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则华 《昆虫学报》1953,(6):516-518
棉铃虫又名菸螟蛉,俗名青虫,在北方棉区尚少注意。年来为害渐趋扩大,棉花蕾铃被害之後脱落现象极为严重,局部严重地区仅因此虫为害脱落率即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药剂防治办法尚不很成熟,人工捕捉经验也感缺乏,—般任其为害,致使产量遭  相似文献   

2.
(一)本试验系在田间条件下进行。供试小麦品种是北京本地种。研究是采用根外施肥的方法,依据小麦的分蘖,出节、孕穗、开花、乳熟等五个发育时期进行单独或不同组合的追肥,并以不喷肥作为对照。 (二)在本试验的全部处理中,无论在其发育的任何时期施用氮素根外追肥,都不能使总分蘖有明顯的增加。这是舆文献所报导的结果不相符合的。但有效分蘖数却有差异,其中凡是在出节期追肥的处理有效分叶数最多。 (三)在五个发育时间单独喷肥的处理中,以出节期追肥的效能最大,产量也最高,分蘖期追肥的次之,其它三个处理更次之。由此可见,氮营养元素发挥最大效能时期是在出节期。若在这个时期施用氮肥,对保证提高作物的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肥料合理施用的重要环节。 (四)在前期或後期连续喷施氮肥的二个处理中,以前期追肥的效果最大,後期追肥作用不大。因为前期追肥促进了植株营养生长,从而提高了产量;而後期追肥对植株营养生长不起什么作用,因而不能提高产量,但却能改善小麦的品质。若在前期追肥的基楚上再进行後期追肥(如节-孕-花),不但能顯著地提高产量,而且也改善了小麦的品质。从而可以看到,产量的高低是取决於前期的营养条件(特别是在出节期),而品质的好坏则舆後期营养条件有关。因此在施用氮肥时应以前期为主,而以後期为辅。 (五)在前期施用氮肥不宜过多(因地力而异),否则会引起植株营养体的徒长,造成小麦後期的倒伏;在後期施用氮肥更宜注意少用,否则会引起植株的返青特性,延遲成熟,所有这些都对产量不利。 (六)总起来看,在本试验的全部处理中,提高产量最大效能的施肥时期应在出节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我国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研究其环境适应和生存竞争能力,以评价其环境安全性,为其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试验在河南安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中进行。以转基因(EPSPS)抗草甘膦棉为试验品种,受体材料和中棉所49为对照品种,在正常管理模式下,对棉花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产量因子及纤维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在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株高均低于受体材料,但差异不显著;花铃期,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每株花蕾数比受体材料少3.58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在吐絮期其单株铃数比受体材料多1.1个,且其产量比受体材料高91.4 kg·hm~(-2);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纤维品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上述各项生长指标、产量及纤维品质等均与对照品种中棉所49相当。【结论】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在栽培地环境下可正常生长,未对农业生产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开展了核酸降解产物“702”在农业上应用的科学实验活动。部分社队在棉花上喷施“702”,促进棉花早发增产,取得初步效果。例如虹桥公社虹二大队从1974年开始大面积使用“702”,促进了棉花高产。过去这个大队的棉花产量在公社一直处于中等水平。1974年及1975年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702”,棉花产量逐年提高,1974年亩产皮棉136斤,1975年达148.6斤,二年来产量跃居全公社首位。虹二大队的先进经验,在其他社队的试验田中也得到了验证。从1972年至1975年的四年中,我们与唐镇、城镇等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一起反复试验,都重复了同样的效果。四年来,有实产的八块试验田,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近年来微量元素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目前苏联正在进行大面积的生产试验,部分地区已开始应用到农业实践上,许多作物如小麦、玉米、亚麻、棉花等在应用了微量元素肥料後均连到了增加产量,及改良品质的结果。在应用微量元素的许多方式中,如直接施入土壤,根外追肥,及播种前浸种等,以播种前浸种这种方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微量元素在植物生活及农业中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6.
有机养料在棉花蕾铃脱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棉花落蕾落铃现象的生理原因,虽然许多人都曾加以研究,直到目前还没有一致同意的结论。为了揭露这一现象的本质,我们在1954和1955进行了两年的试验工作。 1953年的试验已指出土壤水分不足,株间光线强度减弱,盛花期後施用大量氮肥等情况下,都能增加棉花蕾铃的脱落。许多跡象都显示出蕾铃生长所须要的有机养料,能因为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符合要求。所以阐明有机养料在棉花蕾铃脱落中的作用问题成为解决落蕾落铃不可缺少的先决步骤。醣是有机养料主要内容之一,仅仅是醣的增多,能否使幼铃的脱落大大的减低?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气候对河南省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千怀遂  石艳蕊  魏东岚 《生态学报》2000,20(6):1061-1068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带,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棉花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棉花产量;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驿棉花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影响河南省棉花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和关键期。其次,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棉花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分别把河南省分为3个降水量影响区、33个温度影响区、6个日照影响区;最后,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了亚热带  相似文献   

8.
陈法军  戈峰  刘向辉 《生态学报》2003,23(4):744-750
1994、1995连续两年在华北棉区第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通过一系列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人工接虫为害试验,研究了棉花对蕾铃期繁殖器官损失的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蕾、铃被害会诱导棉株产生补偿效应,即提高结铃数,增加生物产量。但棉花的补偿效应是有限的,蕾铃期单株被害蕾超过12个,被害铃超过4个,或被害超过2蕾2铃,都会导致皮棉显著减产。通过数学模型分析,1994年,单株被害0-11.80个蕾或0—2.26个铃都不会造成减产;1995年.单株损失0—10.58个蕾或0—3.8个铃,同样不会降低棉花产量。模型中各决策变量的边际产量表明,棉花蕾铃期铃的损失对皮棉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基本证明一代红铃虫为害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构成水平下,经考察对棉花的结铃和产量未造成明显的影响。由于这一试验结果有可能涉及到今后对红铃虫的综合防治,为了早日使其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使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第一代红铃虫为害与棉花的总脱落率 由于花芽是棉花形成蕾、花、铃的基础,因此用棉花分化的有效花芽数量来计算棉花的总脱落率要比用蕾、花、铃等资料计算的棉花总脱  相似文献   

10.
华北棉区第二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盛承发 《昆虫学报》1985,(4):382-389
1980—1983年在河北省饶阳县及安徽省濉溪县的不同的土壤肥力类型、不同的棉花品种和不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的试验,旨在确定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数量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二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力很强,这种补偿力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强。棉花品种、年份以及栽培管理方法对补偿力的影响属于次要。通过组建的一个静态模型,收进了二代棉铃虫防治的直接收益与代价以及间接收益与代价,算得高、低肥力地的第二代经济阈值,百株累计卵量分别为332粒和34粒。产量水平在80—90斤的中等偏低肥力地,其阈值可定为60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