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动物借助于通讯信号传递信息,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和旁观者共同组成动物通讯的信息网络环境。旁观者能够“窃取”并利用未直接发送给它们的信号,其存在影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通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观众效应”。动物的配偶选择和交配过程多发生于由同种动物所组成的信息网络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观众效应”可影响动物个体的择偶偏好和交配决策,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本文主要从“观众效应”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功能解释等方面综述了其对动物配偶选择的影响,为揭示“观众效应”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及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前面我们特别强调了动物行为先天成分和自发成分,同时也指出了反射和复杂行为之间的差异,但是,各种先天行为型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同反射行为相比,先天行为型被外界刺激激活的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外界刺激不仅可以影响动物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可以影响动物的动机。一、刺激过滤(Stimulus filtering)  相似文献   

3.
所有恒温动物和部分变温动物都能最有效地使自己的体温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恒温动物主要是靠体内的代谢产热,同时也可利用体外的热源;变温动物则主要依赖环境中的热源,但它们能够借助于行为主动地摄取这些热量,而不是被动地使自己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有时,周围环境的温度会超过动物所能忍受的限度,这时,动物就必须使自己的身体降温,为此,动物已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4.
猕猴(Macaca mulatta)染色体的Giemsa带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带是借助于深浅不同的染色强度,在染色体长度上而能够清楚区分相邻部分的一系列连续的条纹。经研究表明,在人体和很多实验动物的所有染色体上都分布着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带。依据这些带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细胞遗传学分析的精确程度,而且也为研究正常与病态下各类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展现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动物是从单细胞生物中带鞭毛的领鞭毛虫演化而来的,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人们普遍认为动物身体内的多数细胞是不带鞭毛的,只有精子、呼吸道和输卵管的上皮细胞有能够摆动的鞭毛(称动纤毛)。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动物细胞上不能摆动的鞭毛(称静纤毛),但是由于不知其生理功能而不被重视。在21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多囊肾其实是与纤毛有关的疾病,随后对纤毛的研究才进入热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脑脊液的流动和动物内脏位置左右不对称分布上动纤毛发挥关键作用。而静纤毛存在于动物的许多细胞上,含有各种感觉受体,成为动物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它们能够感知动物体内多种液体的流动情况,被动物用于监测血压、眼压、胆汁流动、尿液流动和感知骨骼负荷;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自体感觉、细胞运动也是通过静纤毛接收信号的。在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中,静纤毛也负责细胞的信息接收,是Hedgehog(刺猬蛋白)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的起始处。由于纤毛在动物体内的多种功能,纤毛功能障碍会导致全身性疾病,统称纤毛病(ciliopathy),包括嗅觉丧失、听觉丧失、视网膜退化、雄性不育、脑室积水、脑发育障碍、骨骼畸形、多指、多囊肾、多囊肝、内脏位置左右颠倒等多种症状。领鞭毛虫的另一个线状结构——领毛,演变成为动物细胞上的微绒毛,像静纤毛一样,成为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自体感觉中发挥作用。因此鞭毛、纤毛和微绒毛一起,被认为是动物细胞上的多功能细胞器。  相似文献   

6.
动物是从单细胞生物中带鞭毛的领鞭毛虫演化而来的,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人们普遍认为动物身体内的多数细胞是不带鞭毛的,只有精子、呼吸道和输卵管的上皮细胞有能够摆动的鞭毛(称动纤毛)。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动物细胞上不能摆动的鞭毛(称静纤毛),但是由于不知其生理功能而不被重视。在21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多囊肾其实是与纤毛有关的疾病,随后对纤毛的研究才进入热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脑脊液的流动和动物内脏位置左右不对称分布上动纤毛发挥关键作用。而静纤毛存在于动物的许多细胞上,含有各种感觉受体,成为动物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它们能够感知动物体内多种液体的流动情况,被动物用于监测血压、眼压、胆汁流动、尿液流动和感知骨骼负荷;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自体感觉、细胞运动也是通过静纤毛接收信号的。在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中,静纤毛也负责细胞的信息接收,是Hedgehog(刺猬蛋白)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的起始处。由于纤毛在动物体内的多种功能,纤毛功能障碍会导致全身性疾病,统称纤毛病(ciliopathy),包括嗅觉丧失、听觉丧失、视网膜退化、雄性不育、脑室积水、脑发育障碍、骨骼畸形、多指、多囊肾、多囊肝、内脏位置左右颠倒等多种症状。领鞭毛虫的另一个线状结构——领毛,演变成为动物细胞上的微绒毛,像静纤毛一样,成为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自体感觉中发挥作用。因此鞭毛、纤毛和微绒毛一起,被认为是动物细胞上的多功能细胞器。  相似文献   

7.
动物是从单细胞生物中带鞭毛的领鞭毛虫演化而来的,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人们普遍认为动物身体内的多数细胞是不带鞭毛的,只有精子、呼吸道和输卵管的上皮细胞有能够摆动的鞭毛(称动纤毛)。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动物细胞上不能摆动的鞭毛(称静纤毛),但是由于不知其生理功能而不被重视。在21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多囊肾其实是与纤毛有关的疾病,随后对纤毛的研究才进入热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脑脊液的流动和动物内脏位置左右不对称分布上动纤毛发挥关键作用。而静纤毛存在于动物的许多细胞上,含有各种感觉受体,成为动物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它们能够感知动物体内多种液体的流动情况,被动物用于监测血压、眼压、胆汁流动、尿液流动和感知骨骼负荷;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自体感觉、细胞运动也是通过静纤毛接收信号的。在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中,静纤毛也负责细胞的信息接收,是Hedgehog(刺猬蛋白)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的起始处。由于纤毛在动物体内的多种功能,纤毛功能障碍会导致全身性疾病,统称纤毛病(ciliopathy),包括嗅觉丧失、听觉丧失、视网膜退化、雄性不育、脑室积水、脑发育障碍、骨骼畸形、多指、多囊肾、多囊肝、内脏位置左右颠倒等多种症状。领鞭毛虫的另一个线状结构——领毛,演变成为动物细胞上的微绒毛,像静纤毛一样,成为细胞接收信号的"天线",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自体感觉中发挥作用。因此鞭毛、纤毛和微绒毛一起,被认为是动物细胞上的多功能细胞器。  相似文献   

8.
动物的文化行为(cultural behaviour)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世代的行为。文化行为与进化过程不同,进化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而文化行为是不遗传的。可见,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可以通过体质的进化(遗传进化),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的技能(不遗传)。学会的技能不能借助于遗传传递给后代,但却可以通过印记  相似文献   

9.
行为生态学(二十):性选择和配偶选择(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性选择的各种理论在很多动物中,雄性和雌性在形态和行为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特别是在生殖季节。在诸如孔雀和极乐鸟等很多鸟类中,两性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而性选择理论对两性间的这种差异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下面我们先简要介绍几个关于性选择的理论。Darwin的理论: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是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使用,性选择主要是指通过自然选择使一性个体(通常是雄性)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生:第一,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进行直接战斗,赢  相似文献   

10.
行为生态学(十六):栖息地选择(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栖息地选择是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显然,所有的动物都只能生活在环境中的一定空间范围之内。但是,每一种动物的现实分布状况是通过怎样的过程而完成的,目前生态学家还了解得很少,现在只知道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有关。栖息地选择常常可以产生深远影响。动物对一个特定栖息地的选择可使动物只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之中,这有利于动物的表现型的定向改造。因此,同一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往往会引起它们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而不同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又往往能增加种  相似文献   

11.
植食现象(动物吃植物) 动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种植物是不被动物所取食的。而在动物中,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最高等的哺乳动物,都有许多专门以吃植物为生的种类。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都有赖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因此,归根结底,一切动物都直接间接依赖植物为食。植食动物的数量对植物的数量有显著影响,而植物的数量反过来又限制着动物的数量。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果实(种子)化学防御与食果实动物的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5,24(5):567-572
种子植物在果实(种子)成熟后需要防御食果实动物捕食种子,同时要传播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很多植物依赖食果实动物传播种子,称动物传播植物。果实(种子)化学防御是抵御种子捕食者的重要手段。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包括各种生物碱、生氰糖苷、萜类和酚类等,种类繁多;次生物质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过程而变化。次生物质可以抵御动物的捕食,其毒性对种子传播者和种子捕食者没有选择性,即具泛毒性。果肉中的次生物质也可以起到轻泻剂的作用,缩短种子在动物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以影响传播效率。果实(种子)次生物质的产生不受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产生与果实质量有关。在温带地区,通常SS型果实次生物质含量低,而FL型果实含量高。食果实动物可通过调整捕食行为、摄取环境中特殊物质和获得丰富营养等3个方面适应次生物质。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行为生态学(二):最优觅食行为(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觅食时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如猎取什么食物?到哪里去猎食?采取怎样的猎食路线?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要捕食者能够借助于更有效的觅食,使其存活和繁殖成功的机会增加,自然选择就会对它有利。这个道理对山雀属鸟类来说是很明显的,这些食虫小鸟在冬季白天必须每隔三秒钟就捕食一只昆虫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J.A.Gibb,1960)。  相似文献   

14.
发声与语言动物的发声器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是一种生物通讯的信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有集合的信号、危险的信号、告知发现食物和求取食物的信号、呼唤异性示爱的信号等。这些讯号是很复杂的,科学家们虽然在不断地探索,直到目前还未能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被科学家们一一搞清楚,并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生物通过信息素系统来对环境进行感应和个体间交流,并指导其行为、发育和生理代谢。线虫是在地球上生存策略最多样的动物之一,但其信息素系统却鲜为人知。近年来发现一组称为蛔甙(ascarosides)的线虫种内化学信号物质,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交配、聚集和滞育等行为及发育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发现蛔甙在线虫界广泛存在。对蛔甙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线虫化学生态学学科发展,并填补传统化学生态学中关于化学信息对生物发育调控的知识。因此,对近年来蛔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蛔甙结构与鉴定、组成和功能、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化学感受信号途径及信息调节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化感信号对线虫乃至高等生物的行为、发育、新陈代谢及衰老的调控机制,为研究生命科学中信息素调控理论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是指某些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由卵子直接发育成子代个体的生殖现象,亦称单性生殖、处女生殖。通常所说的孤雌生殖大多是指动物而言的。自然界某些生物营孤雌生殖是其生活史的正常组成部分,此称天然孤雌生殖。若是人工借助于物理或化学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孤雌生殖,称为人工孤雌生殖。在对动物孤雌生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主动行为及其选择有利生存条件,乃是借助于动物的空间定向(定位)机制来实现的。各类动物借助于不同的定向机制识别其空间位置与移动方向,如感官的生理机能、“记忆力”、电与电磁感应等等均可能作为定向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态学(八):野生动物管理(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遭受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建立城市、修筑道路、开采矿山、竖立井架、建设发电站等。热带雨林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地方,但地球上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急剧缩小,顶极植被的破坏是对野生动物生存的最大威胁。每一种动物对于周围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忍受限度,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将使很多动物失去生存场所和必需的资源,造成这些动物的生存危机。虽然很多野生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实验动物环境丰富 环境丰富又称环境丰容(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是指对圈养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进行修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其生物学功能,如生殖成功率和适应性等,从而提高其福利水平。环境丰富这一概念最早在1925年被提出和应用。环境丰富化最主要的精神,就是不要让动物觉得无聊,让动物满足本能需求,包括觅食、筑巢、 寻找隐蔽物体等的本能。丰富化的环境可使动物表现正常生理,防止动物产生异常的行为与不正常的身心发展,避免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异常常。虽然采用环境丰富技术会使得实验动物的生存状态改善,但是环境丰富度的增加,会增加实验结果的变异。总的来说,实验动物环境丰富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动物的社群结构和行为特征大都同捕食现象有关。这些特征既能使动物得到食物,而又不致使自己沦为别的动物的食物。猎豹的外形和奔跑速度、羚羊的高度警惕性、猫头鹰敏锐的听觉器官和地面营巢鸟类的保护色,都有利于这些动物在激烈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找到食物,而又避免使自己成为食物。被捕食动物的社群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但并不总是如此)可以减少捕食动物对自己的捕食,并有利于得到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