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世界》2006,(4):25-25
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毒蛤蟆(学名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然而未曾想到,这些蔗蟾蜍不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研究报告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东主铃蟾与中华大蟾蜍的心肌,腓肠肌和小肠平滑肌肌球蛋白钙激活ATP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东方铃蟾与中华大蟾无理蜍均显示出Ca++-ATP酶活性的组织特异性。此外,东方铃蟾的心肌和腓肠肌中的Ca++ATP酶活性低于中华大蟾蜍中相组织的酸活性;而东方铃蟾的小肠平滑肌中Ca++ATP酶活性却高于中华大蟾蜍小肠平滑肌中酶活性。上术Ca++-ATP酶活性的差异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已报道的两栖动物掌突蟾属仅掌突蟾(Leptolalax pelodytoides)一种。2006年8~11月,笔者在怀化市八面山采到一种个体较掌突蟾小、趾侧无缘膜的峨山掌突蟾(L.oshanensis),系湖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形态指标测量,比较了分布于贵州高原的6种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物种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 显示,头体长比较,6种掌突蟾的头体长从大到小依次为赤水掌突蟾(L.chishuiensis)、绥阳掌突蟾(L.suiyangensis)、金沙掌突蟾(L.jinshaensis)、毕节掌突蟾(L.bijie...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澳大利亚引进甘蔗杂交花穗在中国培育优良甘蔗新品种的潜力,以12个引进花穗和15个中国花穗为材料,采用家系评价法对有性杂交后代蔗茎产量、糖产量、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锤度6个重要性状的方差、遗传力、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组合内中国杂交组合间多数性状差异不显著,且遗传力低;澳大利亚杂交组合间多数性状差异均较显著,且遗传力高;(2)澳大利亚杂交组合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糖产量、蔗茎产量、株高、有效茎数和锤度这5个性状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高于中国组合,但茎径配合力低于中国组合,12个组合中新植蔗有9个组合宿根蔗有10个组合的茎径特殊配合力为负值,多数属于细茎;(3)澳大利亚杂交组合后代材料产量及糖分较高,但茎径较细,不适合中国目前的种植制度,不能作为生产品种使用;(4)通过引进国外杂交组合花穗在国内培育出优良后代作亲本使用,为国内亲本融入新的优异血缘,有利于培育突破性甘蔗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吴秀山 《生命世界》2012,(10):64-69
髭蟾在我国有5种。实事求是地讲,以前我对髭蟾一无所知,我相信一般人对它们也缺乏了解。在5种髭蟾中,有一种直到1984年才被发现,那就是哀牢髭蟾。哀牢髭蟾仅分布于云南滇中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物种分布的最北端。哀牢髭蟾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哀牢山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它的地方,哀  相似文献   

7.
普雄齿蟾生态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雄齿蟾在四川越西县普雄的高山区是一个优势种,栖于小流溪和沼泽地。发现了该蟾的越冬巢穴,6至7月是它们的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1.4。雌蟾产卵127(105—151)粒,卵群多成条状或团状。蝌蚪底栖。对43只成蟾的胃容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锄足蟾科五个新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整理四川、贵州、湖北的锄足蟾科动物标本,发现有五个新种:四种齿蟾Oreolalax和一种齿突蟾(曾名为“短齿蟾”)Scutiger。其中两个齿蟾新种的蝌蚪(包括将完成变态的幼蟾)曾被描述发表过,为未定种名的“短齿蟾”蝌蚪(刘、胡,1960);现在已发现成体,并在本文内予以定种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成都四川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甘蔗斐济病毒(Sugarcane Fiji disease Virus,FDV)最早于1910年由Lyon等在斐济岛和新几内亚等地发现。其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海布里地群岛、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等的蔗区均有发生。我国各蔗区以前未见报道。但自1981年以来,福建多个蔗区还曾多次反映有疑似甘蔗斐济病病株出现,1982~1984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初中用的生物课本,目前发行的已有好几种。有的书中谈到负子蟾和树蛙。因为过去的初中动物学课本中,没有讲过这些动物,有些中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兹简答如下: 负子蟾负子蟾(Pipa pipa)分布于南美洲巴西、圭亚那等地。属两栖纲、负子蟾科(Pipidae),体长10厘米,黑褐色,无舌,趾间有发达的蹼,完全水栖,终生留有侧线器官。负子蟾顾名思义是因“妈妈背着子女”而得名,因它们的生殖方式非常奇特而著名于世。雌蟾进入生殖期,一经入水,背上的软皮即形成小突起,渐渐长成海绵状的“蜂窝”,约有50-100个。雌雄蟾抱对,雌体泄殖腔壁  相似文献   

12.
三种蛙类呼吸系统比较解剖及进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会  李伟  周伟  张庆  李凤莲 《四川动物》2006,25(2):223-227
对昆明地区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及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的呼吸系统比较解剖,结果表明,3种蛙鼻孔的开合与颏下肌的收缩无关;大蹼铃蟾的内鼻孔较昭觉林蛙与滇蛙的更靠近口前端;昭觉林蛙和滇蛙的下颌下肌倾斜走向,大蹼铃蟾的呈水平走向;滇蛙和昭觉林蛙喉气管室较膨大而长,环状软骨后端有棘突,大蹼铃蟾喉气管室狭小而短,环状软骨后端无棘突;昭觉林蛙和滇蛙喉肌共5对,大蹼铃蟾喉肌仅有喉口开肌和前杓肌2对;昭觉林蛙和滇蛙肺囊表面沟回较大蹼铃蟾的小而密.  相似文献   

13.
郭建崴  葛旭 《化石》2011,(2):38-39
角色:孩子3个,辽宁古果1个,中华古果1个,衍蜓1只,狼鳍鱼3条,三燕丽蟾2只,小赫氏近鸟龙若干,中华龙鸟1只,胡氏耀龙1只,中国翼龙1只,帝龙1只,中国暴龙1只。  相似文献   

14.
动物行为学 1在食母现象中,一种蜘蛛的子代发育到特定年龄后,会攻击并吃掉母代蜘蛛。随后,食母蜘蛛在群体中生活很短一段时间,第3次脱皮之后,独自扩散离巢。但是,有一些母代蜘蛛没有被吃掉。如果一只母蜘蛛没有被第1窝子代吃掉,那么它有30%的概率生产第2窝子代。图表显示的是该物种的种群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所属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和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的成体外形和骨骼、蝌蚪的形态以及核型等2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了属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齿蟾属较原始,齿突蟾属较特化,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原始齿蟾。在齿突蟾属中猫眼蟾亚属比齿突蟾亚属更为特化,后者与齿蟾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它们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抬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植物会竭尽全力来进行防卫,以使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繁殖部分)不被动物吃掉。除了高度复杂的有花植物的防卫习性外,研究人员发现,在藻类植物体内存在的化学威慑物质,使得草食动物不敢接近它们的繁殖部分。分布在太平洋东北海岸线上的巨翅藻(Alariamargina)是一种相当大的褐藻,其藻体展开可达3米长。美国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伯格,用这种巨藻来喂一种饥饿的小蜗牛,这种小蜗牛(Tegula funebralis)是与巨翅藻生活在同一海岸线上的,在实验室和在海岸线现场进行的实验都发现,翅藻藻体的营养部分较位于靠近藻体基部地方的繁殖部分被吃掉得多,即使相当多  相似文献   

17.
张雷  梁琍  冉辉  沈正雄 《动物学杂志》2012,47(4):135-138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和1987年分别在湖南宜章和云南景东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2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近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2新种,即莽山角螗M.mangshanensis和腺角蟾M.glandulosa。本文对2新种的形态和生态资料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生物灭蚊就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灭蚊。动物中的蛙蟾、柳条鱼、蜘蛛、蝙蝠等都是灭蚊的精兵骁将。如一只蝙蝠一昼夜可捕食蚊子250—300只,一条柳条鱼一昼夜可捕食孑孓达500余条。有些热带植物如澳大利亚的一种淡黄色食蚊蘑菇,它的冠部表面会分泌一种带粘液的有气味的液体,30米内的蚊子闻到气味后,就会飞扑过去,被粘住而被液体消化掉。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发现,球形芽胞杆菌、灭蚊链球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多种微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