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前房插管技术调节小鼠眼压,研究iCare眼压计测量小鼠眼压值与小鼠真实眼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取20只12周龄的C57BL/6J小鼠,麻醉后行前房穿刺置管,通过改变BSS液瓶高度调节其眼压。使用iCare眼压计测量其眼压值。采用SPSS软件分析iCare眼压计测量值和小鼠真实眼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Care眼压计测量值与真实眼压之间相差较大,较真实眼压低约54%-71%,然而两者之间遵循如下线性回归方程:真实眼压(mmHg)=3.3988x(iCare眼压计测量值)-5.6292.r2=0.9506.P〈0.05。结论:iCare眼压计测量值较小鼠真实眼压低,然而在应用线性回归公式的情况下,iCare眼压计的测量修正值可以反映小鼠实际眼压值.  相似文献   

2.
iCare眼压计测量小鼠眼压值与真实眼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前房插管技术调节小鼠眼压,研究iCare眼压计测量小鼠眼压值与小鼠真实眼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取20只12周龄的C57BL/6J小鼠,麻醉后行前房穿刺置管,通过改变BSS液瓶高度调节其眼压。使用iCare眼压计测量其眼压值。采用SPSS软件分析iCare眼压计测量值和小鼠真实眼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Care眼压计测量值与真实眼压之间相差较大,较真实眼压低约54%-71%,然而两者之间遵循如下线性回归方程:真实眼压(mmHg)=3.3988×(iCare眼压计测量值)-5.6292,rZ=0.9506,P<0.05。结论:iCare眼压计测量值较小鼠真实眼压低,然而在应用线性回归公式的情况下,iCare眼压计的测量修正值可以反映小鼠实际眼压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眼的发生和发育变化过程,并分别对各发育时期视网膜的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非洲爪蟾眼的发牛开始于眼原基的形成,进而形成视泡;晶状体的发生是在视杯外壁增厚的同时诱导覆盖其上的胚胎外胚层内层增厚,形成预定晶状体板;在视网膜和晶状体共同诱导下,预定角膜上皮变为透明的角膜.在视杯出现之前,预定RPE的厚度由厚变薄,NR层不断地增厚直至结构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辅助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7眼圆锥角膜患者均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联合Anwar大气泡技术暴露后弹力层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前17只眼均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角膜中央平均厚度、角膜曲率1(K1)、角膜曲率2(K2)、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度数和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周、第1月、第2月和第3月。结果:到第3月时,UCVA和BCVA均有明显提高。测量中央角膜中央厚度为(493.0±46.80)μm;角膜曲率已接近正常水平,K1和K2平均值分别为(44.56±4.86)D和(40.22±3.60)D,以上数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光值下降至(4.57±3.60)D(P=0.185,P0.05)。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4.3%。术后眼压均正常。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早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精确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改良,BSL将部分激光切削分布在角膜瓣基质面,因而减少了对角膜基质床的切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为降低术后角膜膨出提供可能,对屈光度相对偏高和/或角膜相对偏薄的患者,尽量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为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增强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近年BS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Chen GY  Wu J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79-281
角膜内皮细胞膜上的Na -K -ATP酶、水通道蛋白-1和各类离子通道相辅相成,发挥离子和水液的跨膜转运功能,共同维持角膜的透明状态.影响角膜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Na -K -ATP酶、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而发挥作用的.人类角膜内皮细胞再生能力具有年龄差异、区域差异、在体和离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干细胞还存在争议等特点.成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失去有丝分裂能力,主要与细胞接触抑制、TGF-β2和p27kip1有密切关系.从分子水平和基因层面调控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再生能力,将为角膜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发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各项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241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26只眼(-6.00 D~-9.00 D)和B组115只眼(≥-9.00 D)。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眼压和角膜厚度,依据预期校正屈光度数计算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行LASIK手术后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14个月。结果:A组中正常术眼108只眼(85.7%),回退术眼18只眼(14.3%);B组中正常术眼74只眼(64.3%),回退术眼41只眼(35.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A组为1.17±0.20,B组为0.99±0.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平均理论残余角膜厚度A组为(452.53±28.47)μm,B组为(439.61±30.11)μ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回退度数与术前近视屈光度数显著正相关(r=0.35,P<0.001),与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显著负相关(r=0.13,P=0.04),与术前眼压及术前角膜厚度无相关性(r=-0.48,P=0.46;r=-0.39,P=0.55)。结论:LASIK手术术前屈光度数越大,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越小,术后越易出现回退。对于-6.0 D~-9.00 D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9.00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结合手术技术和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方法:观察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100例(100眼),于术前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记录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CD)、六角形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PH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在术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ECD, PHC在两组均下降,CV升高(P0.05),CCT出现明显波动,糖尿病组在术后一周达到峰值。ECD,CV和PHC在术后各时间点出现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远期内,糖尿病组的角膜内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较非糖尿病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角瓣制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易学性。方法:采用KN-5000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1.动物实验:充立新刀组(初级组)进口刀具组作对照,验证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边缘完整性及异常瓣发生率;扫描电镜观察切面及切缘的光滑度。2.观察学习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证明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及光滑度与对照组一致,新刀具易于学习和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仪SP3000P分别对6只恒河猴(12眼)和20只树鼩(40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测量,并获得角膜的8个相关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Smin)、最大细胞面积(Smax)、平均细胞面积(Savg)、细胞面积标准差(SS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G),并结合文献与人眼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3000P角膜内皮细胞仪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的图像采集和参数的检查,耗时差异无显著性。恒河猴和树鼩CCT分别为(449.2±12.8)μm和(262.4±24.6)μm;Smin分别为(120.4±26.3)S/μm2和(153.2±42.9)S/μm2;Smax分别为(705.0±130.8)S/μm2和(468.7±109.3)S/μm2;Savg分别为(351.1±26.1)和(295.4±18.9)S/μm2;SSD分别为(113.1±27.4)和(75.9±27.3)S/μm2;CV分别为(31.9±6.0)和(25.3±8.3);CD分别为(2874.2±203.8)p/cell·mm-2和(3399.3±224.7)p/cell·mm-2;HG%分别为(58.6±9.1)和(94.0±9.7)。二者的上述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树鼩角膜厚度比恒河猴小,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也较恒河猴小,但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恒河猴。恒河猴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与人眼高度相似,但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人眼;树鼩角膜厚度为恒河猴的60%、人眼的50%,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细胞面积更接近于10~20岁人眼。结论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各自与人眼角膜内皮细胞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恒河猴和树鼩均是研究人类角膜内皮疾病可以选择的合适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3.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MODIS遥感影像对福州市城市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反演,采用了6S大气辐射模式对红通道、蓝通道和2.1通道做敏感性试验,表明了福州适宜采用暗像元法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建立了利用MODIS影像对福州城市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遥感反演模式,并与同期福州市地面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10浓度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州城市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质量浓度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城市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和郊区的工业带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为较高海拔且高植被的山区,福州的地形不利于气溶胶颗粒的输出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不同角膜直径下的角膜的非球面变化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至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准分子手术患者35例68眼,分别进行标准化LASIK(S组:17例34眼)和Q值调整个体化LASIK(Q组:18例34眼)矫治。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度数分别为标准组球镜平均值为-4.76±2.02D(-1.5D~-9.75D),柱镜平均值为-0.71±0.7D(0~-2.5D)和Q值个体化组球镜平均值为-4.78±2.21D(-1.5~-9.5D),柱镜平均值为-0.84±0.55D(0~-2.5D)两组,对比两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不同角膜直径下的Q值及△Q。结果:两组术前Q10、Q15、Q20、Q25、Q30平均值分别为标准组:-0.12、-0.17、-0.20、-0.25、-0.30,Q值个体化组:-0.14、-0.19、-0.22、-0.27、-0.32.。术后一个月两组的△Q(△Q=Qpost-Qpre)△Q10、△Q15、△Q20、△Q25、△Q30分别为标准组:0.58、0.88、1.08、1.10、0.85,Q值个体化组,0.39、0.75、1.03、1.10、0.84。△Q10和△Q15术前术后变化在角膜直径为3.5mm之内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非球面变化与标准组相比皆由术前的长椭圆型Q值向扁椭圆型变化,但Q值调整的个体化组在角膜中央区的扁椭圆变化小于标准组,尤其在角膜中央3.5mm。说明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组在角膜中央区比标准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眼球的主要结构及附属结构泪腺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同时对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进行了测量.双峰驼眼球呈不规则圆球形,角膜径与眼球径比值为1∶1.135,晶状体径与角膜径比值为1∶1.77.组织学结构上与一般哺乳动物差别不大.视网膜属于脊椎动物典型的10层结构,视网膜总厚度(除色素上皮层)约149.777 μm.其中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之间比值为2.66∶1∶0.12.神经节细胞核体积平均值为461.58 μm3.研究初步表明双峰驼视觉调节能力较强,具有某些夜行动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手术缝合治疗大鼠角膜穿通伤,探索全层缝合、深板层缝合、及不缝合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穿通伤模型,同一手术者对角膜切口进行全层、深板层、及不缝合操作.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角膜创伤愈合情况;对不同时间点愈合角膜行内皮细胞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活细胞染色及HE染色,观察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白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无论是全层缝合还是板层缝合以及不缝合组角膜内皮细胞均损伤明显.但从第1天观察至1月,三组损伤区面积大小无明显差别.结论:全层和深板层缝合及未缝合组可直接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受损,继发性炎症反应损伤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伤口周围1.5 mm处角膜内皮几乎损失殆尽,内皮细胞受损可使角膜损伤区水肿迁延不愈,最终形成瘢痕愈合,所以角膜内皮损伤及最终愈合程度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演示了四焦点开关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用于全眼段成像和体内视轴参数(VAP)测量的可行性.使用包括不同厚度平行玻璃板的两个同步转盘来将探测光束的焦点位置从角膜以及晶状体的前部和后部切换到视网膜.该过程同时增加了参考光束的深度范围.这种多级聚焦的方法可以使探测光束完全聚焦在人眼的每个部分.初步实验表明,该方法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摘除泪腺后,兔泪液S1T值、角膜荧光素染色和虎红染色的变化及其角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变化,评估兔干眼症模型的建立。方法摘除兔泪腺和Harder氏腺,比较泪腺摘除前后S1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虎红染色分值的变化,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上皮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泪腺摘除后平均S1T值(15.88±6.29mm/5min)低于摘除前的平均S1T值(20.25±5.52mm/5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62)。平均角膜荧光素染色和虎红评分(分别为8.22±1.99和7.67±0.87)明显高于摘除前(分别为0.22±0.44和0.67±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P<0.0001)。以上3个检查指标的变化说明摘除泪腺后出现水液性泪液分泌缺乏,导致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干燥及坏死。在形态学上泪腺摘除前后的角膜上皮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透射电镜检查发现液化的表层上皮细胞,表层细胞膜破裂。以上的改变均符合干眼症的特征。结论摘除兔泪腺和Harder氏腺后兔泪液分泌减少,角膜上皮坏死,能有效形成泪液缺乏型干眼模型。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眼球角膜屈光不正和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的原理,分析了Lasik屈光手术中角膜消融精度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并结合自己研制的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的特点,逐一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弓背青鳉Kera基因型组成和角膜表型分化的规律.[方法]采集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湛江高桥和海南三亚群体并克隆出了 Kera基因(ocKera),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氨基酸序列、时空表达数据和中央角膜厚度测量数据.[结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ocKera mRNA丰度在囊胚期至体节期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