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在鸡胚细胞上温度和pH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繁殖和干扰素产生的动态,以及病毒繁殖与干扰素产生的相互关系。温度是一个重要而明显直的影响因秦。在31—38.5℃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干扰秦产生的滴度和浊度也增加。文叶1讨论了温度对病毒感染的意义。研究了不同NaHCO3含量及不同pH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繁殖和干扰素产生的影响。与病毒相比,产生干扰秦的适宜pH的上限较适宜繁殖病毒者为低。pH7.10不利于病毒的繁殖,但不影响干扰素的产生,相反,pH7.80有利于病毒的繁殖而不利于干扰素的产生。影响病毒的繁殖及干扰素的产生取决于pH,而与NaI{c03的浓度无直接关系。研究的结果指出,发烧及pH的改变通过干扰素的产生,在病毒感染恢复机制中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细胞骨架与疱疹病毒的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整装细胞电镜术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的牛肾组培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一种未曾报道过的病毒释放方式:成熟的病毒通过一种结构连结于宿主的细胞质微丝束上(这些微丝束在整个病毒繁殖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随着细胞病变,细胞质向中心圆缩,而微丝束并不收缩,被留在胞外,附着于其上的病毒即通过这种方式大量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神经氨酸酶(NA)茎部15~20个氨基酸的自发缺失时有报道,突变对于AI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应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获得5株具有不同NA茎部长度的H5N1/PR8重组AIV。重组病毒的内部基因和血凝素(HA)基因来源相同,NA基因来源不同,并在NA茎部进行20个氨基酸的删除或添加突变。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5株重组病毒在SPF鸡胚中繁殖良好,其EID50、MDT和平均病毒滴度相似;NA茎部长短影响病毒的解凝能力,长茎病毒红细胞解脱能力比短茎病毒强;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提高了重组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能力,短茎病毒释放出的病毒粒子数量是长茎病毒的10~100倍,释放时间提前6~10h,短茎病毒在MDCK细胞上形成的空斑也明显比长茎病毒的空斑大。实验结果揭示了AIV NA茎部氨基酸缺失突变的生物学意义,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增强了AIV的细胞适应性,可能与现阶段H5N1亚型AIV宿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关。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拯救了5株H5N1/PR8重组流感病毒,为流感病毒基因功能研究和重组疫苗研究建立了技术平台。通过对AIV NA茎部氨基酸的删除突变提高了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产量,为流感病毒细胞苗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鸡胚单层细胞系统研究了重水(D2O)对病毒的作用和作用的机制。在经30—40%重水处理的细胞繁殖的病毒感染滴度有明显的增高。实验证明,这种感染滴度的增高不是由于细胞敏感性的增加。发现有两个因素与重水的上述作用的机制有关:1)重水处理的细胞繁殖的病毒对热(50℃)稳定性有明显的增高;2)重水处理的细胞产生干扰素的滴度有一定的下降。重水处理的细胞中繁殖出的病毒对热稳定性增加这一事实指出,病毒结构中的氢原子被氘原子取代后,病毒的结构趋向于稳定。这一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热灭活病毒的机制和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提高病毒的感染滴度和保存病毒亦可能有实际用途。  相似文献   

5.
对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VVM11KRG株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该重组病毒的特点是:(1)糖蛋白基因插入到痘苗病毒天坛株基因组HindⅢM片段中;(2)启动子为痘苗病毒天坛株P11晚期启动子;(3)不含外源lac基因。该重组病毒在CV-1细胞和鸡胚细胞上繁殖滴渡略高于另一株重组痘苗病毒VVTK11KRG,在鸡胚细胞中繁殖滴度第三天达到最高,在CV-1细胞中第二天达到最高。温度稳定性与天坛株相比没有明显改变。重组病毒在家兔皮内的毒力比亲本株(天坛株)低。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都证明了狂犬病毒糖蛋白有良好的表达。通过Southernblot证实糖蛋白基因准确地插入到HindⅢM片段中。重组痘苗病毒启动子与部分糖蛋白基因克隆到pGEM3zf(-)质粒上,对该段DNA序列分析表明不会产生移码和融合蛋白,从而为该重组病毒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基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的牛肾细胞,经浓度为50μg/ml的细胞松弛素B(CB)处理2小时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仍能侵入细胞,繁殖的子代病毒数量不受影响。然而当同样浓度的CB在病毒的整个繁殖期中持续存在时,病毒的繁殖即完全被抑制。说明细胞的吞噬作用至少不是这种病毒进入细胞的唯一方式,可能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是病毒进入细胞的主要方式;而在侵入细胞后的病毒繁殖过程中,细胞微丝和其它对CB敏感的系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降解微丝对IBRV的早期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其效应强度与CB的浓度有关。还观察到CB处理对病毒形态发生方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转SCMV-CP基因甘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由于外源CP基因的导入,病毒在植株体内无法正常复制繁殖,从而保护了植株细胞免受因病毒侵染造成的伤害。未转基因甘蔗接种后病毒迅速繁殖蔓延,受害叶片对活性氧清除能力的下降,促使有毒物质活性氧的积累,启动膜脂过氧化,造成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袁海霞  傅衍 《生物学杂志》2011,28(1):82-84,104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研究发现该病毒在进化史上相对保守,对宿主专一性高,但近年来相继发现的PPV2和PPV香港株(Porcine HoKovirus,PHoV)与PPV差异较大,对PPV、PPV2和PHoV的基因组结构、分子进化研究、复制培养现状及其蛋白表达方面研究进行了简单综述,为猪细小病毒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从上海市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患者中分离到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接种在国內“建株”的类淋巴传代细胞(SL)上,证实该株细胞对RSV敏感,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可迅速形成广泛典型的融合细胞病变,特征明显,易于观察。但对RSV在SL细胞内繁殖所致的细胞病变情  相似文献   

10.
芜菁花叶病毒(TuMV)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从生物学和理化特性、基因组结构、侵染和繁殖、变异及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病毒抗性等方面对TuM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芜菁花叶病毒 (TuMV)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从生物学和理化特性、基因组结构、侵染和繁殖、变异及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病毒抗性等方面对TuM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核酸侵染烟草愈伤组织悬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烟草的茎和叶片来源的愈伤组织对 TMV 侵染和繁殖的影响,发现 TMV 在单倍体植株茎的悬浮细胞中侵染和繁殖最好。TMV 在悬浮细胞中的繁殖曲线表明,接种后25℃保温6小时病毒滴度下降,24小时后对数增加,144—216小时病毒滴度达最高峰,其后病毒滴度下降。接种后经10℃低温预处理10小时、24小时和4天再转到25℃继续保温的细胞中,比接种后直接在25℃保温的大大增加了病毒复制的同步性,以低温处理10小时和24小时最佳。烟草悬浮细胞也适用于 TMV-RNA 接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云南辛德毕斯病毒在BHK2 1细胞上的生长特性 ,并观察该病毒在BHK2 1细胞、3d龄和 2周龄小白鼠中是否有凋亡反应出现。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取样 ,检测病毒的滴度 ,电镜检测凋亡细胞 ,检测细胞的DNA阶梯。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病毒在出现CPE之前就有大量繁殖。秋水仙素对该病毒的成熟释放没有抑制作用。该病毒对BHK2 1、小白鼠均可产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黑线姬鼠的人工繁殖与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黑线姬鼠是一种良好的EHF病毒动物模型。国内外未见有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方面的报道。我们从1983年起,对野外捕获的6只黑线姬鼠(雌雄各半),在常规饲养室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组质粒 pNeo-CK与 pNeo-CKLacZ和表达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S抗原的重组痘苗病毒RVJ12 3[1] ,构建了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J12 3ΔCK。Southernblot证实 ,非复制型重组病毒RVJ12 3ΔCK基因组C和K片段间与宿主范围和毒力相关的基因稳定缺失 ,同时 ,J片段中插入的乙肝S抗原基因稳定存在。重组病毒RVJ12 3ΔCK在鸡胚成纤维母细胞中可良好繁殖 ,而在人源细胞系中不繁殖或仅低度繁殖 ,但都能表达HBsAg ,并且在病毒一个复制周期内 ,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病毒HBsAg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组质粒pNeo-CK与pNeo-CKLacZ和表达乙型肝炎(乙肝)病毒S抗原的重组痘苗病毒RVJ123^[1],构建了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J123ΔCK。Southern blot证实,非复制型重组病毒RVJ123ΔCK基因C和K片段间与宿主范围和毒力相关的基因稳定缺失,同时,J片段中插入的乙肝S抗原基因稳定存在。重组病毒RVJ123ΔCK在鸡胚成纤维母细胞中可良好繁殖,而在人源细胞系中不繁殖或仅低度繁殖,但都能表达HBsAg,并且在病毒一个复制周期内,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病毒HBsAg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东洞庭湖地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调查4家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养殖情况,同时采集环境标本(包括新鲜粪便标本和水标本)。利用PCR和病毒分离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部分标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禽流感病毒(AIV)阳性率为36.62%,2012年3月份阳性率最高(47.83%)。粪便标本、水标本的AIV阳性率分别为40.45%、30.19%,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共分离到28株AIV病毒,亚型包括H10、H4、H5和N7、N8,集中于11~12月的标本,主要来源于君山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雁类和野鸭的新鲜粪便标本。野禽驯养基地的环境标本中存在AIV病毒,以A(H10N7)为主,建议对其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8.
共研究了9种动物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特点。 一、无囊膜的病毒粒子在宿主细胞内常呈晶格排列。经常可观察到A型口蹄疫病毒在胞质内呈晶格排列,但0型口蹄疫病毒却观察不到晶格排列。 二、观察到猪传染性水泡瘸病毒的特异装配形式。 三、病毒繁殖时,诸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与溶酶体等重要细胞器超徽结构的变化,似与病毒的分类地位无关。 四、大多数RNA病毒繁殖时,宿主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变化明显,而DNA病毒繁殖时,宿主细胞核早期超微结构的变化不显著。 五、动物病毒感染时能引起宿主细胞内出现一些新的结构,除毒浆结构(Viropla”)外,还有层板膜结构,微管与徽纤维。  相似文献   

19.
辛德毕斯病毒YN87448株与宿主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云南辛德毕斯病毒在BHK21细胞上的生长特性,并观察该病毒在BHK21细胞、3d龄和2周龄小白鼠中是否有凋亡反应出现.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病毒的滴度,电镜检测凋亡细胞,检测细胞的DNA阶梯.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病毒在出现CPE之前就有大量繁殖.秋水仙素对该病毒的成熟释放没有抑制作用.该病毒对BHK21、小白鼠均可产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用瓦克(Walker)256-大白鼠未分化腺癌细胞和鸡红血球二种细胞来研究仙苔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效力、与鸡胚尿囊液,病毒的血凝单位(HAU),病毒的不同稀释度、病毒在鸡胚中繁殖的时间,分布于不同密度梯度离心带的病毒颗粒,及病毒毒种的关系;并比较了不同细胞系统对仙苔病毒融合效力的影响,提出了融合因子存在于病毒颗粒本身,而不似存在于尿囊液中。文中从细胞融合这一角度,认为同一病毒毒种繁殖出来的子代是不同质的,有高融合效力的和低融合效力的病毒颗粒。HAu不能反映各种不同融合效力病毒颗粒的含量,因而其与融合效力不直接相关。病毒在鸡胚中繁殖的时间及毒种的质量,影响病毒子代的融合效力。病毒的不同稀释度和不同细胞系统影响病毒的融合效力,但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