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被认为是肿瘤耐药和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因此研发肿瘤干细胞的活体标记示踪技术动态监测该类细胞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实验室前期发现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2δ1亚基是肝细胞癌干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物,文中研究探讨利用针对α2δ1的单克隆抗体1B50-1的单链可变域与新型荧光素酶NanoLuc形成融合蛋白1B50-1scFv-NanoLuc,在体外验证其对α2δ1阳性肝癌细胞结合的特性和荧光素酶活性。1B50-1scFv和NanoLuc序列通过重叠PCR技术扩增获得1B50-1scFv-NanoLuc的融合片段,并在C端添加Flag标签肽 (命名为1B50-1scFv-NanoLucFlag),然后采用常规DNA克隆技术将融合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 将1B50-1scFv-NanoLucFlag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悬浮型人胚肾293细胞 (FreeStyle 293F)。蛋白免疫印记实验证明融合蛋白在FreeStyle 293F细胞培养上清中表达,其分子量约为50 kDa。融合蛋白经ANTI-FLAG? M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经流式细胞仪法测定融合蛋白1B50-1scFv-NanoLucFlag对高表达α2δ1的Hep-12肝癌细胞具有高亲和活性。进一步,1B50-1scFv-NanoLucFlag与高表达α2δ1的肝癌细胞结合后显示出强的荧光素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融合蛋白1B50-1scFv-NanoLucFlag可用于α2δ1阳性肝癌干细胞的标记并可通过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并成功表达抗CD3/抗CD20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scCD3×CD20)的基础上,对其在体外介导T淋巴细胞杀伤Ramous B淋巴瘤细胞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Annexin V/PI(AV/PI)染色和形态学观察及扫描电镜分析表明bscCD3×CD20介导的B淋巴瘤细胞体外裂解作用是通过先诱导靶细胞凋亡而继发坏死、裂解的方式实现的。非放射性细胞毒性分析表明bscCD3×CD20介导的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随抗体浓度、反应时间和效靶比的升高而增加。在抗体浓度为5μg/mL、作用时间为24h、效靶比为10∶1时,杀伤活性最高可达87·3%。采用美国SuperArray人细胞凋亡芯片检测细胞杀伤起始阶段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许多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其中ATM基因表达升高了187倍,p53基因升高了15倍,提示ATM-p53途径可能是bscCD3×CD20介导T细胞诱导B淋巴瘤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的构建和表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构建和表达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并测定该微型双功能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采用PCR和overlap PCR方法构建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并用Western blot和分子排阻层析鉴定纯化产物;采用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已构建成功,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2mg/L以上,纯化产物中二聚体的比例达90%,具有与Jurkat(CD3+)和K562/A02细胞(Pgp+)结合的活性,与抗CD3 ScFv及抗Pgp ScFv的亲合常数相当。成功地构建了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并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二个靶抗原结合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合成多个60bp左右的DNA小片段 ,经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1640bp的抗CD3 抗CD2 0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完整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入真核定点表达载体pcDNA5 FRT中 ,脂质体法转染Flp-InTM CHO细胞 ,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 ,目的蛋白在上清中的表达量约为 300μg/L。采用Ni_NTA柱对其进行了纯化 ,经SDS-PAGE蛋白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 ,含组氨酸标签的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 70kD ,与预期结果一致。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玫瑰花环实验证明抗CD3抗CD20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具有与Ramous(CD20+)及Jurkat(CD3+)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抗CD3 抗CD2 0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可以有效介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裂解B淋巴瘤细胞Ramous。以上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抗CD3 抗CD2 0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体内体外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1α分子,趋化因子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CCL20/MIP-3α)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0通用二步法检测CD1α和趋化因子CCL20/MIP-3α在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1α和CCL20/MIP-3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均0.01);CD1α与CCL20/MIP-3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趋化因子的减少导致抗原提呈细胞数量下降,不足以引起肿瘤局部免疫反应而导致了宫颈局部病变的侵袭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双特异性抗体是指通过化学交联、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一种可以在体内、外特异识别两种抗原并能与之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抗体分子,在免疫学检测与肿瘤药物导向治疗和介导细胞毒作用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对双特异性抗体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仅就这两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靶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流行毒株的广谱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bNAb)单一疗法最终会导致机体出现病毒逃逸突变,然而基于广谱中和抗体开发的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则表现出较好的中和效力和广谱性。根据已公布的单链可变区基因抗体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合成一种由单基因编码的双特异性抗体iMab-PGT151,经双酶切和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了验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特异性,检测U87细胞裂解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以定量分析双特异性抗体对HIV-1假病毒的中和作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双特异性抗体iMab-PGT151对人喉癌上皮细胞的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该抗体对心磷脂的结合能力,验证其自体反应性。结果显示,构建的双特异抗体iMab-PGT151能够成功表达,可分别结合亲本抗体的各个配体,具有双特异性,能100%中和20株假病毒,IC50值为0.084 μg/mL。与亲本抗体相比,该抗体具有更强的中和效力和广谱度,无自体反应性,具有临床适用性。所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iMab-PGT151将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HIV-1感染的有效候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类具有两种不同抗原结合臂的抗体,由两个不同的轻链和重链组成,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自20世纪60年代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被Nisonoff等首次提出以后,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异性和显著的肿瘤治疗效果,双特异性抗体迅速成为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项目.近些... 相似文献
9.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其中一个位点可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另一个位点则可与载荷物(如效应细胞,分子等)结合。将BsAb应用于肿瘤治疗,发挥抗肿瘤效应的思想已有二十多年历史,随着对效应细胞生物学了解的加深和抗体工程的飞速发展,各种形式的BsAb相继出现,多种BsAb药物已进入临床初期试验或治疗使用阶段。本文就BsAb的各种新形式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具有双功能的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或表位,将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在功能分子(细胞)和靶细胞之间架起桥梁,产生导向性作用。目前,BsAb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炎症、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现就BsAb的结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抗CD3基因工程嵌合抗体IgG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鼠源性抗CD3抗体HIT3a的可变区和人源抗体(IgG)的完整的恒定区连接起来,构建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该型抗体具有较低的免疫源性可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器官移植,减少受体产生免疫排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利用PCR方法从抗CD3 ScFv重组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 5E上扩增抗CD3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将轻链和重链可变区组装到含有人抗体(IgG)恒定区的表达载体中,构建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轻链和重链表达载体PKN100和PG1D105,并用脂质体法共转染CHO细胞。结果证明,抗CD3嵌合抗体的VL和VH与HIT3a抗体的VL和VH完全相符,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含有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表达,表达产物能与Jurkat细胞结合,并能竞争性抑制HIT3a抗体和Jurkat细胞结合活性,3H-TdR掺入实验表明, 抗CD3嵌合抗体与亲代抗体HIT3a一样,具有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的作用。我室构建的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分子表达载体可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产物有较好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鼠胰泡细胞表达和分泌一种被称为胰甘油三脂酶(PTL)的脂肪酶,主要参与食物来源的甘油三脂的消化吸收,胰泡细胞同时也表达胰脂肪酶相关蛋白1(PLRP1),它同PTL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为了研究PLRP1的生物学功能,需要制备其抗体.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表达系统表达了GST融合蛋白,亲和纯化后用以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抗PLRP1的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多克隆抗血清能检测出0.6 ng的融合蛋白抗原以及在3 μg的小鼠胰液提取物中检测出PLRP1蛋白.在证明抗体的特异性方面,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用PLRP1基因剔除的小鼠作为阴性对照,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证明了该多克隆抗血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进食能促进胰腺中PLRP1的外分泌,这表明PLRP1可能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从纳米抗体的研究进展,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在感染类疾病、肿瘤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综述了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比较了纳米抗体与全长单克隆抗体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具备的独特优势;继而概括了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发展历程,并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性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2GP1抗体水平和抗t-PA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症和红斑狼疮患者(32个狼疮样抗凝物阳性,32个狼疮样抗凝物阴性)与40例健康对照的IgG类抗2GP1和抗t-PA抗体的水平,用竞争ELISA的方法研究抗2GP1抗体与t-PA的互作。结果:64个病人中有8个IgG类抗2GP1和抗t-PA抗体共存,并且这两种抗体的共存和血栓病史显著相关(P=0.02)。我们还发现两个来自病人的抗2GP1抗体能和t-PA交叉互作。但是,在这些病人群体中未发现这两种抗体显著相关。结论:病人体内可能存在能和t-PA交叉互作的抗2GP1抗体。 相似文献
18.
过去十年,全球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款产品获批上市,多个产品进入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双抗具有区别于单抗的独特生物学机制,有望成为针对癌症、自身免疫和传染病的下一代生物疗法,但双抗药物的开发更具复杂性,有着更高的技术壁垒。通过对全球双抗总体研发进展、企业研发格局、产品研发进展等角度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的双抗研发方向选择及地区产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抗人CD3改形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D3单抗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同体的免疫状态,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大的潜力。为克服鼠源单抗用于临床的局限性,拟采用抗体工程技术研制抗人CD3改形单链抗体。首先,将鼠源CD3单抗OKT3轻重链CDRs分别移植到人源抗体LS1轻链和Nd重链的框架中,经计算机模拟其空间构象,进行残基替换,确定CD3改形VL、VH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改形VL、VH基因,将其分别插入至载体pROH80中,构建成抗人CD3改形单 相似文献
20.
抗CD3人源化抗体恒定区突变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抗CD3人源化抗体hu12F6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克服首剂效应 ,构建了恒定区特定位点突变的hu12F6重链表达载体 ,将其与hu12F6的轻链表达载体共转染CHO细胞 .ELISA和RT PCR证实 ,恒定区特定位点突变的人源化抗体hu12F6m在CHO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竞争抑制实验证实hu12F6m具有与原鼠源抗体及hu12F6相似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增殖实验表明hu12F6m对T细胞的刺激作用明显弱于hu12F6 .实验结果为深入探讨hu12F6m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