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原麝冬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受到了自然环境变化压力和人为干扰的严重影响。为了解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冬季生境特征,于2008年10-12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59个20m×20m样方中的11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狼的生境主要特征为:隐蔽程度中等以上,水源距离100m,生境类型为高草阔地、干旱苇塘和河套,植被类型是以芦苇和柳灌丛为优势种的沼泽植被,植被高度1.0m,食物丰富度良好,居民点距离1000m,距草原道路距离1000m,牧场距离500m。影响狼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和隐蔽级。次要因子为距围栏距离、雪深、距水源距离、生境类型、距牧场距离、食物丰富度和距居民点距离。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区马鹿对冬季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2003年11—12月,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25条样带上一共测定了87个利用样方以及50个任意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坡向、坡位、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度、海拔高度、雪深、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结果表明,马鹿对4种生态因子有选择性:①植被类型:偏好利用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避免选择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②优势乔木:偏好利用混合型的生境,避免选择杜松、油松和无树的生境;③坡向: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避免利用阴坡;④坡位:偏好位于下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和中坡位。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发现马鹿的利用样方以灌木密度高、食物丰富、坡度小、接近水源、雪覆盖浅、远离裸岩和人为干扰为主要特征。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4.89%,可以较好地反映马鹿的生境特征。第1主成分反映出马鹿在选择生态因子方面与植被类型、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雪深、海拔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对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同时调查了觅食地样方中的14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向等),运用痕迹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野猪的觅食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喜欢选择在食物丰富、人为干扰较小、距水源较近、隐蔽程度较高、坡度较平缓的阳坡活动,在没有或者很少有倒木、树桩和大块山石的地方活动觅食;对其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影响最大的5个因子分别是人为干扰、水源、食物、隐蔽性和灌木,其贡献率分别为19.45%、14.04%、13.03%、12.19%和10.37%。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 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 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麋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后湖放归野外。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匮乏, 濒危物种个体野放后能否在冬季找到适宜生境是再野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 借助GPS卫星和地面跟踪信息, 我们采用样方法对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等9种生境因子。结果显示: (1)再野化麋鹿种群在秋、冬季对生境类型的选择差异极显著。冬季麋鹿偏好选择水塘、随机利用草本沼泽、避免利用灌草丛; 而秋季对生境类型无明显偏好。(2)再野化麋鹿秋冬季对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差异极显著; 仅在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3)秋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低、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距隐蔽物距离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隐蔽级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的差异显著; 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4)冬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近、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区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偏好, 为再野化麋鹿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干旱、鼠害及人为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等对达赉湖地区赤狐的数量及分布范围造成了很大影响。借助于主成分分析、Bailey’s判别分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赤狐的生境选择及生境的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赤狐家域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共设置10 m×10 m样方245个(实验样方101个,对照样方144个),并测定样方内的7个生境因子:植被类型、隐蔽级、食物丰富度、雪深、距水源距离、距围栏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对样方内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食物和隐蔽性是赤狐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距居民点距离和距围栏距离是赤狐生境选择的次要因子,雪深和距水源距离是赤狐在生境选择中未表现出选择和利用的因子。利用Bailey’s方法和基于赤狐的生境分布图的景观统计得出:赤狐偏好选择柳灌丛和芦苇塘两种生境,这两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1093.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05%;赤狐随机利用河道、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生境类型,这3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4721.7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7%。;回避的生境为冰面和沙化草地,总面积约为1968.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29%。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的景观特征分析得出,赤狐最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少,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平均形状指数最小,平均斑块距离最大;其次是较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多,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形状指数最大,平均斑块距离最小。赤狐多分布于斑块较大的适宜其生存的生境或分布于由这些斑块形成的生境斑块镶嵌体中。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109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测定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隐蔽级、郁闭度、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林型、裸岩、雪深、倒木和针叶树15类栖息地因子。Baileys法和Mann-WhiteyU检验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喜欢在坡度平缓、平均海拔602m,位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和隐蔽级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中活动,对倒木因子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避开选择阴坡、裸岩和针叶林生境。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中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6%,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0.8%,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林型、海拔和隐蔽级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5%,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食物丰富度和灌丛盖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