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黏膜屏障具有将致病性抗原等肠内物质与内环境隔离的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其功能的维持依赖于人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功能协调,而其功能的发挥又受体内许多信号分子的影响。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SCFAs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相互作用的媒介。宿主体内的SCFAs主要来自肠道菌群对膳食纤维的酵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SCFAs不仅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还可调节肠黏膜屏障及多种组织器官的代谢。本文主要就SCFAs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黏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种 ,黏附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后 ,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作用。黏附 (adhesion)是指微生物与宿主上皮细胞通过生物化学作用特异性地连接在一起。由于黏附是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之一 ,是定植的第一步。因此 ,有关双歧杆菌黏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现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的特点  双歧杆菌进入肠道后能否黏附于宿主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形成稳定的菌群 ,是关系到其是否能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d后继续常规喂养7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人的肠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在这里存在有数量庞大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合集又通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通常情况下,人体与肠道菌群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肠道内环境与微生物的稳态主要依赖于肠黏膜的存在,它包括了上皮细胞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肠黏膜协同其分泌的黏液层、黏膜免疫系统、以及其上依附的肠道菌群等一同组成了肠黏膜屏障,以抵御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尤其是病原细菌的侵袭。本文旨在概述肠道黏膜屏障与部分相关常见病原细菌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与糖尿病、肥胖症、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但肠息肉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对年龄、饮食、肥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肠道微生态与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冀望有助于提高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3848米未干预组(B组)、3848米谷氨酰胺干预组(C组)、4767米未干预组(D组)和4767米谷氨酰胺干预组(E组),每组10只,急进海拔3848米和4767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的变化。结果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肠道菌群失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海拔升高,菌群失衡更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细菌易位率也有差异。经谷氨酰胺干预后,肠道的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率与高海拔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破坏,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上述改变更明显。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肠道优势菌群失衡肠黏膜上皮结构的变化以探讨肠道优势菌群失衡对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方法利用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轻度、重度菌群失衡小鼠肠道黏膜绒毛形态变化及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肠黏膜绒毛出现肿胀、断裂,绒毛顶端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重度菌群失衡与轻度菌群失衡小鼠比较绒毛结构受损加重。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胞浆内出现空泡结构,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抗生素干扰肠道优势菌群,可导致肠道机械屏障黏膜绒毛及超微结构受损且重度优势菌群失衡的损害大于轻度优势菌群失衡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的检测,以及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给药治疗后,小鼠肠黏膜sIgA水平升高(F=3.990 0,P=0.009 0),血浆内毒素水平降低(F=3.866 0,P=0.010 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红花多糖组和丽珠肠乐组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均有提升,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毛螺菌属(t=2.602 8,P=0.009 2)、粪球菌属(t=4.551 0,P<0.000 1)、真杆菌属(t=2.378 6,P=0.017 3)、萨特菌属(t=6.244 9,P<0.000 1)等的相对比例,减少副拟杆菌属的含量(t=-4.635 1,P<0.000 1)。结论红花多糖可能通过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含量,抑制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动物体内最复杂、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和组成在调节宿主的健康、生理、发育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肠道菌群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综述宿主遗传因素、食物和高海拔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对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探讨优势菌群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sIgA含量变化,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小肠段肠黏膜sIgA水平下降,重度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比较下降显著(P〈0.05),与轻度菌群失衡组相比下降明显。菌群失衡小鼠上皮细胞中的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增高,在杯状细胞胞浆内Mucin2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且重度菌群失衡组与轻度菌群失衡组小鼠比较,Mucin2、Mucin3和防御素增高明显。结论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黏膜sIgA分泌量随菌群失衡程度呈下降趋势,同时引起黏液层中黏液素和防御素分泌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肠道菌群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IBD的患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就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调控对IBD的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所致腹泻大鼠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及乳酸杆菌制剂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动态测定抗生素所致腹泻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移位细菌量;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大鼠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肠埃希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程度,促发细菌移位发生。乳酸杆菌可扶正肠菌群结构,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抑制肠细菌移位发生。结论阐明了抗生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间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物肠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及微生态系统,肠道内微生物群在维持正常的肠上皮和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微生态均衡状态,维持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引起代谢疾病发生,甚至改变宿主的行为模式.果蝇肠道的生理结构、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及其小生境均与哺乳动物存在高度保守性,其肠道菌...  相似文献   

15.
聂源  朱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8):967-970, 984
肠道微生态是由数量巨大且结构复杂的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组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肠道与肝脏有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肠―肝循环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肝脏疾病的进展。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肝癌进展密切相关,肠道中关键功能菌可作为肝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的预测标记物与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多种肝癌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肠黏膜是肠道寄生虫(包括旋毛虫等)进入宿主的重要门户,即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宿主抵御肠道寄生虫入侵的重要固有屏障,后者发挥着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宿主的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决定旋毛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旋毛虫感染与宿主免疫的现状,分别从肠道黏膜组织学结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小肠上皮细胞4个方面,综述一下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目的在于揭示宿主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并受到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当下国内外人体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物宿主——肠道微生物代谢轴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皮宇  高侃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7,57(2):161-169
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且复杂多样的微生物菌群,在维持宿主肠道微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宿主肠道的营养素,发酵产生代谢产物,与宿主机体形成宿主—微生物代谢轴(host-microbe metabolic axis)。该代谢轴既能影响营养素吸收和能量代谢,又可调控宿主各项生理过程。本文主要阐述宿主-肠道微生物代谢轴的概念、肠-肝轴、肠-脑轴、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肠道代谢轴的互作以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