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荣 《生命科学》1993,5(4):23-24
1 微生态学的概念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科学。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的微观层次,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微生态学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学与信息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兰  李洞 《微生物与感染》1997,20(2):17-17,21
本文简要回顾了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认为多聚酶链反应(PCR)等核酸扩增技术,以其灵敏、快速、简便和自动化等优点而成为今后发展方向,并已进入实用阶段。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可能的污染和条件致病的致的两难诊断。根据对人工智能和信息谱分析在中医、微量元素、食品营养等领域的资料分析,认为微生态学观战作信息谱分析方法,可望解决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3.
前言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这门科学的历史虽可追溯到十七世纪,但真正发展在国际上才是近20年的事,在国内是近10年的事。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微生态学奠基人魏曦教授不幸于1989年5月20日与世长辞。魏教授生前为微生态学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积极提倡成立全国性微生态学学会组织;出版微生态学专著;创办全国性微生态学杂志,现在这些任务均一一实现了。我们为了表达对魏曦教授的深切怀念,特将他生前所发表的有关微生态学的立论在此重新刊出。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世荣 《生态学进展》1989,6(4):252-256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也是新兴的边缘科学之一。微生态学侧重面是微生物所寄居的宿主,即对宿主产生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和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微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来讲,人类或动物在出生时都是不污染有细菌的。然而,这种无菌状态仅维持短暂时间,因为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微生物群体就开始在消化道中出现并定植。人类及所有恒温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死亡都是在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活细菌细胞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个成年人的消化道中蕴藏有约10~(14)个活细菌,即1百万亿个细菌细胞;而人体也不过仅由10~(13)个动物细胞所组成,即比细菌细胞总  相似文献   

8.
要确定一门新科学的诞生日期常常是困难的,因为在准确地定义该科学的研究性质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的不同分支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不过,对于致力于研究动物和动物所携带的微生物菌群间关系的悉生生物学来说并非如此:著名的先驱人L.巴斯德在1885年出版的《科学院报告》第100卷中就宣告了它的诞生。当时,科学家间的  相似文献   

9.
前言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军团菌才14年,然而这种细菌在微生物学和感染症中的位置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军团菌属(Legionella)已被纳入细菌学中的一个新的篇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  相似文献   

10.
军团的微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仅一字之差,简言之都是研究微生物与生命的关系,前者研究非致病微生物群,后者研究致病微生物.微生态学尚未列入必修课也未列入选修课,足见人们对它的不认识.然而,它很可能成为揭示生命奥秘的极重要课程,是太平盛世的中国人欣开了生命科研新一页的主导学科.已有人和院校对它重视和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魏曦院士(已故)、康白教授等奠定和发展了我国微生态学,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抗生素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人类感染性疾病作出的贡献。但由于抗生素的泛用、滥用和过度治疗,引起了机体的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更为严重的细菌耐药性。为解决抗生素的弊端,解决菌群失调等问题,促使了微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本文还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及危害,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动因,后抗生素时代对细菌的防控措施。提出用微生态制剂、肠道正常菌群、中药、抗菌肽、噬菌体、研制新型抗菌药和规范用药等措施,防控细菌感染。同时阐述了常用中药的抗菌谱,及与微生态制剂合并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它是研究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病毒(virus)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微小和简单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rganism),不仅可寄生于动植物体的组织细胞表面或内部,还可寄生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内部。作为宿主以及细胞内的寄生体,病毒除引起宿主多种类型的感染外,还可参与宿主组织细胞的微生态系的组成,赋予细胞干扰相关病毒增殖与复制、抵抗特定病毒感染感染的作用,并能引起宿主细胞产生特定毒素、获得新抗原性等改变。本研究通过微生态学角度,对病毒与细胞的相互关系及病毒与细胞微生态学在医学上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学与医学的关系简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新兴领域 ,微生态学正在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微生态学与医学的结合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医学微生态学 ,不仅对医学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也为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 ,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的内涵和价值。因此 ,研究和探讨微生态与医学的关系 ,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有关微生态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1 基本概念 微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是现代生态学 (e-cology)发展的一个新成果。生态学经历了 12 0多年的历程 ,已经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15.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以“双重绿芭革命”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指出中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超出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目标的多重绿色革命。农业生态学是实现多重以革命目标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能使生态学家研究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必须进行生态研究的革命,即强化对农业生态学基本生态学过程听研究,面向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提高的需求,加强产量生态学和品质生态学的研究,针对薄弱环节和社会发展急而开展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有关水坝的争论。各国对待水坝的不同态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展中国家,官方对修筑水坝一般持积极态度,这种积极修建水坝的政策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占主导地位,时至今日,拆除水坝、让河流自由流淌似乎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一转变体现了美国人自然观念的新变化及其环保运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CH首先明确提出这门学科的定义,并在德国建立起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该所的主要工作是关于活菌制剂(生理性细菌治疗),如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总的来说是研究生态疗法和生态调整。1985年VOLKER RUSCH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植物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也可以认为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及其和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技术。有研究估计,人体携带正常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学正在迅猛发展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微生态学正在迅猛发展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大连116027康白人类面临着内、外两个环境的挑战。内环境属于微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外环境属于宏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宏观生态学,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并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微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却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示踪原子、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微生态方法学的进步,不断地开拓了微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并把它引向深入。近几年来,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微生物定性和定量方面已具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将在微生态学研究的应用综述如下。1色谱技术1.1高效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 igh perform ance liqu idchrom atography,HPLC)又叫高压(高速)液相色谱。它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方面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效液相色谱仪是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20.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这一术语,是德国学者沃尔克·鲁斯(Volker Rusch)博士于1977年首次提出,并于1985年给“微生态学”下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中国康白教授于1988年在《微生态学》一书中为“微生态学”下定义为“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在微生态学中是最典型、最原始和最明显的微生态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