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庆盾腹吸虫一新种(吸虫纲:盾腹目:盾腹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盾腹吸虫1新种,即重庆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chongqingensis sp.nov.并与其它相似种进行比较。新种体呈椭圆形,盾盘较大,几占虫体腹面大部,由48-50个小槽组成,分为4排;口直径0.144-0.169mm,咽椭圆形,较大。  相似文献   

2.
张静  李健科  刘柳  张浩 《动物学杂志》2024,59(1):95-102
从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围心腔内检获自然感染的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根据虫体内睾丸、卵巢、子宫及卵黄腺4种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将所获虫体分为幼虫组和成虫组,所有虫体用4%甲醛固定后,分别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法和乙酰化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贝居腹盾吸虫成虫和幼虫的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肌肉组织更为发达,口周围、盾盘附着器、子宫末段及阴茎囊肌肉纤维分布较为密集。乙酰化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神经网络更为复杂,在部分生殖器官如子宫末段、阴茎囊和睾丸部位存在神经纤维。双重染色结果显示,该吸虫不同器官上的肌肉纤维分布与神经纤维的分布相互吻合。该结果提示,贝居腹盾吸虫可能通过神经系统对其肌肉活动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3.
华支睾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毅勋 《动物学报》1991,37(1):47-51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显示的华支睾吸虫神经构造十分清晰,呈左右对称排列。它由中枢神经节、神经连合、纵行神经干、神经联系以及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所组成。中枢神经节位于咽下方的两侧,由粗大的神经连合相连。从中枢神经节向前伸出咽、前背、前腹、前侧4对神经干;向后伸出后背、后腹、后侧3对神经干。以后腹神经干为最粗大,并从其伸出分支分布于腹吸盘、消化道、卵黄腺和生殖器官。后3对纵行神经干又由许多横向神经联系将其互相连接构成神经网。体内广泛分布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前者较小,数目众多,而后者略大,数目较少。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及纯化方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躯和亚细胞分布,并用凝胶过滤层析和2种亲和层析方法从二化螟幼虫体内分离、纯化乙酰胆碱酯酶。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主要集中于头部和胸部,而成虫胸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头部和腹部。成虫体内AChE的活性明显高于幼虫。在亚细胞的分布上,乙酰胆碱酯酶主要位于膜上(86%),近46%的活性存在微粒体中。在3种纯化乙酰胆碱酯酶的方法中,以3-羧基苯基-乙基二甲基铵作配体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效果最佳,乙酰胆碱酯酶的最高纯化倍数为536.05倍,产率30.46%。  相似文献   

5.
大鼠食管胸段和腹段壁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存在于神经束和分支的粗细神经纤维内,也见于外膜丛,肌间丛,粘膜下丛和粘膜肌内。食管肌层内AChE阳性神经纤维多而密集,而食管腹段肌内尤为丰富,肌间神经纤维末梢分布于肌束表面,可能与控制肌纤维活动有关;分布于肌内,粘膜下层和上皮基部的AChE阳性神经中,尚含有内脏感觉神经纤维。食管壁的肌间丛和粘膜下丛内散在有多极形和卵园形的AChE阳性神经元,在食管腹段内数多,而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  相似文献   

6.
伍一军  刘杰  杨琳  李薇  高希武 《昆虫学报》2006,49(3):399-403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主要媒介昆虫,在其化学防治中经常使用有机磷杀虫剂,而这类杀虫剂有些可通过作用于神经毒性酯酶(neurotoxic esterase, NTE)使敏感的脊椎动物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为了深入理解有机磷杀虫剂对害虫毒杀作用机理,增强对昆虫体内NTE活性的了解,我们在松墨天牛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差异测定法和经典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松墨天牛幼虫体内NTE和AChE的活性。结果发现,在松墨天牛体内存在NTE活性,其头部的NTE活力为2.80±0.30 nmol·min-1·mg-1,比脂肪体高出了近10倍,但仍较鸟类等脊椎动物为低。体内实验显示,松墨天牛体内NTE可被甲胺磷所抑制; 但在体外实验条件下,甲胺磷对来自松墨天牛头部的NTE活性并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而此浓度下的甲胺磷对AChE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制作用。表明松墨天牛体内NTE和AChE对甲胺磷的敏感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18S rRNA基因序列探讨盾腹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盾腹亚纲吸虫被认为是寄生扁形动物中古老的类群,包括盾腹科、多萼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尚存争议。本研究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所有的盾腹吸虫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了三种盾腹吸虫的相应序列,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多萼科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多萼属应还原到盾腹科;盾腹科的盾腹亚科和杯盾亚科均非单系,吸槽列数可能是平行进化特征,不能反映盾腹科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建议将具有边缘器的吸槽型腹吸盘,以及不具边缘器的吸杯型和皱褶型腹吸盘分别鉴定为盾腹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种类的共裔性状。  相似文献   

8.
乙酰胆碱酯酶在蚕豆保卫细胞中集中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负责把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以起到终止信号的作用。蚕豆(ViciafabaL.)保卫细胞原生质体表面具有特异的水解乙酰胆碱的酯酶,光可以激活该酶的活性。组织学定位的结果显示,酶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气孔保卫细胞内壁和腹壁的外侧及内壁和腹壁中,表明一种类似于动物突触传递的机制可能存在于气孔保卫细胞和周围细胞之间,即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由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以终止其作用;此外开放的气孔周围具有更高的酶活性,说明乙酰胆碱酯酶可通过水解气孔周围的乙酰胆碱而调控气孔运动  相似文献   

9.
乙酰胆碱酯酶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胆碱酯酶是生物体内胆碱能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它能够快速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保证神经信号在生物体内正常传递。乙酰胆碱酯酶结构和催化功能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可为研制有针对性的新药和杀虫剂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我们简要介绍了乙酰胆碱酯酶的三维晶体结构、活性位点、高效催化机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躯分布及部分纯化技术。在幼虫和成虫体内均以头部AChE活性最高;AChE在成虫和幼虫头、胸、腹部的活性分布分别为78.2%、3.9%、17.9%和90.3%、6.5%和3.2%。通过用Sepharose 4B和Sephadex G-200纯化后,AChE的最高纯化倍数为3.66和17.74倍。样品和洗脱液中含有Triton X-100时,纯化倍数明显高于无Triton X-100的处理组。  相似文献   

11.
Analysis of mitotic and meiotic chromosome spreads of Aspidogaster conchicola (Trematoda: Aspidogastrea) reveals a diploid number of 10 for this species. Haploid sets containing 5 bivalents confirm the diploid number. The karyotype consists of one pair of comparatively long subtelocentric chromosomes and four pairs of shorter acrocentric element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data on chromosomes of aspidogastrean species and other related helminth group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乌龙岭’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IEF-SDS-PAGE技术分析龙眼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发育阶段大多数蛋白质组分的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但也有变化。其中花后38d存在TE1(27.1kD、p,7.3),TE2(17.5kD、pI8.2)2个特异蛋白,45d存在TE3(11.4kD、pI7.6),TE4(13.2kD、pI9.9)2个特异蛋白,52d存在TE5(22.6kD、pI7.2),TE6(18.6kD、pI8.3),TE,(23.5kD、pI3.6)3个特异蛋白。31d胚胎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表明此时蛋白质旺盛合成与积累,这与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出现或消失.对胚胎的分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分析不同肉色类型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成分的变化特点及其颜色差异形成的因素,选择‘半斤桃’(红肉)、‘图八德’(黄肉)、‘正姬’(白肉)桃品种为试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桃果实类胡萝卜素及其组分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桃果实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为叶黄素、玉米黄素、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2)随着果实的发育,‘半斤桃’和‘正姬’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逐渐降低,而‘图八德’则是先降低后上升,且明显高于前二者;3种类型桃果实的叶黄素均逐渐降低,果实成熟时接近0;玉米黄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半斤桃’和‘正姬’的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图八德’的β-隐黄质含量先升后微降最后上升、α-胡萝卜素和p-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增加,且均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3)‘图八德’成熟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占5个成分之和的75.99%.研究表明,桃果实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几个数量性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株高、粒重和单株叶数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效应分析表明,终结性状的基因效应值为不同发育阶段性状净增量基因效应值的代数和,这使不同发育阶段净增量的正负基因效应相互抵消,故使终结性状的基因效应不能充分反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组)在发育过程中的真实作用方式。不同发育阶段基因效应的符号、显著性关系及遗传模型的明显差异被认为是不同发育阶段由不同基因(组)作用的结果。净增量的基因效应估计值表明,显性效应在株高和粒重中比加性效应更重要,而单株叶数则相反;上位性效应普遍存在,其中株高>单株叶数>粒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鼠与家兔骨骼肌各类型肌纤维的数量和二维分布以及生后发育对其影响,取生后2d和2、4、6、8、10周龄(体重10g和32、95、190、280、320g)大鼠及生后2d和2、4、8、12、16、20、24周龄(体重100g和220、400、750、1200、1600、2100、2500g)家兔的比目鱼肌做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和家兔比目鱼肌纤维被分成Ⅰ型(SO),ⅡX型(FO)和ⅡA型(FOG)3型。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每型肌纤维在生后发育各阶段的相关变化,大鼠和家兔比目鱼肌中:Ⅰ型纤维分布于整块肌肉,其数量随着生后发育而增加。幼体ⅡX型纤维分布在整块肌肉中,其数量随生后发育而减少;ⅡA型分布在肌肉中深层,数量几乎无变化;至成体时只有少量的ⅡX和ⅡA分布在肌表层。整个发育期间未见ⅡB型纤维。ⅡA型纤维直径最大,Ⅰ型中等,而ⅡX型最小。家兔3型肌纤维的平均横切面积比大鼠的大。这些结果表明大鼠和家兔后肢肌各种类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分布随生长过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