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抑癌基因nm23—H1在逆转录病毒载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仪  张美英 《病毒学报》1999,15(2):185-187
癌症转移是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nm23-H1与nm23-H2分别编码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A与B亚基〔1〕,nm23-H1基因能有效地抑制肿瘤转移〔2〕。nm23-H1的表达水平与黑色素瘤〔2,3〕、乳腺癌〔4〕、卵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小于35岁乳腺癌患者35例为实验组,另选取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实验组P53阳性率为82.86%,高于对照组(65.71%),P0.05;P53阳性率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增加而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呈正相关,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P53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故p53的表达有助于判定青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检测了 43例乳腺癌中的组织蛋白酶 D和 nm 2 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76 .7% (33/43)。 43例乳腺癌中 2 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18例无淋巴结转移 ,其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92 % (2 3/2 5 )及 5 5 .6 % (10 /18)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nm 2 3基因蛋白在 43例乳腺癌中阳性率为 72 .1% (31/43)。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 nm2 3基因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6 0 % (15 /2 5 )及80 .9% (16 /18) ,nm2 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结果提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无淋巴结转移 ,但组织蛋白酶 D表达阳性 ,nm2 3基因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 ,可能具有潜在的复发和转移倾向 ,应多加关注 ,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证明 p5 3和 bcl- 2癌基因蛋白的反向关系 ,我们用 SP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观察了 p5 3、 bcl- 2、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7和 MDA- MB2 31中的表达情况 ,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反应物进行定量。结果 :MCF7细胞表达 ER和 PR,而 MDA- MB2 31细胞不表达。二个细胞系均表达 p5 3,但 MCF7光密度 (OD)值为 0 .10 0 9± 0 .0 14,而 MDA- MB2 31细胞为 0 .16 78± 0 .0 42 ,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P<0 .0 0 0 1)。二系细胞均可见到 bcl- 2阳性物质 ,但 MCF7表达的 OD值为 0 .10 45± 0 .0 2 0 8,而 MDA- MB2 31细胞仅为 0 .0 5 2 5± 0 .0 113(P<0 .0 0 0 1)。表明 bcl- 2的表达与 ER及 PR的存在有很强的相关性 ,并且与 p5 3的表达呈明显的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癌p53、c-erbB-2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p53、c-erbB-2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181例食管鳞癌中p5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正常食管粘膜均无p53、c-erbB-2蛋白的表达。47%食管鳞癌出现p53表达,p53阳性病例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出现p53表达,p53阴性病例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亦为阴性。p53阳性表达率与患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无关,且与预后无关。51.4%食管鳞癌呈现c-erbB-2蛋白表达,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无c-erbB-2表达。c-erbB-2阳性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c-erbB-2阳性表达预后较差。结果提示,p53表达在食管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erbB-2表达在食管鳞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进行p53、c-erbB-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对食管鳞癌进行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nm23-H1基因在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在143例乳腺癌中,76.2%呈阳性表达。nm23-H1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类、分级,雌、孕激素受体状态以及p16基因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但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64.1%(41/64)显著低于无转移组83.9%(52/62)(P<0.05),nm23-H1阳性表达组的死亡率35.7%(10/28),也明显低于阴性组55.6%(5/9),提示检测nm23-H1蛋白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指标。nm23-H1和p16基因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影响癌转移和预后,联合检测此二种蛋白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癌转移和预后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CD15 mRNA和nm23H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评估结直肠癌预后指标。应用催化信号放大-原位杂交技术。研究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中CD15和nm23H1的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84.4%和66.7%。CD15mRNA高表达及nm23H1mRNA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状况密切相关,提示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均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客观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2例前列腺癌组织nm23H1mRNA、TGF-β1mRNA表达,并以CD31抗体为标记,经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及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用Weidner最高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阳性MVD,研究前列腺癌组织nm23H1mRNA、TGF-β1mRNA和CD31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中的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血道转移和调查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关系。前列腺癌nm23H1mRNA阳性表达66.67%(28例),nm23H1mRNA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骨转移、TNM分期、MVD呈负相关(P<0.05):TGF-β1mRNA阳性表达78.75%(33例),其与前列腺癌骨转移、TNM分期、MVD呈正相关(P<0.05),与癌周组织的nm23H1mRNA和TGF-β1mRNA阳性表达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MVD(78.51±10.29/mm~2)显著高于癌周组织(34.19±9.27/mm~2),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根治术后5年内死亡的42.86%(18例)患者中MVD(92.41±15.42/ mm~2),高于5年内生存的患者(62.79±13.58/mm~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的肿瘤病理学分级中,nm23H1mRNA在前列腺癌未、低分化型中阳性表达率高,高、中分化型中阳性表达率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nm23H1mRNA阳性表达率高时,肿瘤骨转移率低,生存率高,故认为nm23H1基因具有抑制前列腺癌发生和转移作用。当TGF-β1mRNA阳性表达率高时,肿瘤骨转移率高,生存率低。故认为TGF-β1基因具有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和转移作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MVD与肿瘤骨转移密切相关,前列腺癌组织MVD的显著增高,提示肿瘤组织有新血管的生成。TGF-β1促进了肿瘤诱导的血管新生,在前列腺癌的骨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检测乳腺癌 V im entin与 P-糖蛋白的表达 ,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同时与其它病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 P法 )对 6 1例浸润性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Vim entin阳性 2 2例 (36 .1% ) ,P-糖蛋白阳性 18例(2 9.5 % ) ,在 P-糖蛋白阳性或阴性表达组中 ,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 (12 / 18)和 2 3.3% (10 / 43) ,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 ;同时 ,Vimentin的表达在高病理分级病例中为 5 7.1% ,亦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 ,而与淋巴结转移和 PCNA指数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P>0 .0 5 )。在乳腺癌中 V im entin的表达可能是多药耐药性的一个表型 ,且表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 ;所以 Vimentin的表达提示病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 erbB 2和 p5 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组织和 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RP、C erbB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 15 2例乳腺癌组织中LRP、C erbB 2和 p5 3阳性例数分别为 12 2 ( 80 2 % )、 10 2 ( 67 1% )和 69( 45 4% ) ,乳腺对照组织LRP阳性 2 2例 ( 5 5 0 % ) ;乳腺癌组织L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 χ2 =10 70 9,P <0 0 1) ,并与C erbB 2 ( χ2 =12 44 0 ,P <0 0 1,γ =0 2 9)和 p5 3 ( χ2 =8 5 0 0 ,P <0 0 1,γ =0 2 5 )表达呈正相关 ;在淋巴结转移组LRP阳性 62例 ( 88 6% ) ,无转移组阳性 60例 ( 73 2 % ) ,LR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 χ2 =5 65 4,P <0 0 5 ,γ =0 19)呈正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LRP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 ( χ2 =7 0 92 ,P <0 0 1)。结论 C erbB 2和p5 3可能诱导LRP表达上调 ,LRP表达可能与腋淋巴结转移、缩短常规化疗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和雌激素受体的状态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32例中p53蛋白阳性18例,阳性率56.3%,18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者阳性13例(72.2%)3而14例无转移者阳性5例(35.7%)二组阳性率差异显著(PMO.05)。32例中雌激素受体阳性17例,18例伴转移者阳性8例(44.4%);14例无转移者阳性9例(64.3%)。结果表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结合雌激素受体的检查,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一个有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观察 nm2 3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L 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 nm2 3、ER、 PR、 P5 3和 PCNA的表达水平 ,比较 nm2 3 的表达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1)在淋巴结转移组 nm2 3表达例数 32例 (4 5 .7% ) ,无转移组表达 40例 (4 8.8%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在 PCNA高指数表达组 nm2 3 阳性 42例 (6 0 .9% ) ,低指数表达组 nm2 3阳性 30例 (36 .1%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χ2 =9.2 39,P<0 .0 1) ,且 PCNA与nm2 3 两因素呈正相关关系 (γs=0 .30 4,P<0 .0 1) ;(3)临床病理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而 nm2 3 对患者生存期无影响。结论 :nm2 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既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 ,也不能提示较长的生存期 ,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活跃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ho A蛋白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Rho A蛋白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细胞周期抑制蛋白 P21 WAF1/CIP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Rho A蛋白、Cyclin D1和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Rho A、 Cyclin D1和P21 WAF1/CIP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25.00%、15.0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44%、59.38%、48.44%,三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2)Rho A蛋白表达与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3)RhoA蛋白与P21 WAF1/C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χ2=4.548,P<0.05),与Cyclin D1蛋白表达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RhoA蛋白过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RhoA蛋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进而与乳腺癌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6.
L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Bcl-2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和Be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3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5例乳腺癌旁组织中L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L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Livin和Be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Livin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Livin与Bel-2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演进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人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nm23H_1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_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结肠癌进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中,30例结肠癌D17S396位点MSI、LOH检出率和nm23H_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67%、20.00%和53.33%。在肿瘤TNM分期中,Ⅰ+Ⅱ期的MSI检出率和nm23H_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75%和81.25%,高于Ⅲ+Ⅳ期的7.14%(MSI,p<0.05)和21.43%(nm23H_1,p<0.01)。而LOH检出率在Ⅲ+Ⅳ期35.71%高于Ⅰ+Ⅱ期6.25%(p<0.05)。随着结肠癌病理Duke’s分期的升高,LOH检出率呈现增加趋势。nm23H_1蛋白阳性率在管状腺癌组为60.00%,明显高于粘液腺癌组的20.00%(p<0.01)。随着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升高,其阳性率呈增高趋势。此外,nm23H_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为75%,也高于MSI阴性组的45.45%(p<0.05)。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nm23H_1蛋白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实验结果提示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散发性结肠癌的进展。LOH多发生于散发性结肠癌的晚期阶段并赋予散发性结肠癌细胞高侵袭、低预后的表型。相反,MSI是散发性结肠癌的早期分子标志,提高结肠癌局部nm23H_1蛋白表达量可有效抑制结肠癌转移并改善散发性结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