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寄主植物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桑科)上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鳞翅目:螟蛾科)高龄幼虫。该虫幼期钻蛀取食危害菠萝蜜A. heterophyllus、榴莲蜜A. champeden、面包果A. altilis等菠萝蜜属Artocarpus多种热带经济作物。本期报道了黄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pp. 63-72)。照片由王  相似文献   

2.
幼虫密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不同幼虫密度饲养条件下,研究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情况,明确幼虫密度对该害虫的室内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5个幼虫饲养密度即1,5,10,20和30头/瓶(750 mL),分别观察5个饲养密度下该虫的各个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结果】幼虫密度对该虫幼虫各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均有显著性影响。整个幼虫发育历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缩短,10头/瓶达到最短(18.27 d),之后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幼虫至蛹的存活率随着密度增高而显著下降,30头/瓶最低(39.37%)。蛹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延长(10头/瓶除外)。蛹重和每雌产卵量均以1头/瓶最高,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雌雄蛾寿命均以10头/瓶最长,与1和5头/瓶没有显著性差异。生命表分析显示: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增长指数以5头/瓶最高,幼虫密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不利于种群增长。【结论】幼虫密度是影响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食料对白眉野草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下,设置系列恒定温度,用小麦作饲料,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下幼虫各龄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明确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设置温度25℃,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分别用小麦、玉米和人工饲料饲养,分析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恒温(13~29℃)范围内,白眉野草螟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在恒温33℃,该虫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而死亡。不同食料饲养后,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为取食小麦取食玉米取食人工饲料,尤其是1-3龄幼虫差异最为明显,取食小麦、玉米的4-6龄幼虫发育历期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结论】白眉野草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温度对其发育历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目前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为其最适宜寄主,室内条件下取食玉米也能完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制定白眉野草螟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危害区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田间种群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桑螟Diaphania pyloalis幼虫不同饲养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测定了室内同一条件下5个幼虫密度(130, 650, 1 300, 1 950和2 600头/m2)下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包括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羽化率、蛹重、产卵期、单雌产卵量等。【结果】幼虫密度对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幼虫密度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以1 300和1 950头/m2 2种幼虫密度下的桑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状态均最佳且两密度下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1 30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32, 6.33和5.31 d; 1 95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50, 6.00和5.47 d。1 300头/m2幼虫密度下,桑螟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6.67%, 100%和86.67%, 1 950头/m2<...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实验室饲养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进行个体发育的形态特征描述。为食蚜瘿蚊的鉴定提供基本信息。【方法】在野外采集幼虫,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16 L∶8 D的室内条件下饲养获得食蚜瘿蚊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全部虫态。通过数码采集和电子显微镜详细描述了各虫态的发育特征。【结果】食蚜瘿蚊卵的发育历期为2 d,幼虫期有3个龄期,发育历期5-8 d,蛹期7-10 d以及成虫期3-4 d。【结论】食蚜瘿蚊个体发育特征对食蚜瘿蚊的鉴定和分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组成的纵裂缝,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裂缝两侧无明显突起,与肛门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腹部末端着生8根毛钩,分节明显,呈"八"字形凹陷;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腹部末端也着生8根毛钩,但分节不明显。雌成虫腹部浑圆,末端具黄色毛簇;雄成虫腹部狭长,末端具黑色毛簇。以此标准建立的黄翅绢野螟雌雄快速鉴别方法,对于识别田间性比、预测种群动态、人工饲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拟为田间准确快速判别菱角水螟Parapoynx crisonalis(Walker)幼虫龄期提供一种新方法,以便监测其发生规律、预测其发生时间。【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幼虫头壳宽、复眼距、体宽和体长4项外部形态指标的测量,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各项指标的频次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为判别幼虫龄期的最佳分龄指标,幼虫期共分为5龄,1~5龄的头壳宽分别为(0.2493±0.0053)、(0.3454±0.0018)、(0.5079±0.0031)、(0.7419±0.0190)和(1.1287±0.0369)mm,其与龄期数呈线性关系。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菱角水螟幼虫蜕皮次数验证该虫幼虫期分为5个龄期。【结论】头壳宽为判定菱角水螟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复眼距次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特性的差异,是揭示生物体对环境适应机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特性随纬度变异的特点。【方法】在室内恒温19℃、光周期16L∶8D条件下,观察测定了来自6个不同纬度的大猿叶虫种群从卵孵化到化蛹和化蛹到成虫羽化的时间,以及蛹和成虫体重。【结果】幼虫历期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延长,生长速率与纬度呈负相关,这两个生活史特性显示了顺梯度的变异。蛹历期在种群间没有显著差异。体重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显示了反贝格曼法则。在所有的种群中,雌性蛹和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雄虫,显示了雌性偏向的性体型二型性(SSD)。不同纬度的种群SSD指数存在差异,中纬度种群显示了最大的SSD指数。雄蛹在变态中比雌蛹丢失了更多的体重,导致成虫期的SSD指数大于蛹期。【结论】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幼虫发育历期、生长速率和体重在不同纬度间呈现了显著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建立了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实验种群,为该实蝇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蜂蜜、蔗糖、酵母膏等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配成饲料,饲养沙棘绕实蝇成虫,观察其对成虫性成熟、交配产卵以及寿命的影响。此外,在室内条件(25.00±2.50)℃,光照周期为15L:9D,相对湿度65.00%±5.00%,以蔗糖、酵母膏、麦麸、沙棘果汁(果酱)等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配成饲料,饲养沙棘绕实蝇幼虫,观察其对幼虫历期+化蛹历期、化蛹率及蛹特性的影响。【结果】4种不同配比的饲料对成虫性成熟、交配时间、产卵痕数量和雌雄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其中配方D饲养的沙棘绕实蝇成虫性成熟历期、交配时间和产卵痕数量、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78±0.09)d、(4.15±0.03)h、(4.52±0.17)个、(15.47±0.77)d和(15.15±0.79)d,与配方A、B、C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幼虫半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50.00%±2.89%、(7.20±0.16)d、(4.74±0.03)mm、(2.45±0.24)mm、(7.21±0.11)mg;全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35.00%±7.64%、(5.38±0.18)d、(4.26±0.04)mm、(2.30±0.02)mm、(6.12±0.18)mg;果酱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45.00%±2.89%、(7.11±0.16)d、(4.45±0.07)mm、(2.44±0.02)mm、(6.78±0.21)mg。【结论】沙棘绕实蝇成虫饲养最佳配方为酵母膏20 g、蜂蜜20 g、纯净水160 mL;幼虫半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蔗糖10 g、酵母膏15 g、麦麸30 g、沙棘果汁50 mL;幼虫全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蔗糖10 g、酵母膏15 g、麦麸30 g、纯净水50 mL;幼虫饲养最佳果泥饲料配方为沙棘果酱50 g、酵母膏3 g、尼泊尔金0.3 g。  相似文献   

11.
谢艳兰  韦玲长  马润敏  张宏瑞 《昆虫学报》2021,64(11):1305-1312
【目的】贡山喙蓟马Mycterothrips gongshanensis是云南茶园新发现的暴发性茶树Camellia sinensis害虫种类。本研究旨在明确贡山喙蓟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探明其发育、存活、繁殖特性,并模拟其种群增长。【方法】建立了源自云南临沧地区的贡山喙蓟马实验种群年龄 龄期两性生命表,观测和分析该种群在25℃下取食茶树嫩叶的生活史、存活率、繁殖力等生命表参数,模拟其60 d内的种群增长。【结果】贡山喙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和蛹历期分别为3.89±0.04, 1.71±0.04, 3.14±0.03, 2.23±0.04和3.32±0.05 d;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5.50±0.32 d,雄成虫为14.06±0.2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6.12±0.78粒。贡山喙蓟马成虫前期的存活率较高,但成虫期特别是25日龄成虫期后死亡率急剧上升;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为0.1379±0.0044/d,周限增长率λ为1.1479±0.0050/d,平均世代周期T为21.33±0.13 d,净增殖率R0为18.95±1.68。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无外界条件干扰下,以10粒卵为起始虫量,60 d后贡山喙蓟马种群数量将增殖达17 335头。【结论】云南临沧地区贡山喙蓟马的存活率高,繁殖力强,世代周期较短,种群能迅速扩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锡兰玻壳蚧Drepanococcus chiton是我国近年来新纪录的一种蜡蚧科(Coccidae)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云南滇西首次发现并记述其危害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研究明确其空间分布及相关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该害虫的监测与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于2019年5-9月对云南保山3块余甘子栽培林内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发生密度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空间分布型;2020年1-12月分别以鲜嫩无虫余甘子枝条和嫁接有锡兰玻壳蚧雌成虫的余甘子植株作为寄主进行室内培养和试验地饲养,观察锡兰玻壳蚧的生殖方式、胚后发育、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生活史。【结果】锡兰玻壳蚧在滇西余甘子栽培林内呈聚集分布,为害率为32%~56%,虫口密度为10.95~94.26头/株。该蚧虫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枝条上越冬,产卵期为1-2月、6-7月和10-11月,1-2龄若虫发生期为1-3月和6-9月,雄成虫羽化及雌雄交尾高峰期分别在3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旬。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胚后发育系卵生类型;卵椭圆形、橘黄色,单产堆积于母体外被蜡壳保护,平均发育历期8-13 d;1龄若虫体扁平光滑,橘黄色,行动活泼随风扩散,12-18 d蜕皮;2龄若虫体背稍拱,分泌出齿状蜡质突起,7-10 d分化雌雄;3龄雌若虫体背大幅拱起,具透明薄蜡壳,虫体黄绿色或棕褐色,平均历期13-18 d;雌成虫平均历期最长(50-62 d),产卵前腹部向背面挤压,单雌产卵量847.03±13.72粒,卵孵化率为97.59%;雄性历经预蛹、蛹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预蛹期5~7 d,蛹期7~10 d,雄成虫前翅发达,后翅退化,外生殖突发达,生命历期最短仅1~3 d,林间很难见到。【结论】滇西余甘子林中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呈聚集分布,雌成虫种群具一定产卵繁殖能力,薄弱期为1龄若虫分散期和2龄若虫刺吸发育期(分别为1-3月和6-9月),建议这些时期对该虫开展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在陕北红枣种植区对枣树Ziziphus jujube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明确以枣树为寄主的苹褐带卷蛾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雌虫对产卵基质的选择性,为准确预测、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温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5L∶9D的条件下,以枣树叶片为食料,观察苹褐带卷蛾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通过测定补充不同营养物质后雌蛾的单雌产卵量,评价外源营养对苹褐带卷蛾繁殖力的影响;通过观察苹褐带卷蛾雌蛾在硫酸纸、滤纸、白纸、PE保鲜膜及装订胶片5种基质上的总落卵量,确定其对无机产卵基质的选择性。【结果】苹褐带卷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38±1.22, 16.59±2.16, 7.01±0.79和16.65±5.15 d,平均世代历期为33.87±3.64 d。苹褐带卷蛾在枣树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加倍时间(Dt)分别为0.15 d^-1,1.16 d^-1和4.67 d,平均产卵量达339.52±129.93粒/雌。雌虫可多次产卵,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多在0:00-8:00时段内);平均产卵次数6.26±2.09次,雌虫羽化后第3-5天达到产卵盛期。雌蛾在PE保鲜膜上的总落卵量显著大于在其他产卵基质上的总落卵量。补给不同浓度白糖水的雌蛾,其产卵量与补给纯净水的雌蛾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苹褐带卷蛾能够以枣树叶片为食物完成发育并繁殖可育后代,PE保鲜膜是其雌蛾适宜的无机产卵基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茄科植物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明确出现倒春寒短时低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马铃薯甲虫卵在8℃下分别处理1,3和5d,以27℃下饲养的卵作为对照,调查卵孵化率及孵化后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用种群参数评估短时低...  相似文献   

15.
浙江茶尺蠖地理种群已分化成为不同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羽  殷坤山  唐美君  肖强 《昆虫学报》2014,57(9):1117-1122
【目的】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不同地理种群的种群分化和生殖隔离程度。【方法】对分别在浙江杭州和衢州两地田间采集的茶尺蠖杭州种群(H)和衢州种群(Q)两个种群,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物学特征观察以及正反交试验。【结果】形态学与生物学观察结果表明,除Q种群的体形较大和体翅颜色略深外,两个种群的外部形态、生殖器解剖结构和雌蛾产卵量等基本相同。遗传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均能获得子一代(F1);与种群内自交相比,杂交后雌成虫的产卵量下降,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幼虫的历期明显缩短且化蛹时间分布不规则,蛹重变轻;蛹的羽化率降低,羽化的成虫雌雄性比严重失调。【结论】茶尺蠖杭州种群(H)和衢州种群(Q)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有明显的种群分化,应属于不同种。  相似文献   

16.
潘颖佳  崔旭红  邵崟  商晗武 《昆虫学报》1950,63(10):1223-1233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并严重为害多肉类植物且具检疫重要性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石蒜绵粉蚧在不同多肉植物上生存和繁殖的差异,了解其在我国的潜在危害性。【方法】选取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和百合科4科7属7种不同多肉植物(长生草Sempervivumtecrum、黑法师Aeonium arboreum、熊童子Cotyledon tomentosa、姬胧月Graptopetalumparaguayuense、曲玉Lithops pseudotruncatella、松锦之吹雪Anacampseros telephiastrum、姬玉露Haworthia cooperi var. truncata)于人工气候箱中(25±1℃,RH 70%±5%,光周期14L∶10D)饲养石蒜绵粉蚧,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并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同时,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和金华的多肉植物种植大棚调查了石蒜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结果】石蒜绵粉蚧在松锦之吹雪和姬玉露这2种多肉植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在其他5种多肉植物上能完成世代发育,其中1龄和2龄若虫死亡率较高,3龄若虫后大都能发育至成虫并繁殖产卵。该虫在姬胧月和黑法师上死亡率最低,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高,在熊童子和曲玉上的死亡率最高,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低。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中,取食姬胧月和黑法师的石蒜绵粉蚧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高,种群加倍时间最短,而在曲玉和熊童子上取食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低,种群加倍时间最长。大棚调查发现,石蒜绵粉蚧在景天、番杏、仙人掌、百合和马齿苋5科24属87种多肉植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论】测试的7种多肉植物中,姬胧月和黑法师最适于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长生草次之;石蒜绵粉蚧1龄和2龄若虫期抵抗力弱是其防治的关键时期。石蒜绵粉蚧可取食的多肉植物种类繁多,流通性大,容易造成该虫害的传播蔓延,因此在多肉植物引种时需高度重视其潜在风险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陈琪  王睿  魏亚娟  刘建军 《昆虫学报》1950,63(10):1234-1241
【目的】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是一种严重危害多种植物的食叶性害虫。为了通过合理配植园林植物防治大袋蛾,本研究评估了在悬铃木、月桂、合欢及桃树4种寄主植物上大袋蛾的繁殖潜能。【方法】2018年7月15日至2019年6月21日,在室外纱网隔离环境中测定了大袋蛾分别在悬铃木、月桂、合欢和桃树上的卵期、幼虫期、蛹期、存活率、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期和每日单雌产卵量。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程序TWOSEX-MSChart对大袋蛾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雌虫繁殖力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寄主植物种类可显著影响大袋蛾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取食月桂时,大袋蛾2, 3, 4和5龄幼虫的历期显著长于取食其他植物时的;取食桃树时,大袋蛾雌成虫寿命(11.47 d)显著长于取食月桂时的(10.26 d)。大袋蛾取食月桂时的产卵期(7.04 d)显著短于取食悬铃木(7.52 d)、合欢(7.59 d)及桃树(8.11 d)时的。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净繁殖力(R0)(2 015.70粒卵)显著高于取食月桂(1 419.12粒卵)、桃树(1 289.66 粒卵)和合欢(976.67粒卵)时的。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内禀增长率(r)(0.02523/d)显著高于取食月桂(0.02377/d)、合欢(0.02304/d)及桃树(0.02194/d)时的。【结论】大袋蛾取食悬铃木时的繁殖潜能显著高于取食月桂、合欢及桃树时的,在园林设计中合理间隔种植月桂、合欢及桃树可能有利于减少大袋蛾对非嗜食植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寄生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日本开臂反颚茧蜂Asobara japonica的生物学特性,明确其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及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运用解剖成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调查分析了日本开臂反颚茧蜂的各发育阶段发育历期、形态特征,以及日本开臂反颚茧蜂寄生黑腹果蝇2龄幼虫后...  相似文献   

19.
二疣犀甲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方法】 在室内一定条件下(温度26±1℃, RH 75%~95%, 光周期10L∶14D)以牛粪和锯末混合物(4∶1, m/m)饲养二疣犀甲各虫态, 每6 h观察记录各虫态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发育情况, 并测量各虫态的重要发育指标, 如体长、 体宽、 体重等。【结果】 二疣犀甲属于全变态昆虫, 一生经历4个虫态, 分别为卵、 幼虫、 蛹和成虫。二疣犀甲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8.88 d, 整个幼虫期平均需156.82 d, 预蛹和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45 d和33.75 d, 二疣犀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26~455 d。1龄幼虫体长为4.16 mm, 体重0.64 g, 之后随龄期迅速增加, 至3龄时, 体长为65.66 mm, 体重增加到12.14 g。蛹期平均体长为51.62 mm, 体重为9.72 g。早期羽化的成虫个体较晚期羽化的大, 表现为体长、 体宽、 角长及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疣犀甲成虫具有雌雄二型现象, 子代性比(雌∶雄)为1.23∶1。【结论】 二疣犀甲O. rhinoceros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基础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是防控技术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究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生殖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将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DDC基因(HaDDC)抑制表达,成虫羽化后第8天开始统计20 d内累计产卵量及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