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最近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目标问题引起关注(刘华杰, 2024),结合我从事植物园管理以及植物保护工作的经历,试从如下4个方面讨论或思考。1官方目标不是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而是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光明日报》、某些学者论文(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间)均提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要迁地保护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或绝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刘华杰, 2024)。这些报道或文章的确存在。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公布的权威信息是“到2035年,力争使正式设立的国家植物园达到10个左右,  相似文献   

2.
任海  文香英  廖景平  郑祥慈  杨明  周桔 《生物多样性》2022,30(4):22113-R1078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 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我国植物多样性进行迁地保护, 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园林展示、科普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 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园的功能变迁、全球和中国植物园分布与数量以及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讨论了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的定义及设立标准, 进而讨论了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意义、挑战、统筹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空间布局和认证等方面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概况,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物种组成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当下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植物园保存的此3类植物共计7,141种,分属265科1,271属,分别占我国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6%、42%和23%。在7,141种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3种,受威胁植物2,095种,中国特有植物5,957种,分别占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植物总数的72%、59%和37%。这些植物包括乔木2,555种、灌木1,025种、草本3,117种、攀缘类419种和水生类25种。3类植物在各植物园的物种组成共有比例较低,系统发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谢丹  张奕奇  任海  宁祖林  廖景平 《广西植物》2023,43(8):1392-1403
基于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引种和存活记录,该文分析了其植物引种、存活以及专类园物种保育情况。结果如下:(1)自1956年以来,共引种维管植物19 154种99亚种136变种(80 597号),隶属325科3 952属,现存活11 581种52亚种80变种(24 352号),隶属290科2 777属; 引种记录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65种(现存活421种),覆盖了华南地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94.7%(36/38,存活2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76.4%(269/352,存活229种)以及受威胁植物物种的54.3%(547/1 008,存活414种)。(2)从引种地域来看,引自广东的植物最多(7 193号2 523种),其次主要为海南(3 658号1 593种)、广西(4 744号1 559种)等周边省份,另通过与全球61个国家的引种交换,获取了一些同纬度区域的珍贵植物资源。(3)木兰园等17个以植物类群为单位进行迁地保育的专类园区在引种数量及存活率方面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4)物种存活数量和引种频次相关性极显著(r = 0.85***)。(5)华南地区自然分布物种的引种存活率高于其他地区。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中应注意:(1)在调查、编目、评估和研究的基础上,强化热带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本土植物和经济植物的引种收集,进一步提高迁地保护的数量和质量;(2)建立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体系,有效保护区域内植物多样性;(3)进一步完善迁地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提升迁地保护效率;(4)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物种交换。  相似文献   

5.
黄宏文  廖景平 《生物多样性》2022,30(6):22220-468
植物园诞生的原初是“皇家”或“国家”意志的产物, 植物园的概念从公元前2,800年我国的“神农本草园”起源, 至今已历经沧桑巨变, 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演替出了现代植物园。科研、保护、教育与示范四大功能始终是植物园的主线。植物园作为专门从事野生植物收集、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 始终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园的起源与演变, 并对世界各国的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对我国植物园历史与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 论述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区域布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思考, 以任务带学科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6.
《植物杂志》2012,(2):4-9
北京植物园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网络建设‘温带地区的核心植物园,是我国“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中心,担负着野生植物资源发掘和迁地保护、总结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和技术方法等重要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我喜欢野生植物,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没做过专门研究,只算是关心。最近几年“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在中国成了“热词”,若干植物园的网页介绍也迅速用“迁地保护”换掉了原来的“引种”之类用词,但相关物种数据并未变化。读到有关部门要把中国本土野生植物85%的物种进行“迁地保护”,我有些吃惊。瞬间想到,是大炼钢铁吗?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最近40年, 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 实施了多项政策和法律, 尤其是《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先后颁布, 奠定了中国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 野生植物保护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发利用活动管理三方面分析了其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重点对修订《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包括修订野生植物和人工培植的定义、优化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程序、加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衔接、细化优化罚则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植物引种栽培及迁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宏文  张征 《生物多样性》2012,20(5):559-571
本文在概要总结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和迁地保育的历史基础上,全面综述了中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的现状和特点、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野生植物种子库的进展。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约396个科、3,633个属、23,340个种;我国农作物资源保存数量达到41.2万份,涉及作物种及近缘种1,890个;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植物种子5.4万份、7,271种植物。文章同时阐述了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1)启动《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研计划;(2)部署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整合研究;(3)加强我国特有植物类群的迁地保育原理和方法研究;(4)促进基于迁地保育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5)拓展重要植物资源的评价及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最佳手段。本研究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截至2008年我国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已正式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所列物种的就地保护状况。在全国尺度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7种(含变种), 占总数的80.07%。其中I级保护植物56种。在省级尺度上, 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南5省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最多。通过分析各省区未受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状况, 提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稀有濒危植物在温州植物园的保护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三十多年的引种驯化工作,目前已有44种国家稀有濒危植物成功迁地保护在温州植物园,大部分生长良好。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性强、具开发价值的部分植物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许再富 《生物多样性》2023,31(1):22470-233
我国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所提出的“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是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在我国实施的一个重要新举措。这需要国家植物园对其不同功能植物栽培保存种群大小的统筹协调,需要与我国其他植物园的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统筹协调并注重统筹提升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有效性等。此外,由于我国一些植物园与国际顶级植物园几乎都是同步开展受严重威胁的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及其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各有千秋,而且在保护的有效性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的做法应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3.
低于最小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界线而濒临灭绝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需要最优先保护的物种。“近地保护”是云南省林业厅在近年提出的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一种新方法,它已成为国家林业局的野生植物六大拯救措施之一。根据近年来云南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经笔者对若干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在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条件下的生长与适应性的比较研究,认为对包括极小种群在内的受严重威胁植物的近地保护的有效性远高于对它们的迁地保护。因而,笔者建议,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野生植物近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高风险灭绝机制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恰当的保护方法和科学的措施,以及在近地保护的实践中还必须遵循气候相似、生境相似和群落相似的生态学原则,以减少投入和提高其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30年来植物迁地保护及其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植物园与世界植物园同步挑起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历史重担,使植物园的数量迅速增加至近200个,收集保存了占中国植物区系2/3的20000个物种,并在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原理与方法的科学研究上获得了新的进展。然而,中国植物园的布局与世界的植物园一样,物种越丰富的地区,已建立的植物园越少;在保存的物种中,不仅忽视了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而且有约1/3的国家重点保护种类主要因适应性问题而生长不良、出现生殖障碍,甚至死亡。为了提高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有效性,本文就《中国稀有濒危植物保护名录》的修订与公布、《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的制定,以及我国植物园协调机制的建立、植物迁地保护网络系统的完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规范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勇  安明态  崔兴勇  叶超  安青青 《广西植物》2019,39(12):1710-1723
该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了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现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秦岭植物园合作协议日前正式签定。该项工作的开展 ,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 ,建设秦岭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研究、开发、引进、集成植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关键技术 ,尽快建成具有科研、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特大立地型国家植物园 ,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植物园和国家生态示范基地的水平 ,从而为西部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作用院地共建国家级秦岭植物园  相似文献   

18.
大量野生植物的生存正在遭受着威胁,对植物物种现状进行客观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我国编制了多个红色名录和保护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明确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范围,是依法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法律基础,补充完善该名录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拟通过对现有名录进行客观评价,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更新完善提供合理建议。通过综合我国现有植物保护名录,建立统一表格,对各名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野生植物红色名录,将其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进行比较,对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更新前后的变化,分析各个名录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完整性,对现有名录作出评价。我国现有名录中存在各名录评价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差别大、物种命名有争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不全面、国际名录与国内名录差别较大等问题。建议将193种野生植物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讨论范围,其中44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9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完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应重点关注1,313种野生植物,可以考虑将其纳入省级自然保护名...  相似文献   

19.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开展重要保护物种的科学考察和研究, 评价其就地保护现状, 对区域内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 分析了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就地保护现状, 结果显示: (1)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7种, 其中有49种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 就地保护率为86%; (2)在地理分布上, 晋城、运城、临汾和阳泉4个市的保护区内分布的保护植物种类最多; (3)采用“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6个保护贡献率最高的保护区, 其累计保护贡献率达到86%; (4)总体来说,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较全面的就地保护, 但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 这些保护空缺地的鉴别将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苏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濒危现状及评估濒危等级是制定科学保护策略的关键。根据江苏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2012-2018)以及近年来相关调查资料, 我们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与评估标准, 对江苏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与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 (1)江苏41种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的濒危等级可以分为7个等级。包括地区灭绝(RE) 2种, 占总种数的4.88%; 极危(CR) 10种, 占24.39%; 濒危(EN) 6种, 占14.63%; 易危(VU) 13种, 占31.71%; 近危(NT) 2种, 占4.88%; 无危(LC) 2种, 占4.88%; 数据缺乏(DD) 6种, 占14.63%。其中, 受威胁物种(包括CR、EN和VU)有29种, 占总种数的70.73%。(2)建议的江苏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74种, 隶属于40科62属; 它们的受威胁比例较高, 达74.32%。江苏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较大, 近年来生产经营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宣传教育不足很可能是导致这些原生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 (1)尽快制定江苏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2)加强科学研究, 同时对部分濒危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积极开展野外回归、近地保护和动态监测; (3)继续加大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