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在调节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oll样受体(TLR)和RIG-Ⅰ样受体(RLR)等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将信号传递给MAVS,MAVS通过刺激下游的TBK1复合体和IKK复合体分别活化NF-κB和IRF3等信号通路,进而激活干扰素α/β表达,诱发细胞内抗感染天然免疫反应.MAVS除定位线粒体外,也可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上.MAVS在细胞内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其在早期快速和持续性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不同调节机制.MAVS只有同时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上才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快速且稳定地表达.本文通过对MAVS的发现、结构、细胞定位及其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MAVS蛋白在细胞内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为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和研究新型抗病毒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膜表面补体调节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蛋白(MCP),CD59是细胞膜上存在的3种补体下调因子,它们可保护宿主细胞不受本身补体系统的损伤,在异种器官移植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本文讨论这3种因子的结构,特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病毒感染启动宿主先天免疫反应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它们协同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作为一个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内具有RNA解旋酶活性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1)编码蛋白检测到。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作为一个接头蛋白,在RIG-1信号通路的下游和NF-κB、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VS通过其疏水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是线粒体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将线粒体和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因子H结合蛋白(factor H-binding protein, fHBP)是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一种关键毒力因子,其通过结合人类补体调节因子H(factor H, fH)使得细菌能够在人体血液中生存。同时,fHBP也是目前已上市的2种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B-fHBP和MenB-4C)的主要成分。fHBP蛋白作为疫苗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抗体,产生的抗体与外源细菌表面fHBP结合后,可阻止外源fHBP与体内fH的结合,从而激活补体系统,起到对外源细菌的杀灭和清除作用。现就fHBP作为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抗原成分在疫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能够引起多种哺乳动物乃至人的感染。其非结构蛋白2A是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够通过阻断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结合翻译起始复合物因子及核糖体40s小亚基等方式竞争性地抑制宿主细胞蛋白的合成,还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凋亡促进病毒扩散,并通过激活NF-κB引起宿主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1]。此外,根据EMCV 2A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病毒学领域均将其作为真核细胞与病毒互作的生物学工具展开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巫芮  聂奎  方仁东 《微生物学报》2017,57(3):333-340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PLY)是肺炎链球菌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包含4个结构域,是胆固醇依赖性细胞溶血素(CDCs)的家族成员之一。PLY可广泛作用于宿主组织细胞,发挥细胞毒性作用。PLY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产生细胞因子,介导机体免疫应答过程。PLY是肺炎链球菌蛋白疫苗和相关小分子药物研制的重要靶标。本文就PLY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补体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的第1道防线,包括对病毒的防御.补体系统可通过黏附在病原体表面利于宿主细胞吞噬、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病原体溶解、释放过敏毒素引起炎症反应等多条途径清除外来病原体.然而,在与宿主一起进化的过程中,某些病毒已经建立了逃逸补体系统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编码补体调控蛋白、从宿主获得膜调控蛋白以及利用宿主膜补体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就病毒逃逸补体系统作用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正常生理状况下核糖体蛋白SA (ribosomal protein SA, RPSA)主要在细胞内表达,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在发生感染性疾病时,RPSA往往会异位于胞膜,介导微生物的感染。【目的】全面揭示RPSA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2)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本课题组已有的脑脊液和血清蛋白组学数据库(SS2脑膜炎感染模型的仔猪和健康仔猪),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分别筛选脑脊液和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对其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通过体外烯醇化酶(enolase, ENO)刺激宿主细胞,检测宿主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含量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指标变化,揭示RPSA介导SS2-ENO对宿主细胞主要能量细胞器——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揭示SS2感染宿主后,RPSA和相关蛋白显著富集在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等能量有关通路。SS2-ENO刺激导致宿主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钙离子和ROS水平升高。封闭RPSA后缓解了ENO对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氧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影响。【结论】RPSA介导SS2毒力因子ENO损伤宿主细胞线粒体功能。本研究丰富了SS2感染时RPSA的作用机制,为SS2脑膜炎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热激蛋白70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秉芬  孙启鸿  曹诚 《生物技术通讯》2009,20(5):716-718,748
热激蛋白70(HSP70)是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的蛋白,作为伴侣分子能够促进蛋白折叠;HSP70可以通过阻止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与凋亡诱导因子结合使其不能入核,或者抑制JNK激酶活性调节细胞凋亡;HSP70可以调节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生长,阻止细胞衰老;免疫功能研究表明HSP70是有效的免疫佐剂,可激发抗原特异性的CTL反应,同时细胞外HSP70和膜结合HSP70可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到一系列相关基因严格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线粒体是细胞凋亡调控的活动中心。在凋亡因子的刺激下,线粒体释放出不同促凋亡因子如细胞色素C、Smac/Diablo等,激活细胞内凋亡蛋白酶Caspase。我们发现,活化后的Caspase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线粒体,引发更大量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构成细胞色素c释放的正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导致电子传递链的中断、膜电势的丧失、胞内ROS的升高以及线粒体产生ATP功能的完全丧失。Bcl-2家族蛋白在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凋亡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衣原体为完成发育周期以及逃避宿主免疫,进化形成一整套机制以实现持续性感染并对宿主细胞进行调控,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细胞感染衣原体后,早期可以抑制Caspase酶系,抑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且胞内线粒体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抑制凋亡因子释放,一系列因子协同作用,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本文从凋亡途径、凋亡蛋白、凋亡信号通路三个主要方面作了衣原体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机制概述,对进一步了解衣原体发育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mi R-33s在核因子κB(NF-κB)抑制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处理,活化NF-κB,或以PDTC(NF-κB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LP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mi R-33s及其宿主基因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REBPs的蛋白质表达,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检测NF-κB p65与SREBPs启动子区结合情况;LPS处理基础上,转染mi R-33s抑制物或mi R-33s模拟物,RT-PCR检测ABCA1 m 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BCA1蛋白水平,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细胞内的胆固醇流出.结果显示,NF-κB活化促进mi R-33s及SREBPs的表达,使用PDTC抑制NF-κB,细胞内mi R-33s和SREBPs的表达下降;NF-κB p65可与SREBPs启动子区直接结合;转染mi R-33s抑制剂后,NF-κB活化对ABCA1的抑制作用减弱,胆固醇流出增强;相反,转染mi R-33s抑制物,NF-κB活化对ABCA1的抑制作用增强,胆固醇流出减弱.结果提示,NF-κB活化可促进mi R-33s表达,抑制ABCA1及胆固醇流出.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作为新发现的细胞内应激机制,直接影响老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UPR~(mt)是线粒体为了维持其内部蛋白质的平衡,启动由核DNA编码的线粒体热休克蛋白和蛋白酶等基因群转录活化程序的应激反应.深入探究UPR~(mt)的作用机制对阐明老化和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的诱导因素、线虫和哺乳动物细胞中最新的未折叠蛋白应激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因子、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衰老、免疫等疾病的联系,旨在为这些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迄今,据最新报道可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细小病毒有17余种。被感染细胞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和坏死,呈现典型以细胞折光性增强、圆缩直至溶解脱落等为特征的细胞病变。NS1蛋白是细小病毒主要的非结构蛋白,其结构和功能保守,在病毒生命周期与感染宿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病毒复制,还参与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细小病毒NS1蛋白主要经由线粒体途径诱导被感染宿主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全面归纳与总结细小病毒NS1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硬骨鱼类中补体活化调节因子的分子特征和功能,研究克隆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CD46基因,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虹鳟CD46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cDNA序列全长2812 bp,编码317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由1个信号肽、4个SCR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内区组成,预测分子量为33.9 kD。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虹鳟CD46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其基因座在脊椎动物中具有保守的共线性。组织和白细胞亚群表达分析显示,虹鳟CD46基因在各种组织和白细胞亚群中均有表达。为了进一步阐明虹鳟CD46的免疫功能,研究原核表达纯化了标签蛋白GST和融合蛋白GST-CD46。溶血活性实验表明,与GST相比, GST-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兔红细胞的溶血活性,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此外,研究用HEK293T细胞过表达了GFP和GFP-CD46。细胞损伤实验显示,与GFP相比, GFP-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HEK293T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能够保护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0a/ltB-porB,并表达重组融合蛋白LTB-PorB,鼻饲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分析重组融合蛋白的免疫活性,为研制抗淋病蛋白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与淋球菌外膜孔蛋白B(PorB)融合基因及LTB、PorB单基因pET-30a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重组蛋白;鼻饲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结果】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鼻饲免疫小鼠后,重组融合蛋白LTB-PorB组生殖道黏膜产生的PorB特异性sIgA水平随免疫时间呈上升趋势,第42天A450值达0.6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效价高达1∶1280;血清中产生的PorB特异性IgG第28天达最高,A450值为0.60,明显高于LTB和蛋白溶解液(Solution Buffer)对照组(P0.01),效价高达1:2560,但与PorB对照组血清IgG水平(A450:0.57)无明显差异(P0.05)。LTB-PorB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明显高于LTB和SolutionBuffer对照组(P0.05),但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融合蛋白LTB-PorB通过鼻饲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后,能诱导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一定水平的细胞免疫。首次证实黏膜佐剂LTB可辅佐PorB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生殖道粘膜免疫。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和能量供给中心,其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细胞正常功能的主要因素。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通过靶向清除功能障碍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的动态平衡。FUNDC1(FUN14 domain containing 1)是定位于线粒体外膜的一种受体蛋白,能与LC3结合而启动线粒体自噬。FUNDC1在心脏中高表达,预示其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维持心肌细胞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血小板活化、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细胞损伤也密切相关。本文就FUNDC1在上述细胞中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A型流感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决定了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破坏作用。概述了NS1蛋白对宿主细胞蛋白合成、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拮抗干扰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NF-κB(核因子κ增强子结合蛋白)是核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具有调节免疫、炎症和细胞存活的功能.它可被TRAF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等相关因子活化.TRAF2包含了N-端的环指结构域和C-端的高度保守结构域.它通过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相互作用,介导了下游信号通路.而TRAF2的泛素化在过程中是关键的,鞘磷脂作为TRAF2的泛素化连接酶辅助因子,在TRAF2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发酵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作为艾滋病的协同刺激因子,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发酵支原体的膜表面有一种膜脂蛋白抗原物质,称M161Ag,它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从而释放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10,12,一氧化氮;还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致宿主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另外,M161Ag还促使未成熟的树突细胞成熟,通过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介导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重点介绍M161Ag的功能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