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隶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是中国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濒危(En)物种,仅分布在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于黔金丝猴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关于这个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Pan et al.,2011)、夜宿地选择(Xiang et al.,2009b)以及保护状态(Xiang et al.,2009a)等少量的报道。对于该物种的保护而言,首先需要了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岩高坪片区对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昼间休息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观察记录黔金丝猴个体的休息姿势、休息位置的林层高度、休息时利用支撑物树枝的粗细与倾斜角度以及团抱组合的个体数量等休息行为相关参数。研究发现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主要选择利用林层的树冠中位,占总频次的52%;黔金丝猴的休息姿势主要为坐姿,占总频次的99%,偏好利用直径介于5~10 cm之间中等粗细树枝作为支撑物;选择支撑物树枝的倾斜角度趋近于水平;昼间休息多采用2只个体组成的团抱模式;猴群休息位置支撑物树枝直径与树冠层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黔金丝猴在树冠各层间休息时的平均团抱大小差异显著。树冠层支撑物资源在树冠的垂直分布可能是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利用树冠层高度与团抱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黔金丝猴食性及社会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狭小范围内(杨业勤,2002),被IUCN列为"濒危种"(IUCN, 2007).它自1903年由Thomas命名后,直到1965年才出现一些生态方面的报道(彭鸿绶等,1965),20世纪80年代,Tan(1985)、马世来等(1988)零星报道了一些黔金丝猴生态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于黎  吴仲义  张亚平 《遗传》2016,38(7):676-677
正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是亚洲疣猴亚科中特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金丝猴属包括5个近缘物种:滇金丝猴(R.bieti)、怒江金丝猴(R.strykeri)、川金丝猴(R.roxellana)、黔金丝猴(R.brelichia)和越南金丝猴(R.avunculus)。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物种。除了重要保护生物学价值,金丝猴属物种还发展出以树叶为食的特化食性,而且占据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生境类型(800~4500 m)。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  相似文献   

5.
明确同域近缘物种在时空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关系,对理解物种行为和多物种栖息地的整合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级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开展研究。基于2016—2021年红外相机获得的72个中华斑羚和108个中华鬣羚分布点位,结合可能影响其空间分布的12个重要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贡嘎山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基于2012—2021年1312条中华斑羚和1889条中华鬣羚的有效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原理测算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日活动节律,了解两物种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结果表明: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分别为731.95和1220.46 km2,分布区重叠面积为697.17 km2,且主要环境因子对两物种栖息地选择具有相似影响。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黄昏,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先于和迟于中华斑羚,且对...  相似文献   

6.
同域物种的共存往往是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为梵净山同域分布物种。为了理解二者的生态位分化关系,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通过在梵净山保护区安放的24台红外相机进行冬春季的野外监测,发现有18台相机捕获到藏酋猴,4台相机捕获到黔金丝猴,有3台相机对二者均有捕获。总共获得了黔金丝猴的照片23张,事件发生8次;藏酋猴的照片373张,事件发生95次;未捕获到黔金丝猴和藏酋猴同一时间段出现。通过海拔高度、采食行为、出现时间这些数据对二者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同域分布的这两种灵长类动物生态位分化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梵净山冬春季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分布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但黔金丝猴活动高峰早于藏酋猴约2 h;黔金丝猴更倾向于树上取食,藏酋猴更倾向于地上取食,避免了直接在食物资源上的竞争。二者通过活动节律和觅食策略差异实现生态位分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以实现同域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珍稀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iense)种群结构特征,加强其就地保护,基于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1 hm2长期监测样地,分析了鹅掌楸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鹅掌楸的种内关联及其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样地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7159株,隶属于40...  相似文献   

8.
黔金丝猴的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0月~2014年4月,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动物园,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意取样法,观察记录了野外和圈养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行为发生的过程及环境特征。按照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编码系统,对黔金丝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行为谱。分辨并记录了黔金丝猴的16种姿势,107种动作及163种行为,将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交配、分娩、育幼、亲密、作威、冲突、通讯、聚群、休息、运动和杂类等14个类别中;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亚成体、幼猴和婴猴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与川金丝猴R.roxellana和滇金丝猴R.bieti相比,黔金丝猴在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三者生活环境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6种濒危兽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占域模型评估这些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平均占域率最高(48.62%),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平均占域率最低(2.14%);豹猫的平均探测率最高(22.95%),藏酋猴探测率最低(1.75%)。其中,海拔是影响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占域率的重要因素,而100 m内是否有水源则是影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中华鬣羚和豹猫探测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九龙山地区濒危兽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水源则是影响监测效率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0.
以分布在海南岛西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个样方)、西南部(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个样方)和中部(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15个样方)的热带云雾林为研究对象, 研究α及β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谱系多样性的变化, 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尖峰岭群落树木个体多度、物种丰富度最大, 黎母山群落树木个体多度、物种丰富度最小; 黎母山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大, 霸王岭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小, 海南岛霸王岭(西部)、尖峰岭(西南部)和黎母山(中部) 3个林区热带云雾林物种多样性差异可能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尖峰岭群落内功能丰富度、Rao’s二次熵最低, 功能均匀度最高, 群落间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最小, 反映群落构建主要受环境筛影响; 霸王岭群落Rao’s二次熵最高, 功能均匀度最低, 群落间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最大, 反映群落构建主要受限制相似性影响; 黎母山群落内功能丰富度最高, 群落间平均最近性状距离最大, 表明限制相似性在黎母山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更重要。霸王岭群落内谱系多样性、物种间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均较大, 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趋于发散; 黎母山群落内谱系多样性、物种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及群落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均最小, 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趋于聚集; 而尖峰岭群落内物种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群落间平均成对谱系距离最大, 但物种间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最小, 反映物种间谱系关系既具有发散又具有聚集的共存格局。因此, 海南岛热带云雾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与环境及物种间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红外相机收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行为、动作模式及活动环境等特征的视频数据,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行为的生态功能为依据,完成川金丝猴行为谱的建立,并对其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经视频数据辨识分析,共统计到野生川金丝猴的17种姿势、84种动作和116种行为。将这些行为与滇金丝猴R.bieti、黔金丝猴R.brelichi进行对比,发现3种金丝猴的大部分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栖息环境的差异、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以及后天的学习使得这些行为又表现出了差异性:一是行为的差异性,不同物种具有各自特殊的行为,如川金丝猴特有的跳跃采食行为和雌性匍匐邀配行为;二是行为效应的差异性,如快理等动作在不同物种中表达了不同的行为效应。完善和建立川金丝猴的行为谱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其行为生态学基本特征,同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 分析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结果表明: 42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1,793张, 鉴定出野生动物25种, 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 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相机数量增加到23台的时候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25种野生动物, 并且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80天时, 物种数达到饱和。保护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29.28)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5.78); 大熊猫的相对丰富度为8.09;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中华鬣羚和黄喉雉鹑的相对丰富度在2-5之间; 中华斑羚、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黑熊、四川羚牛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相对丰富度最低, 不到1。综上所述, 红外相机能够有效地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监测调查, 对于相对丰富度较低的物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时空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在四川省五大山系,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8006.0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015.90 km2,中华斑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073.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71%,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396.22 km2;(2)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在生境因子选择上相似性高、栖息地重叠面积大,其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D=0.776,I=0.949,其适宜栖息地的主要重叠区域位于岷山和邛崃山系;(3)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为0.812;(4)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属于同域分布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物种,中华鬣羚的存在会显著影响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P=0.016);二者同域分布时都会增加其昼间活动强度,并增加活动高峰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时空生态位特征,揭示了二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上种群共存及种间竞争的耦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同域分布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及种间竞争关系,为有蹄类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宝平  李明  魏辅文  龙勇诚 《动物学杂志》2004,39(5):111-111,104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当地人称为“雪猴”。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保护级别Ⅰ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世界高度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金丝猴的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仅产于我国,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自然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1983年以来,笔者对神农架金丝猴生存环境生态习性等作了长期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重点保护物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其分布区之一。利用MaxEnt模型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达到0. 981±0. 011;(2)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为7 519. 6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 7%,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林地中;(3)根据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Jackknife检验,影响川金丝猴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和距公路距离,植被型、坡向和距步道距离的影响次之,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4)川金丝猴适宜生境的海拔为2 100~3 500 m,距公路和步道距离分别为700~5 000 m和150~3 500 m,位于南坡、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的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根据分析结果,建议减少人类活动对川金丝猴的干扰,加强对保护区边缘地域的生境保护,确保川金丝猴适宜生境与周边地区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形成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吊罐井核心区1hm2样地内36个优势物种在0~50m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6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主要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物种比例最高;对36个物种种间关联性的分析发现,无关联类型是该样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在10m尺度上无关联种对的比例最低,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种对在所有尺度上的比例均未超过20%。群落结构的次生性、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性是导致该样地物种分布和种间关系格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物种共存的尺度依赖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运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轶相关检验,对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盘江流域的细叶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var.tenuifolia Cheng et Law)次生林14个大树树种(DBH≥10cm)、15个小树树种(5cm≤DBH10cm)和19个幼树树种(1cm≤DBH5cm)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南盘江流域细叶云南松次生林群落中木本种群的关联性及其更新演替规律,为桂西北细叶云南松林管理保护、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细叶云南松林大树和小树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幼树及群落总体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显示,大树和小树负关联种对占多数(分别为48.35%和46.67%),幼树的正关联或负关联种对占比基本持平(分别为40.35%和39.18%),群落整体无关联种对占比较大(41.13%)。(2)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显示,细叶云南松林的大树、小树、幼树和群落总体均表现为负关联种对较多,正关联次之。(3)群落大树和小树物种在资源竞争上较激烈,结构不稳定;群落幼树物种适应了林下荫蔽环境,对光照要求较低,种间关系已具有较低的稳定性,个别物种表现出独立性。研究认为,南盘江流域细叶云南松次生林群落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未能形成稳定的配置关系,群落结构尚不稳定,仍处于演替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研究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有助于正确地认识种间关系和物种共存机制,进而能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然而桂林岩溶石山密花树群落主要物种的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仍不明确。基于群落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该群落主要物种的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显著负关联;(2)χ2检验结果显示,各层次绝大部分种对均无显著关联,种间关联较松散,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3) 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发现,各层次绝大部分种对均呈不显著相关,种间相关性较弱;(4) M.Godron稳定性结果表明,整个群落及其各垂直层次的稳定性测定结果均远离20/80,皆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显示桂林岩溶石山密花树群落种间关联较松散,各物种呈相对独立分布格局,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演替早期阶段。因此,在岩溶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将资源利用方式、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相近,对生境要求相似的优势乡土物种搭配在一起。此外,可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毛竹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龙栖山、武夷山和天宝岩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种毛竹混交林群落类型结构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数量上从多到少依次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毛竹 少叶黄杞(Phyllostachys pubescences Mazel ex H. Delehaie Engelhardtia fenzelii Merr.)混交林(68科125属230种),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毛竹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 var. mairei (Lemee et Lévl.) Cheng et L. K. Fu]混交林(69科135属194种)和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毛竹 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Cheng)混交林(41科71属105种).3个毛竹混交林群落结构分明,毛竹在混交林群落乔木层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还具有层间层.毛竹 南方红豆杉群落和毛竹 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可分为3个亚层,而毛竹 少叶黄杞群落乔木层可分为2个亚层.毛竹 少叶黄杞群落的灌木层物种数和草本层盖度均比其他2个群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