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茗之瓷韵     
《生命世界》2005,(8):66-69
茶器,亦称茗器、茶具,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而今,中国的茶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广义上说,茶器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 而狭义的茶器则主要是指品茗的用具,包括壶、盏、杯、碗等,一般均为陶瓷制品。中国古代茶器是随着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纵观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2.
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商品的代名词,其含义十分广泛而深刻。品茶即是品人生,茶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已深深印入华夏子孙的心中,茶文化的发展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当前,茶文化早已不在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存在于人们的脑中,更成为经济的附加值被赋予到相关的茶产品中,茶产品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别对茶文化促进茶叶、相关消费、品牌的发展做出了分析,最后,对茶文化推动中国产经济走向世界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同样,中国有茶文化旅游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开发一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主要形式是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品茶赏茶等。本文阐释了绿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的意义,介绍了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和产品设计的几种方法,对于未来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细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承武  唐东平  苏芸 《蛇志》2013,25(1):94-95
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或纯洁美德。6中国茶文化之六:茶之习俗6.1以茶会友日常生活中,"茶"字所赋予的格调是超脱  相似文献   

5.
汝城白毛茶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早在7 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并在以后的数千年中形成了丰厚的茶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的地域环境催生了各种独居风味的茶饮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产自汝城的汝城白毛茶。  相似文献   

6.
茶是世界上和咖啡、可可并列的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是一种历史悠久、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保健饮料。作为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而中华茶文化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  相似文献   

7.
<正>在茶业发展中实现茶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是茶的起源地,关于茶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茶叶本身到其衍生的每一个文化细胞,都在不断地演替、更新,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而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唐宋饼茶制作技术、点茶技法等代表着传统茶文化精髓的遗产资源,即在传承过程中被新兴的芽茶制法和  相似文献   

8.
品茶江苏     
<正>中国茶区可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等四大茶区。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地跨江北、江南两大茶区,而以江南茶区为主体。这里茶叶生产发达,名茶众多,茶文化繁荣,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茶业资源,在中国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战国秦汉时期,茶由巴蜀传入江苏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苏饮茶已较为  相似文献   

9.
“荼”与“茶”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总公司200080)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饮茶、种茶和制茶。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饮料之一。世界各国文字中的“茶”,均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港口所在地的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从“茶”到“茶”...  相似文献   

10.
茶叶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相传四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用茶煎汁疗疾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茶久食益思意。”茶叶具有兴奋大脑皮层 ,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敏捷、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之功效 ;茶叶能扩张外周血管而具有利尿作用 ;茶具抗突变、抗肿瘤、抗放射作用 ;茶能降脂减肥 ,抗菌消炎、抗衰老作用。随着中西药文化的发展 ,药茶在中西药中的地位也逐渐被人们认识 ,以致于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药茶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是服用方便 ,以茶代药 ,同时又能补充体内水份。药茶多为纯天然药材 ,符合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心理状态 ,…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虫茶是指用于制作茶叶代用品的某些昆虫的排泄物,主产于我国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山区,在当地已流传数百年之久,属于当地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尽管对昆虫粪便直接用于茶用的描述非常罕见,但在古代医学书籍中,昆虫粪便的药用记载非常普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传统虫茶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特别是在虫茶的食品安全性,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对某些实验动物模拟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发现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临床治疗效果或疗效迹象。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虫茶的传承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关于虫茶的历史渊源,药用价值和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研究概貌。时间跨度从公元992年到公元2018年。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明以前的文献中,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都无人涉及过。直到清朝初年,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才明确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的名字源于巴蜀《尔雅》"槚,苦荼。"是对茶最早的记载。"槚"是茶的雅名,晋人郭璞注释"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相似文献   

13.
彝族人认为,烟源自于天上的烟雾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沉淀,烟文化在中国虽然仅有500年的历史,但它的影响力已如同酒文化、茶文化一样,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草要籍     
中国植物学知识的发展与传承,得益于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本草学,而本草书籍更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著作经历了上千年的演义,而这些本草著作中论述的中草药绝大部分是植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草著作是我国古代的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15.
封面故事     
正从科学上来讲,茶是指两种植物,即中国小叶茶和大叶亚洲普洱茶。封面所展示的是我国180种茶属植物中新发现的一种可制普洱茶的大理茶野外群落景观。该群落发育干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大雪山海拔2200~2750米的木果石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大理茶构成其二层乔木层,林下各龄幼树繁多,繁育居群稳定。经叶枝化学分析该茶种是优质的制作普洱茶的潜在资源物种,它较前两种茶种性状更为原始,  相似文献   

16.
茶尺蠖生物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茶园中的重要害虫,对它的生物防治研究国内已做了较多的工作.本文从茶尺蠖的研究基础-大量饲养和它的病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及信息素等方面对茶尺蠖的生物防治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总而观之,北纬30°一线及以南地区,既适宜包括茶树在内的众多动植物生长。也宜于人类聚居和繁衍。该纬度线经过的中国、摩洛哥、埃及、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美国,都是茶叶消费的主要国家,而中印两国更是产茶大国;考据表明,野生茶树、人工植茶和饮用茶叶,均源于此。故从大生态的角度切入,审视全球的茶产区、茶消费区及其周边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几千年前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其中东北地区90%以上,中南地区80%以上,西北地区也有大面积森林区,森林覆盖率达40%。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几千年来人为的破坏,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C-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信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可能是红山茶组植物的起源地,而金沙江中游地区是其现代分化中心,这一地区红山茶的多倍体类群可能是异源起源的。  相似文献   

20.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 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 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 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 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 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 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 即使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 文献记载, 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 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 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 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 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 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 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 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