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慢传输型便秘(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探讨枳术丸对STC肠道菌群的可能干预机制。

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造模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采用番泻叶灌胃,随后控制饮食饮水采用饥饱失常的方法造成脾虚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枳术丸组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悬浊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后测定小鼠肠道推进率和血清D−木糖水平,采集小鼠结肠内粪便进行16S rDNA检测,分析样本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分析门、属、种水平的物种组成。

结果

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与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STC发病过程中伴随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水平和菌群物种数目的降低以及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在门水平上,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鼠杆菌属(Muribacul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hnoclostridium和艾森伯格菌属(Eisenbergiella)丰度降低(P<0.05);在种水平上,模型组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丰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Eisenbergiella sp.丰度显著降低(P<0.05)。以上提示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经枳术丸治疗后,枳术丸组肠鼠杆菌属、拟杆菌属、乳杆菌属、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Lachnoclostridium、艾森伯格菌属和Eisenbergiella sp.丰度升高(P<0.05)。

结论

枳术丸对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特定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患者粪便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2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STC组)及1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留取粪便标本后,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标本进行测序,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 STC组与对照组人群肠道在菌群物种种类(Chao1指数和Sobs指数)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771,P=0.006;Z=-2.425,P=0.015),对照组人群肠道菌群物种种类明显高于STC组;两组在物种均一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20,P=0.603;Z=-0.348,P=0.728)。在门水平,两组人群粪便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属水平,Phascolarctobacterium(Z=-2.194,P=0.028)、Streptococcus(Z=-4.157,P0.001)、Eggerthella(Z=-2.427,P=0.015)和Actinomyces(Z=-2.310,P=0.021)在STC组人群肠道中相对丰度增加,而Faecalibacterium(Z=-2.887,P=0.004)、Roseburia(Z=-3.118,P=0.002)、Sphingomonas(Z=-4.157,P0.001)、Variovorax(Z=-2.732,P=0.006)、Holdemania(Z=-1.970,P=0.049)、Phyllobacterium(Z=-2.732,P=0.006)、Pseudomonas(Z=-2.439,P=0.015)、Acinetobacter(Z=-2.732,P=0.006)、Aquabacterium(Z=-2.134,P=0.033)和Novosphingobium(Z=-2.134,P=0.033)在STC组中相对丰度减少。结论 STC组与对照组人群肠道在菌群物种种类丰富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菌群分布均一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菌属水平,两组人群的粪便菌群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攻补兼施法探讨在大剂量生白术的配伍下不同枳实剂量配伍的作用及枳术丸(ZZW)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65只SPF级别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与模型组50只,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模型组使用番泻叶0.8 g/kg灌胃7 d,制成脾虚模型后禁食禁水,隔天喂食生大米,饮水0.5 h,连续8 d建立脾虚便秘模型。15 d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西药组、ZZW低剂量组、ZZW中剂量组、ZZW高剂量组。ZZW低、中、高剂量分别为9.7 g/kg、11.6 g/kg、13.7 g/kg,西药组给予莫沙必利2.5 m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同等量蒸馏水。治疗1周后收集肠道内容物,行16S rRNA测序,取结肠组织HE染色行病理形态学观察。

结果

ZZW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肠道推进率(P<0.05)。结肠切片肉眼观察发现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光滑,未见充血、糜烂及器质性损伤。HE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存在轻微水肿,腺体不齐现象,其余各组小鼠结肠黏膜无变薄、固有层炎症浸润,结肠腺体形态正常。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ST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显著下降(P<0.05),菌群多样性升高(P<0.01)。门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ZZW低剂量组较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P<0.05),ZZW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P<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P<0.05)。属水平上,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Prevotellamassilia、葡萄球菌属、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螺杆菌属、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经治疗后ZZW低剂量组Prevotellamassilia、葡萄球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ZZW中剂量组丁酸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ZZW高剂量组Prevotellamassilia、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此外,与模型组比较,ZZW低剂量组狄氏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

结论

攻补兼施代表方ZZW能明显缓解STC小鼠便秘症状,以ZZW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但治疗效果与枳实剂量不存在量效关系,其治疗机制可能与ZZW水煎液调整菌群丰度、多样性及菌群物种数目,恢复正常肠道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太原地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方法 采集太原地区2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样本,提取DNA、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测序获得优质序列1 383 680条,平均序列为69 184条±551条,归类于455个OTUs;所有样本共含有10个菌门,101个菌属,141种菌;其中核心菌门3个,依次为拟杆菌门(63.13%)、厚壁菌门(31.14%)和变形菌门(5.10%),占所有样本微生物总量的99.37%;丰度最高的前10个菌属依次为拟杆菌属(43.34%)、普氏菌属(15.51%)、栖粪杆菌属(4.92%)、罗氏菌属(4.73%)、毛螺菌属(3.27%)、萨特菌属(2.50%)、粪球菌属(2.38%)、布劳特菌属(2.31%)、瘤胃球菌属(2.18%)和副杆状菌属(1.61%),占样本微生物总量的82.75%,未分类的菌属占6.84%。结论 健康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枳术丸对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5-羟色胺(5-HT)和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探讨枳术丸治疗STC的机制。

方法

将50只健康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35只),正常组小鼠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小鼠以番泻叶灌胃和限制饮食饮水方法制作脾虚证ST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每组10只,对应给药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粪便中SCFAs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结肠组织中5-HT水平。

结果

造模后,各造模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治疗结束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升高(均P<0.05)。小鼠结肠组织HE病理显示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结肠黏膜轻微水肿、充血,轻度炎症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皆降低,枳术丸组和莫沙必利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更趋近于正常组。在门分类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厚壁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枳术丸组小鼠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在属分类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拟杆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异形藻属、梭菌属、另枝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枳术丸组小鼠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异形藻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粪便乙酸、丙酸水平降低(均P<0.05),结肠组织、脑组织5-HT水平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小鼠比较,枳术丸组小鼠粪便乙酸、丙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肠组织、脑组织5-HT水平升高(均P<0.05)。

结论

枳术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SCFAs的分泌和5-HT的分泌释放,提高推进率,促进肠道蠕动治疗脾虚证STC。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功能性便秘(FC)患者粪便菌群特征,以期寻找FC特征菌,为FC诊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

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60例实验组(FC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结构,并进行基因功能的预测。

结果

两组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在属水平上,主要优势菌以粪杆菌属和拟杆菌属为主。实验组粪便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Observed_OTUs较正常组升高(P<0.05),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劳特菌属、罗氏菌属、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Eubacterium_hallii_groupAnaerostipes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Dorea、乳球菌属在实验组中丰度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特征菌为小杆菌属,正常组为布劳特菌属和埃希菌−志贺菌属。实验组蔗糖降解Ⅲ(PWY-621)、丙酮酸发酵成乙酸和乳酸(PWY-5100)和琥珀酸发酵成丁酸盐(PWY-5677)功能下降(P<0.05)。

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升高,FC的发病可能与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方法 收集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Sch)与18例健康者(healthy donor,HD)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基因组,扩增16S rRNA基因,运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水平的群落种类数目少于健康对照组。Alpha多样性指标中患者组的Ace指数(226.58±31.67)、Chao1指数(222.29±34.45)和Shannon指数(2.66±0.6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3.63±56.07、302.2±57.99、3.59±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01),而Simpson指数(0.20±0.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样本可被鉴别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在门和属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和含量有差异,其中患者组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6% vs.27.05%,P=0.008;0.00% vs. 0.20%,P=0.033),而放线菌门明显高于健康组(13.52% vs. 2.88%,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拟杆菌属和柔嫩梭菌属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9.15% vs. 20.60%,P=0.031;3.29% vs. 9.5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和巨单胞菌属明显高于健康组(10.89% vs.1.78%,P=0.025;10.88% vs.1.98%,P=0.046;10.78% vs.2.69%,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有助于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为研究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蜥蜴胃康方对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60只裸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 造模组用HGC-27胃癌细胞通过脾脏注射制备胃癌肝转移模型, 造模4周时, 随机取正常对照组1只与造模组5只, 取裸鼠肝组织通过病理切片对比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随后剩余造模组45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以及蜥蜴胃康方高(2.6 g/mL)、中(1.3 g/mL)、低(0.6 g/mL)剂量组, 每组9只。取最后一次灌胃2 h后各组裸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结果

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裸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表现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下降, 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丰度富集。属水平表现为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降低(t=3.514 4, P=0.024 6), 拟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660 1, P=0.009 6), 副拟杆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284 7, P=0.012 8), 瘤胃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t=3.342 7, P=0.028 8)。经蜥蜴胃康方干预后, 胃癌肝转移裸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得到了改善, 门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增加, 放线菌门丰度降低,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619 9, P=0.040 4);蓝藻菌门丰度降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433 1, P=0.043 4)。属水平表现为Muribaculaceae丰度升高, 拟普雷沃菌属、副拟杆菌属丰度降低; 瘤胃球菌属(H=14.658 4, P=0.011 9)、乳杆菌属(H=11.386 0, P=0.044 2)丰度显著富集,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蜥蜴胃康方能增加厚壁菌门丰度, 降低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丰度, 提高益生菌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丰度, 降低致病菌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丰度。其中以蜥蜴胃康方高剂量组对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并能有效提高乳杆菌属丰度, 从而调节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的平衡, 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 激活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来发挥对胃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腹膜透析(PD)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探讨肠道菌群在腹膜透析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具体作用。

方法

收集25例PD胃肠功能正常者(PDGF组)、25例PD胃肠功能障碍者(PDGD组)和13例健康者(Normal组)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基因组,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测序结果进行菌群多样性、物种组成差异和菌群功能分析。

结果

3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H = 6.905,P = 0.032)和Shannon指数(H = 6.993,P = 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Normal组相比,PDGD组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 = 0.027),PDGF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升高(P = 0.044);与PDGF组相比,PDGD组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PCoA结果显示3组各自聚集,区分较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组大部分样本均在本组中聚类后再与其他组进一步合并。LEfSe分析结果显示,Normal组优势菌群包括颤螺菌目(Oscillospiral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等;PDGF组优势菌群包括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布劳特菌属(Blautia);PDGD组优势菌群包括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等。KEGG L1水平的功能组成集中在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KEGG L2水平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修复及转运、膜运输途径;与Normal组和PDGF组相比,PDGD组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途径富集减少,感染性疾病、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富集增加。

结论

PD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调整肠道微生态是防治PD患者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潜在干预靶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儿童和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的分布,寻找与CD发生发展显著相关的菌属结构。 方法 纳入CD患儿36例和健康儿童21例,CD患儿分为活动期22例、缓解期14例,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组成。 结果 CD组患儿(活动期与缓解期)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较健康儿童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29 0,P=0.001 0,P=0.004 5;F=8.890 0,P=0.000 3,P=0.035 6)。在门类水平,所有CD患儿肠道菌群的放线菌门数量减少,变形菌门数量增多。在菌属水平,与健康儿童组相比,所有CD组患儿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减低,Klebsiella(克雷伯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活动期CD组Blautia(布劳特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Subdoligranulum、Lachnospira(毛螺旋菌属)、Anaerostipes(丁酸弧菌属)、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直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 结论 CD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及相对丰度较健康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常与儿童CD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探讨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疾病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MiSeq PE2x300 bp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1组, GCS≤8分)和14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G2组, GCS > 8分)粪便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定性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生物学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G1组患者肠道厌氧球菌属(Anaerococcu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数量高于G2组(均P < 0.05)。

结论

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其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下降, 有害菌数量升高, 有益菌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用3% 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6、IL 8、IL 10、IL 1β和TNF 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IL 8、IL 1β和TNF 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 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 结论 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璐瑶  吴林玲  毕富玺  闫颖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2):1385-1390, 1397
目的通过对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肠道菌群及阴道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其结构、多样性、相关性以及BV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今后治疗BV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BV患者11例(BV组),健康者9例(C组),留存阴道分泌物及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基因检测分析。结果C组阴道菌群以乳杆菌属为主,BV与加德纳菌属、普雷沃菌属、Sneathia、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阿托波菌属、Shuttleworthia、巨型球菌属密切相关。BV组肠道、阴道菌群丰富度均高于C组。Alpha多样性分析中C组和BV组肠道菌群、阴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组间比较,χ2值为29.137, P=0.000<0.05,两组阴道菌群Shannon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组高于C组。物种多样性曲线反映本研究样本测序数据量的合理性,表明BV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均高于C组,主坐标分析表明C组肠道与阴道的菌群结构差距较大,BV组肠道与阴道的菌群结构有相似之处,且两组肠道菌群结构接近。BV组阴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丰度较C组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较C组高;BV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丰度较C组低;C组肠道中拟杆菌门明显高于阴道,厚壁菌门明显低于阴道; BV组阴道菌群中放线菌门丰度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V阴道菌群与肠道菌群具有相关性,BV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比例和多样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新诊断且未经治疗的Graves病患者(GD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HT组)各15例以及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采集参与者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丰度差异。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D组患者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偏低,Coverage指数偏高(均P<0.05)。GD组与HT组以及H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Coverage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对象肠道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瘤胃球菌属、罗斯伯里菌属、罗姆布茨菌属、链球菌属等在3组对象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GD组患者肠道乳杆菌目、链球菌属、链球菌科的相对丰度较高;HT组患者肠道瘤胃球菌属、消化链球菌科、消化链球菌—蒂氏菌目、罗姆布茨菌、梭菌科、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梭菌目的相对丰度较高;而罗斯伯里菌属、光冈菌属在健康对照组中丰度较高。GD组患者肠道中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OdoribacterPhocea丰度低于HT组,而Streptococcus的丰度高于HT组(均P<0.05)。

结论

Graves病患者、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促进脂肪累积与能量吸收的菌群在Graves病患者中降低,而条件致病菌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丰度增加,这些菌种变化可能通过破坏肠道稳态,干预免疫调节,促进炎症反应介导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OdoribacterPhocea、链球菌属可能是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的关键差异菌属,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这些菌株介导疾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