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喉癌组织中类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超微结构和蛋白多糖表达的观察,探讨淋巴细胞归巢的抗肿瘤意义及蛋白多糖对淋巴细胞归巢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及阳性胶体铁染色方法,观察和研究32例喉癌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超微结构和蛋白多糖的表达。结果:(1)早期病变肿瘤周边组织内可见大量类高内皮微静脉,其内皮细胞高大,胞浆突起增多,细胞核大,细胞器丰富,有大量淋巴细胞穿越管壁,可见大量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存在;晚期病变组织内类高内皮微静脉少见,淋巴细胞穿越管壁不活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明显减少。(2)类高内皮微静脉壁,特别是邻近管腔侧与阳性胶体铁呈强阳性反应,在有淋巴细胞穿越的部位反应更加明显,而内皮扁平的血管基本不反应或反应微弱。结论:(1)喉癌组织中部分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演变为类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向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场所;(2)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归巢与抗肿瘤密切相关;(3)蛋白多糖于淋巴细胞归巢旺盛的类高内皮微静脉呈强表达,可能对归巢淋巴细胞穿越类高内皮微静脉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胚胎着床过程中,终体面的蜕膜内有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免疫细胞用蜕膜细胞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状免疫微环境。其淋巴细胞中,大颗粒淋巴细胞(NK)的比例高达45%,且处于特定的功能状态。机体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归巢受体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EV)的内皮细胞结合而归巢到淋巴结或相关淋巴组织,完成淋巴细胞的再循环。目前认为选择素CDS62L和CD44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除了参与上述过程外,还在淋巴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对蜕膜中细胞组分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着床过程中母体特别是蜕膜局部淋巴细胞归巢特点的研究较少,对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动态变化及表达特点则未见报道。本文以着床期小鼠为动物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细胞(EC/DC)中的研究发现:CD62L、CD44在着床期一天(D1)呈一过性降低,D2-D5无明显变化(Fig.2);CD44在EC/DC中仍呈高表达,但于D3开始呈动态下降,至D5降至最低(Fig.3)。即:着床过程对外周血整体淋巴细胞归巢机制不产生影响;在蜕膜中,着床本身对由CD62L-外周淋巴结标志素(PNAd)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作用无明显影响;而由CD44-粘膜标志素(MAd)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作用自D3开始呈下降趋势;CD62L原低表达和CD44在着床期D3-D5的低表达及动态下降,将不利于NK细胞的活化,降低其自然杀伤活性,从而有利于着床过程中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胚胎着床过程中,母体面的蜕膜内有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免疫细胞和蜕膜细胞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状免疫微环境。其淋巴细胞中,大颗粒淋巴细胞(NK)的比例高达45%,且处于特定的功能状态。机体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归巢受体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EV)的内皮细胞结合而归巢到淋巴结或相关淋巴组织,完成淋巴细胞的再循环。目前认为选择素CD62L和CD44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除了参与上述过程外,还在淋巴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对蜕膜中细胞组分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着床过程中母体特别是蜕膜局部淋巴细胞归巢特点的研究较少,对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动态变化及表达特点则未见报道。本文以着床期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对CD62L和CD44在着床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细胞(EC/DC)中的研究发现:CD62L、CD44在着床期PBLC中均呈高表达,无明显动态变化(Fig.1);在EC/DC中,CD62L呈低表达,并于妊娠第一天(D1)呈一过性降低,D2~D5无明显变化(Fig.2);CD44在EC/DC中仍呈高表达,但于D3开始呈动态下降;至D5降至最低(Fig.3)。即:着床过程对外用血整体淋巴细胞归巢机制不  相似文献   

4.
MAdCAM-1分子(mucosal addressin cell adhension molecule-1)也称粘膜血管定居因子(mucosal vascular addressin),是一种选择性表达于肠道粘膜淋巴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分子,它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一个跨膜蛋白,胞外区由3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及一个粘蛋白(mucin)样区域组成,N端2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可以同淋巴细胞的归巢受体α4β7整合素结合,第三个粘蛋白样结构域可以和选择素L(selectin)结合。MAdCAM-1分子的这种结合特性可引导淋巴细胞向粘膜部位的定向归巢,在维持机体内淋巴细胞的正常迁移中起重  相似文献   

5.
CCL25和CCL28是c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CCL25和CCL28相应的受体分别是CCR9和CCR10,表达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CCL25和CCL28及其相应受体对循环IgA浆母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归巢起重要作用,而且CCL28还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α4β7是一种整合素分子 ,主要介导淋巴细胞向粘膜部位的迁移和归巢 ,同时参与一些炎症反应 ,并对肠相关淋巴组织 (GAL T)的发育、粘膜部位的免疫应答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CD62L、CD44在着床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泡着床是一个复杂而又受到精细调控的特殊生理过程。着床过程中,蜕膜内免疫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对胚泡着床及胚胎发育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认为选择素L(SelectinL,亦称CD62L)和CD44为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ighendotheliavenules。HEV)的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有研究发现,早孕10周人蜕膜淋巴细胞与同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C)中CD62L和CD44表达明显不同。但对着…  相似文献   

8.
α4β7是一种整合素分子,主要介导淋巴细胞向粘膜部位的迁移和归巢,同时参与一些炎症反应,并对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的发育,粘膜部位的免疫应答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再生医学干细胞资源,其强大的组织分化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在修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MSCs要发挥治疗效果大部分依赖于对损伤部位的特定归巢,而其对靶位点的低归巢率严重影响着疗效。因此,如何促进MSCs的归巢率成为了提升其疗效的研究重点。本文就MSCs的归巢过程、促进MSCs向靶组织归巢及其机制、MSCs归巢与肿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以已公布的114种真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为依据,对cob内含子及其编码的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进行全面分析,以揭示其进化规律。在cob内含子中共发现27个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基因,其中18个位于S433内含子插入位点,其余9个散布在另外8个插入位点。结合Pfam数据,将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分成10个主要类群,其中4个类群存在不同生物界物种间的水平迁移。S433位点的18个归巢内切酶均属于类群1,它们与宿主内含子可能从共同祖先垂直遗传而来,并在传递过程中伴有水平迁移;其他归巢内切酶及宿主内含子则应是水平迁移的结果。类群1中的归巢内切酶可分为两个亚类,两亚类识别的靶序列存在明显差异;保守模体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它们大多数具有潜在内切酶活性。全面呈现了真菌线粒体cob内含子及其编码的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的存在状态和进化模式,为归巢内切酶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了新素材。  相似文献   

11.
具有自我剪接能力的Ⅰ型和Ⅱ型内含子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Ⅰ型内含子编码成熟酶和核酸内切酶,后者参与Ⅰ型内含子的归巢。Ⅱ型内含子编码的蛋白质呈现成熟酶核酸内切酶和逆转录酶活性,三种活性都在Ⅱ型内含子归巢中起作用。除归巢外,Ⅰ型和Ⅱ型内含子的转移还表现为转位和丢失。内含子作为可转移遗传因子,可能在进化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具有分泌营养物质和调节炎症反应的能力,虽然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重塑和免疫调节方面已得到临床运用,但MSCs趋化和归巢的机制仍不清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和其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介导MSCs的分化、迁移和归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能深入探讨、明确其在归巢中的作用,期望给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的应用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内含子编码蛋白与内含子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自我剪接能力的Ⅰ型和Ⅱ型内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Ⅰ型内含子编码成熟酶和核酸内切酶,后者参与Ⅰ型与含子的归巢。Ⅱ型内含子编码的蛋白质呈现成熟酶核酸内切酶和逆转录酶活性,三种活性都在Ⅱ型内含子归巢中和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网的形态、密度、排列方式及其空间联系,探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的组织构筑与功能。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基质结构主要由密集、交织的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并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形成轮样结构。结论: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纤维形成网状纤维网,并与淋巴迷路周围的淋巴迷路周围的网状纤维网相连,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15.
猪的“肠道-乳腺-sIgA轴”免疫通路是指侵染猪的胃肠道病原通过胃肠道免疫可以激发乳腺产生sIgA;sIgA被初生仔猪摄取可以获得针对胃肠道病原的被动免疫保护。该免疫通路的反应动力模式涉及病原侵染、抗原提呈、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的肠道和乳腺归巢以及抗体分泌等诸多环节,受到病原毒力、母猪的妊娠阶段及免疫生理状态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诱发的“肠道-乳腺-sIgA轴”的理论可以解释自然感染状态下哺乳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保护,但根据这一概念所设计的疫苗和免疫方案并未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综述了PEDV感染和宿主免疫各个环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PEDV免疫和肠道-乳腺-sIgA轴系反应的关键病原和宿主因素,提出了在轴系理论基础上应重视PEDV灭活疫苗以及特异IgG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潘巍峻研究组在Natur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高清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该研究历时6年,在优化活体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整合遗传调控、活体荧光标记以及图形重构计算等方法建立了全新的可以完整解析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研究体系、造血干细胞标记系统和造血干细胞长时程活体追踪方案,首次揭示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微环境的独特结构。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个成果的取得,其背后无不凝结着科研人员的辛劳和汗水。本文分享了潘巍峻研究组完成这项研究的科研历程,旨在与广大科研人员互励共勉,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将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D-MSCs)移植到受损小鼠,探讨hAD-MSCs替代缺失/受损毛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hAD-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药物致聋后的小鼠体内,用免疫染色及RT-PCR等方法检测移植后hAD-MSCs在耳蜗内的归巢和分化。结果:移植的hAD-MSCs能够定向归巢到受损耳蜗内,并至少存活2周,未观察到对移植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少量细胞定位于耳蜗感觉上皮并表达毛细胞特异性抗体myosin 7a。结论:hAD-MSCs移植入药物性致聋小鼠后,能够定向归巢到耳蜗内,并分化为内耳毛细胞样细胞,是一种针对内耳损伤及退变性疾病治疗的潜在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病原侵入组织引起天然免疫中巨噬细胞(Mφ)分泌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与非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成熟、归巢以及获得性免疫应答密切相关。整个过程涉及许多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变化,正是这种表达变化的精细调节启动了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归巢和游走,搭起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本文综述了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将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D-MSCs)移植到受损小鼠,探讨hAD-MSCs替代缺失/受损毛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hAD-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药物致聋后的小鼠体内,用免疫染色及RT-PCR等方法检测移植后hAD-MSCs在耳蜗内的归巢和分化。结果:移植的hAD-MSCs能够定向归巢到受损耳蜗内,并至少存活2周,未观察到对移植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少量细胞定位于耳蜗感觉上皮并表达毛细胞特异性抗体myosin 7a。结论:hAD-MSCs移植入药物性致聋小鼠后,能够定向归巢到耳蜗内,并分化为内耳毛细胞样细胞,是一种针对内耳损伤及退变性疾病治疗的潜在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0.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即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随着对EPCs功能和影响其分化、生存、归巢和组织分布因素的了解,EPCs作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法将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EPCs的的来源,EPCs的分离、培养、鉴定,EPCs的表面标志,EPCs的动员、分化和归巢等生物学特性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