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草场植被影响高原鼠兔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重要害鼠之一。它啃食优良牧草(皮南林,1973),挖洞堆土,破坏生草层,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害鼠。有关高原鼠兔和草场植被的关系,皮南林(1973)、梁杰荣等(1978)、肖运峰等(1979;1981)已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多数作者仅论述了鼠兔危害草场,致使草场退化的一面;而草场植被对高原鼠兔的反作用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果洛大武地区高原鼠兔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上小型兽类的优势种。对高原鼠兔生态学的研究,以往已有许多报道(张洁、王宗祎,1963;张荣祖、王宗祎,1964;皮南林,1965;施银柱等,1978;梁杰荣等,1978;肖运峰等,1979;王祖望等,1979),但关于青海南部高原(以下简称青南高原)本种的报道很少。1964-1965年,我们在青南高原的果洛大武地区,进行了高原鼠兔生态学调查,1980年又作了补充调查,现将所得资料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骨骼中的无机常量元素K、N a、Ca、M g、P 和A l 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鼢鼠骨骼中Ca、P、A l 的含量极显著地高于高原鼠兔(P <0.01) ,K 含量高原鼢鼠极显著地低于高原鼠兔(P < 0.001) , N a 和M g 的含量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 > 0.05) ; 骨骼各部位元素总量的分布顺序为: 高原鼢鼠下肢骨> 头骨> 脊柱; 高原鼠兔头骨> 下肢骨> 脊柱。15个元素对中, 大部分元素之间线性相关非常显著, 其中高原鼢鼠10对呈显著的线性相关, 高原鼠兔13对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原鼠兔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高原鼠兔(Ochatona curzoniae Hodgson)为青藏高原草场上的重要害鼠。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防治,因之它的生态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草原上的初级生产--绿色植被是如何被高原鼠兔利用的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皮南林(1975)曾在快尔玛地区研究过高原鼠兔的食性,并注意到食性与植物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序列,代表13个种11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Ochotona, Conothoa, Pika, Lagotona 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O. 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O. himalayana)是灰鼠兔(O. 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O. muliensis)是川西鼠兔(O. 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O. 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O. 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O. turuchanensis) 为高山鼠兔(O. 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O. 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O. 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O. 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O. 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O. 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O. sacraria); 藏鼠兔锡金亚种(O. 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O. 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 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Alienauroa subgen. n.),属模为黄龙鼠兔(O. huanglongensis sp. 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 n.),扁颅鼠兔(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 n.),雅鲁藏布鼠兔(Ochotona yarlungensis sp. 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 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mm×5.6mm;个体小,体长140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mm;耳小,平均17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mm, 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mm×7.13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O. 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O. 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mm(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mm,平均为4.45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相似文献   

6.
个性特征是指动物个体间稳定、可遗传的行为差异,与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模式,探究个性相关基因变异,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为对象,研究了5个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个性 (探究性、勇敢性和温顺性) 差异特征,并检测了个性相关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 (SERT)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和mRNA表达。结果发现,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探究性和勇敢性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提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特征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mRNA表达有所关联。进一步检测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差异情况,发现该基因存在6个SNP (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3,1个位于外显子5 );不同海拔地区鼠兔基因分布差异分析显示外显子5的c.A1063C 同义突变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海拔地区该位点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c.A1063C的基因型虽然与探究性、勇敢性无显著相关,但与温顺性显著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海拔升高,高原鼠兔探究性和勇敢性增加,这有利于动物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进而增加其生存机会。与此同时,SERT基因多态性显示与不同海拔地区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且与温顺性有关,暗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SNP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从基因表达与突变的角度尝试阐述高原鼠兔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行为差异,显示了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行为生存策略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藏鼠兔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动物病调查队于1983年5-9月在青海东部进行动物病调查时,采到一些藏鼠兔(Qchotona thibetana)标本,鉴定后,发现系一新亚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     
正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生活在海拔3 000 m~5 000 m的高寒草甸,是一种植食性非冬眠小型啮齿类动物。据古生物资料记载,现存的鼠兔均是由距今3 700万年的古鼠兔亚科(Subfamily Sino-lagomyinae)演化而来。分类上高原鼠兔属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鼠兔属(Ochotona)。成年的高原鼠兔体长约10 cm~15 cm,平均体重约120g~200g。高原鼠兔嘴唇似兔,耳朵似鼠,尾巴短小,躯背毛色呈黄褐色,因其上下唇缘为黑色,又被人们称为黑唇鼠兔。  相似文献   

9.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对其在自然条件下的活动与光照地温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对高原鼠兔野外起止活动和活动时间与光照、地温的关系作了观测。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内蒙古褐斑鼠兔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褐斑鼠兔(帕氏鼠兔或蒙古鼠兔)Ochotona pallasi的记录,过去只有Thoma(1912)根据新疆哈密县天山的6标本所发表的哈密亚种O.p.hamica。我们于1972—1973及1975—1976年间在内蒙古和新疆采到一些褐斑鼠兔标本。经研究,采自新疆北塔山的13个标本属蒙古亚种O.p.pricei,为我国亚种的新纪录;采自内蒙古的11个标本则为新亚种,描记于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鼠兔属(Ochotona)的研究——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现生鼠兔主要分布在亚洲,次在欧洲东缘和北美洲,其中我国种类最多。就鼠兔属动物的分类而言,以往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因为许多种类在形态上均相近似。笔者据国内外标本和文献资料,拟对我国鼠兔的分类与分布作一初步整理,并阐述作者的分类意见。 本篇内容包括:几种鼠兔分类地位的讨论,亚属暨种类名录与分布。现记述于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高原性低氧对三种小哺乳动物肝脏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工低气压舱模拟高原低氧,观察实验动物小白鼠、豚鼠及野生动物达乌尔鼠兔,在海拔5000米及8000米24小时内的几种生理效应,并与2300米海拔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3种动物体重明显下降;2.肝糖原含量明显降低:小鼠、达乌尔鼠兔与豚鼠肝糖原在8000米时分别为2300米含量的62%,35%及 9%:3.小鼠、达乌尔鼠兔及豚鼠的肝脂肪累积量依次增大;4.肝蛋白质含量减少;5.SGPT与SGOT活力升高;6.肝细胞溶酶体的酸性磷酸酶与芳基硫酸脂酶活力升高。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生化检测结果一致,豚鼠在8000米海拔时,肝细胞出现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及灶性液化性坏死等变化。综合分析,这3种动物对极度低氧的耐受性依顺序为小鼠、达乌尔鼠兔、豚鼠。  相似文献   

13.
几种害鼠血红蛋白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哺乳动物的蛋白质生化多态现象(biochemical polymorphism)是微观生态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共同涉及的课题,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Lush,1970)。产生多态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是自然因素选择平衡的结果(Hedrick等,1976)。  相似文献   

14.
席以珍 《植物研究》1987,7(2):17-26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观察了苦苣苔科后蕊苣苔属的花粉形态,本属花粉粒为近球形,稍长或稍扁,具三拟孔沟,个别种具四拟孔沟的萌发孔类型,外壁表面具网状纹饰,网脊光滑或具小刺。根据网脊宽度。网眼形状以及网纹明显程度而将本属花粉分为三个类群.1.网脊较宽,宽度不均匀,网脊宽度大于网眼直径,包括的植物种类有Opithandra sinohenryi,O.primoloidesO.fargesii等三种;2.网脊较窄,宽度均匀,包括的种类是O.dalzielii,O.obtusidentata,O.dinghushnnensisO.cinerea等4种;3.网不明显,小刺突出,具这种纹饰的植物只有O.acaulis一种。  相似文献   

15.
Females of the vector of Leishmania aethiopica, Phlebotomus pedifer, have previously been morph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non-vector, P. elegonensis. The present studies have biochemically separated these two species.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mobility of four enzymes, GPI, HK, ICD and PGM on thin-layer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Using the isoelectric focusing technique, the two species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by one enzyme, GPI.  相似文献   

16.
包颖 《植物学报》2015,50(6):683-690
淀粉不仅是植物自身和后代生长繁殖的重要营养与能量储备,而且是人类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植物中淀粉合成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形成临时淀粉的光合作用阶段,另一个则是在成为贮藏淀粉的营养积累阶段。相对于最后的淀粉贮藏阶段,临时淀粉的形成阶段在植物整个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却一直少有关注。为深入研究初始淀粉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在植物中的进化模式,选取了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叶转录组的重测序,定性、定量地调查了淀粉合成酶基因家族在稻属野生物种光合器官中的基因类型和表达变化。共有8个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在药用野生稻的叶中首次被识别。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8个基因分别隶属SSI、SSII、SSIII、SSIV、SSV和GBSSII基因家族。序列比较和相对表达定量分析显示,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淀粉合成酶基因家族的进化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个物种的同源基因在m RNA水平的序列相似度达到95%–98%。基于非同义置换和同义置换比率的统计检验表明,8个基因在两个物种间均经历了严格的纯化选择。另外,3个在栽培稻胚乳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在药用野生稻的叶转录组中未筛查出来,而4个在栽培稻叶中优势表达的基因在药用野生稻叶中同样呈现相对较高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黄健屏  朱桃英  陈怡 《植物研究》1987,7(3):131-136
五个三年桐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分离出了清晰的酶带,根据酶带的强弱、位置,它可划为三个区段,品种间的强带Rf值极为接近,表明它们之间的紧密亲缘关系,无疑可归于同一个种,但它们各区段中的弱带数及其Rf值又各不相同,表明了它们在性状上的差异,可划分成不同的品种。千年桐较之五个三年桐品种,不仅酶带少,无明显的强带,而且不呈现类似三年桐酶带的区段,无可非议的可成为另一个种。  相似文献   

18.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与长江亚种几项生化指标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农田害鼠,它传播多种疾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黑线姬鼠的分类、分布、数量变动、生活习性等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黑线姬鼠许多生化指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of 12 enzymes encoded by 12 loci (Fum, Gapdh, Gpi, Idh, Lap, Mpi, Me, Pgk, Pgd, PepGI, Sod and Tpi) was examined by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tandard 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19 lines of Morchella spp. The lines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eight genotypic classes based on their multilocus allelic combinations. Several isolates originally recorded as one species based on morphology were classified as another based on electrophoretic banding patterns. This lack of concordance between allozymic and morphological data set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taxonomic difficulties within the genus. In general, two groupings of the six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species could be recognized (M. angusticeps, M. conica and M. elata vs M. esculenta, M. crassipes and M. deliciosa).  相似文献   

20.
本文除对中国铁青树科植物作一订正与补充报导外,还对该科起源、分类、区系等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作者根据该科具多类型的特征,如形态、解剖等既有原始性状,又有略进化的特点,特别是少数种木质部导管有梯状穿孔以及古植物孢粉和化石分别出现于晚白垩纪或早第三纪等资料,认为该科可能起源于白垩纪,起源中心可能接近于古地中海西部的南美洲东北部热带古陆地区,而亚洲南部热带古陆地区是分化中心之一,同时怍者在研究该目各科及邻近目、科的分类、解剖及孢粉形态后提出:另立铁青树目的主张是合理的,该目可能起源于从木兰目中已灭绝的原始类群向蔷薇目进化过程中派生的一个分枝上衍生出的一个目,在这分枝的早期还先后分化出山龙眼目、卫矛目、鼠李目等,这几个目均具多类型、即既具有原始性状、又具有稍进化的过渡性的特征,另外在这分枝的中、后期,还衍生出进化类型的檀香目及蛇菰目,此外作者研究了赤苍藤属分类及花粉特征后,认为该属仍是铁青树科的范畴,不应另立为赤苍藤科,但该属又与铁青树科已知的三亚科性状有明显区别,因此建议在该科下另立一新亚科——赤苍藤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