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十年来,已研究开发了若干种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并有望取代当今使用中的全细胞菌苗。百日咳菌苗有多种抗原,如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菌毛混合物(Fim2+3)及69KDa外膜蛋白是无细胞菌苗之所需组分。最近在美国开展了旨在比较全细胞和13种无细胞菌苗免疫原性和反应原生力2期临床试验。这些无细胞菌苗或只含有PT,或由PT与上述的1种或1种以上的抗原组合而成,并已通过化学处理或对其菌体作遗传学修饰消除了毒注。进入2期临床试验的无细胞菌苗,不  相似文献   

2.
<正>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效力通过小鼠保护试验(AMPT)来判定。此法是用不同稀释度的百日咳国际参考苗(ZSPV)和待检菌苗免疫小鼠,14天后脑腔攻击Bordetella百日咳菌18323(100-1000LD50)。 从1951年到1959年,由医学研究委员会进行的现场研究表明,能使小鼠抵抗脑腔攻击的百日咳菌苗也可保护儿童。尽管在AMPT的结果和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力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此试验仍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i)需要大量可对百日咳菌苗的免疫产生应答的小鼠。这些动物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喂养一个月,费用很高;(ii)脑腔注射需要毒株;(iii)实验室间和实验室内的结果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3.
4.
<正>百日咳至今仍是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疾病。百日咳菌苗在许多国家仍然是社会需求的一项制品。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丛书(第638号69页)指出“由于百日咳菌苗的毒性还未完全清楚,各制造厂商和国家检定部门应继续进行毒性试验研究。” 本文着重评述了日本81规程制订的毒性试验方法及许可的毒性含量,并对百日咳杆菌所含毒性物质及其活性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无细胞百日咳菌苗毒性试验参考苗的研制现状,以及用于无细胞百日咳组分新菌苗体内生物学活性的毒性试验质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已对百日咳(全细胞)菌苗规程的制定及其制定的缘由作了阐述。百日咳菌苗已广泛使用了近三十年,有足够保护力的菌苗在适当程序中被正确使用后,百日咳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但是,有两个因素已引起公共卫生当局的关注,即菌苗的毒性和部分菌苗的无效。全细胞菌苗  相似文献   

7.
<正>序言 自从首次用百口咳杆菌制备菌苗以预防人类百日咳以来已有40年,Ⅰ相百日咳菌全菌死苗至今仍在世界上大部份地区使用。但是该菌苗以其副反应为人们熟知,它包括各  相似文献   

8.
<正>发展一种与目前使用的全菌体百日咳菌苗有根本区别的改进的新百日咳菌苗,临床试验要证明待选的菌苗必须是安全和有效的。由于我们对百日咳感染或百日咳菌苗接种后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基础尚不知道,所以,不可能用特异的抗体应答作为直接检测免疫力的指标。但是,我们不能不证明待选菌苗必须保护易感人群免得疾病。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一代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保存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安全和效力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9批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经贮存于4~8℃条件下半年、1年、2年和3年后,贮存于常温(18~22℃)半年后和贮放于37℃40天后,其贮存前后的BWDU/ml、LPU/ml和HSU/ml间的数值变化,均在制检规程要求的标准数值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菌苗的毒性无逆转、菌苗的安全性良好。3批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经贮存于4~8℃条件下7个月和2年后、其贮存前后的效力单位间的数值变化,均在制检规程要求的标准数值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菌苗的效力无下降,菌苗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Dr.E.Giffiths和Dr.J.C.Kreefteuberg撰写。主要根据三个WHO工作组:(1)最近工作设想,(2)新型无菌体百日咳菌苗实验室试验,(3)新型无菌体百日咳菌苗临床试验的会议报告。该会议分别于日内瓦和瑞典召开,时间为1983年10月25-27日和1984年5月28-30日,及9月28-29日。会议参加者有WHOT作组成员23名,代表着英、美、苏、荷、瑞典、中(北京所:阚毓敏、刘德铮)、日本;邀请参加者:11名,代表着法、瑞土、中(北京所,韩鸿霖)、丹麦、美,比利时,荷;秘书处人员:12名,代表着瑞士,丹麦。会议有关文献正在印刷中,可函瑞士日内瓦世界组织疾病讯息部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SAFETY TEST FOR Q FEVER VACCINE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15.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injection of killed, intact bacteria to effect an increase in the proliferative rate of hemopoietic stem cells was studied. The total numbers of colony forming units in bone marrow, spleen and peripheral blood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CFU in cycle was assessed. Splenic CFU were observed to rise exponentially due initially to in situ proliferation and later to proliferation in bone marrow with migration via the blood to the spleen.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concepts of stem cell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