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吕爱萍 《蛇志》2001,13(4):43-44
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 (出生 2周后 )到乳儿期因缺乏维生素 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 ,合并颅内出血时预后不良。但由于早期临床表现各异 ,误诊率较高 ,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 1 986~ 2 0 0 0年共收治本病 96例 ,误诊 3 6例 ,误诊率 3 6 .5 %。现将误诊病例作一临床分析 ,以提高对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的认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6例中 ,男 2 4例 ,女 1 2例 ;产后 2周~ 2个月 2 8例 ,~ 3个月 5例 ,~ 6个月 2例 ,1岁 1例。 98%为单纯母乳喂养 (其中有 2 8例产妇分…  相似文献   

2.
探明维生素K止血机理维生素K是促凝血物质,体内维生素K缺乏可致出血。儿科医生往往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以防止新生儿出血。正常营养的人很少缺乏维生素K,但营养不良,肠功能紊乱者需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K的作用机制一直未弄清。最近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家保尔·道...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全球范围内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致腺体增大而引起排尿受阻,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维生素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缺乏可以导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近年来也引起广大学者广泛关注。我们简要综述维生素D缺乏导致BPH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其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BPH的治疗机制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ABCA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亚  张思仲  马用信  贺勇  董景涛  孙岩  何国平  张炜 《遗传》2005,27(4):549-552
为了探讨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1)基因R219K多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采用PCR-RFLP方法,对396例CHD患者和417名正常人ABCA1基因R219K多态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R219K多态K等位基因及KK基因型的频率(0.465、0.228)较CHD组(0.381、0.162) 显著为高(P<0.05);根据发病年龄分组,早发CHD组K等位基因及KK基因型频率(0.34、0.111)明显低于晚发CHD组(0.419、0.205)和对照组(P<0.05),而在对照组和晚发CHD组间无此频率差异显著性(P>0.05);KK基因型患者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较RR基因型显著降低(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 ABCA1基因R219K多态与CHD存在相关性;KK基因型可能具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伴有血浆HDL-C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维生素K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CCK-8检测维生素K3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应用siRNA干扰Siah2表达之后,CCK-8检测维生素K3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维生素K3对前列腺癌细胞Siah2和Spry2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维生K3对Siah2介导的Spry2泛素化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维生素K3对Ras信号通路中pERK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前列腺癌模型,研究维生素K3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维生素K3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并且维生素K3浓度越高,对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越明显。前列腺癌细胞中干扰Siah2表达后,10 μM维生素K3对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即维生素K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依赖Siah2。10 μM维生素K3能减弱Siah2对Spry2的泛素化水平使Spry 2表达升高。维生素K3能使前列腺癌细胞中Ras信号通路中的pERK蛋白表达降低。动物实验显示维生素K3治疗12天后,对照组和维生素K3组间肿瘤体积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维生素K3能够有效地抑制裸鼠皮下前列腺癌生长。结论:维生素K3通过抑制Siah2泛素连接酶活性,介导其底物Spry2表达升高,进而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起到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证明DENA诱发的大鼠肝癌结节中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外源多肽羧化酶活性只有正常大鼠肝脏中的62.6%,而内源蛋白质前体羧化酶活性仅为27%。华法令能在正常大鼠肝脏中诱导羧化酶的合成,而这种诱导能力在诱癌晚期的肝癌大鼠肝脏中明显下降。上述结果说明肝癌细胞中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的合成受阻,造成肝癌组织中羧化酶的缺乏。诱癌过程中大鼠肝脏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活性和血浆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随着肝癌组织的增大,肝癌细胞分泌入血的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显著升高,诱癌第20周时的大鼠血浆中异常凝血酶原含量为正常大鼠的2.5倍。由此认为,肝癌组织由于不能合成足量的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导致凝血酶原在成熟过程中羧化受阻,分泌入血形成高水平的异常凝血酶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29种市售大豆油中维生素K1含量,分析比较不同原料、工艺及等级大豆油之间维生素K1含量的异同。方法:采用SPE硅胶柱萃取油脂中维生素K1,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每种样品中维生素K1含量。结果:大豆油中维生素K1含量范围由未检出至215μg/100g,其中三级大豆油维生素K1平均含量为145.94±36.05μg/100g、一级大豆油维生素K1平均含量为126.69±24.44μg/100g,三级显著高于一级(P=0.019)。原料为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工艺为浸出法和压榨法间大豆油中维生素K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色的三级大豆油中维生素K1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K2是一类重要的脂溶性凝血维生素,在凝血、抗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本实验室自主筛选的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R127发酵生产维生素K2,考察不同含量的碳源、氮源对纳豆芽孢杆菌生长、底物消耗和维生素K2合成能力的影响,并探究了维生素K2的分泌情况。结果表明,50 g/L甘油质量浓度最佳,K2产量达到15.8 mg/L;氮源浓度与生物量成反比,与维生素K2合成量呈正比;此外,在发酵过程中,一部分维生素K2以水溶性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分泌率约68.8%。  相似文献   

9.
骨膜素(periostin)和骨膜素样因子(periostin like factor,PLF)皆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γ羧酸盐蛋白,它们在病理情况下发挥的调节心室重塑、抑癌和致纤维化等多种作用已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五、死亡率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对HCC进行特异及灵敏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疗效和存活率的关键。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对HCC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及肿瘤复发监测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PIVKA-Ⅱ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A缺乏和铁缺乏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方法:第一阶段,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2个月后处死,测定视黄醇(血清)、血红蛋白(HB)、维生素A、视黄基酯(肝脏),并采用RT-PCR法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mRNA(RBP mRNA)的表达。第二阶段,将SD大鼠按称重结果随机分4组,分别为Fe+维生素A+Ⅴ组,Fe+维生素A-Ⅵ组,Fe+维生素A-Ⅶ组,Fe-维生素A-Ⅷ组。大鼠喂饲2个月后处死留取肝脏,用半定量PCR的方法测量铁调节蛋白2(IRP2)、铁蛋白(Fn)、转铁蛋白受体(TFR)转录mRNA的表达量。结果:第一阶段制造铁缺乏动物模型,造模后大鼠的血清视黄醇,肝脏维生素A储备量开始降低,同时RBP储备含量也有下降走势,经测肝脏RBP表达量下降明显;第二阶段实验原代肝细胞缺乏维生素A时,肝脏IRP2 mRNA、TFR mRNA表达同时增强,而Fn mRNA却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索A和铁相互缺乏时,可相互影响彼此的代谢和营养状况,在得到补充后,相互造成的很多利用障碍的影响(如贫血)都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K2是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良好的凝血作用,与骨代谢有紧密联系,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效果。文章主要从维生素K2参与骨代谢的作用机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面进行综述,为维生素K2在骨健康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维生素K水平(0.13、2.15、3.25、6.40、12、17.20和23.20 mg/kg饲料)的7种精制饲料喂养初始体重约为(2.17±0.01)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10周, 每个处理3个重复, 研究异育银鲫对维生素K的需求量。结果显示: 饲料中维生素K的添加可以明显降低摄食率, 饲料中维生素K含量为2.15 mg/kg时, 摄食率出现最大值, 之后显著下降(P<0.05), 在12 mg/kg时达到最低值。特定生长率随着维生素K的添加表现出升高的趋势, 饲料中维生素K含量为12 mg/kg时, 出现最大值, 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维生素K的含量从0.13 mg/kg升至3.25 mg/kg时, 饲料效率显著升高(P<0.05), 随着饲料中维生素K的进一步添加, 趋于稳定(P>0.05), 在12 mg/kg时达到最大值, 并且与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关系(SGR=0.01 FE+0.95, R2=0.95)。血液红细胞数目随着饲料维生素K含量的增加先显著升高(P<0.05), 在6.40 mg/kg时达到最大值, 之后趋于稳定(P>0.05)。血红蛋白含量、血球容积比、血清钙含量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表现出相似的趋势, 均在不添加维生素K组出现最低值, 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比、肥满度及鱼体生化组成均不受饲料维生素K水平的影响(P>0.05)。分别对饲料效率、红细胞数目进行折线回归得出异育银鲫幼鱼对维生素K的最适需求量为3.73—6.72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湖北省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简称“计划”) 重点监测地区实施5年后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现场干预试验方法,比较2012年和2016年湖北省重点监测地区恩施市重点监测学生的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状况。结果 :2016年学生营养正常、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73.9%、9.0%、17.1%。与2012年相比,2016年学生营养状况构成有显著性改变,其中营养不良、营养正常检出率分别下降了0.5、7.3个百分点,超重/肥胖上升了7.3个百分点。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2016年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缺乏率分别为27.8%、2.2%,相对于2012年分别下降了23.9、5.9个百分点;2016年维生素D亚临床缺乏率、缺乏率分别为61.5%、2.8%,相对于2012年分别下降了13.4、3.9个百分点,缺乏状况构成改变均有显著性(P<0.01)。2016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检出情况与2012年相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计划”实施 5年后,湖北省重点监测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学生营养问题存在双重负担,超重/肥胖构成比例上升幅度较大;维生素A 、维生素D缺乏率大幅度下降,但仍有相当比例处于亚临床缺乏状态。  相似文献   

15.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目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全球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维生素K2对于防治许多心血管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K2主要由人体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人类也可以通过细菌发酵类食品如纳豆和奶酪等获得,这反映出细菌与人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医学实验表明,维生素K2参与羧化维生素K依赖蛋白(VKDPs),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症、改善血管钙化、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功能。本综述主要分析维生素K2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建立维生素K1微生物限度测定方法。方法:以聚山梨酯80作为乳化剂,使维生素K1在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乳化。取1:20供试液1 m L,按平皿法分别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以计数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结果:验证所用培养基的菌落平均数均大于对照培养基上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稀释液对照组和试验组培养基上菌落平均数的回收率均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三批维生素K1及其加速和长期稳定性样品中均未见菌落。结论:所选培养基适宜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长。且含聚山梨酯80的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和维生素K1对所含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无抑菌性。  相似文献   

17.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Human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PCC)是由健康人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的一种血浆蛋白制剂,主要含有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原转化因子(FⅦ)、抗乙型血友病因子(FⅨ)和自身凝血酶原(FX)。在临床上,PCC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因维生素K缺乏或患肝病而引起的出血症状。近年来,随着PCC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的提高,PCC的使用量正在逐年增加。本文综述了PCC的制备工艺研究现状、临床使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对实验室保藏的一株维生素K2(MK-7)高产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体在静置培养状态下比在摇瓶培养状态下能够合成更多的维生素K2;同时发现玉米粉经过高温淀粉酶液化之后非常适合作为合成维生素K2的碳源。最后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中主要因素的最适宜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优化后维生素K2产量由7.09 mg·L-1提高到了67.22mg·L-1,高于文献报道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模型的对比来研究维生素A对贫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3只,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10周后处死并分离肝脏;原代大鼠肝细胞按Seglent二步消化法分离后,分为严重缺乏组(A)、边缘缺乏组(B)、正常组(C)、治疗组(D),依次给予0、0.5、1.0、50 μmol/L 的视黄酸(全反式)培养96 h。用Western-Blot法测量转铁蛋白受体(TFR)、用ELISA方法测量铁蛋白(Fn)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TFR mRNA、Fn mRNA的表达。结果:当维生素A缺乏时,大鼠肝TFR mRNA表达上调,使TFR蛋白增加,而Fn mRNA表达下调,Fn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补给可显著减轻铁缺乏造成的利用障碍干扰。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包括A、B族(B1、B2、B3、B5、B6、B7、B9、B12)、C、D、E和K等。这些物质由于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从膳食特别是植物性食品中获得。因此,利用生物强化技术来提高植物合成的维生素含量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中维生素代谢和生物强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利用分子设计育种进行维生素生物强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