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中医学“肾主骨”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蓝菌咏     
董为 《化石》2005,(3):33-34
它名不见经传,各式字典和辞源都没有收录它,而只有在新版的辞海和百科大全里或汉牛充栋的国家图书馆中才能艰难地找到它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兹定于1994年9月21—23日,在重庆市召开“生化产品下游工程研讨会”,会上将邀请专家作新型层析介质,超滤,离子交换树脂等新产品、新技术在生化产品分离中应用的报告,邀请国内外厂商在会上展示,介绍有关仪器设备,示范表演,并将举办生化试剂、仪器、设备展销活动。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   总被引:151,自引:2,他引:151  
本文从生态、生理和生化三个层次上对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分析了其形成的可能机理,并探讨其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移磷脂酰反应是在磷脂酶D的催化作用下,甘油磷脂和含羟基化合物发生碱基交换生成新的磷脂的反应。该反应为磷脂酶D所特有,被广泛的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脂类代谢、脂类信号研究以及重要生化制剂磷脂的合成工艺中。本文综述了转移磷脂酰反应的反应机制、影响因素、生物学作用及应用现状,讨论了深入研究这一反应所有待揭示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欧洲鳗鲡“狂游病”血液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近年来,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 L.)的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狂游病”.    相似文献   

7.
谢青松  王欣  张蕊 《生物信息学》2019,26(10):119-123
清末浙江嘉兴文人宅园小灵鹫山馆胜甲一时,今已不存,其现存图咏史料多以游观的视角再现园林景致。将“入境”这一概念作为诠释性的工具,对山馆图咏进行解读,以反推山馆的空间格局并再现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阐述了山馆园林空间在游观的叙述视角下呈现出片段的独立性特征与对偶的差异性组合方式,并结合题咏中的知觉体验及心理感受描写重点讨论了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在当地党和农业社的大力支持下,划给我校二十亩园地。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高兴,王老师说:“这回可要吃到自已种出的庄稼了”。有了园地对生物教师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一则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则也培养自已成为有理论有农业技术的生物教师。但也的确是一件愁事,一则没技术,二则无实际经验,无从下手,使即简单的工具使用,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真是一点不懂。  相似文献   

10.
1986年5月26—28日在湖北省孝感市举行了第四次“硝酸还原酶与生化育种”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4个省、市的35名代表。宣读的论文和工作报告涉及到硝酸还原酶与作物的营养生理、春化条件、品种的农艺性状、抗性表现以及生长速率的关系等内容。会上并确定今后本问题的研究仍以应用与应用基  相似文献   

11.
自2016年第1期,我刊开设特约综述栏目,精心邀选在某一专业或专题研究上有影响力的专家进行约稿,就其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反映国内外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目标学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指导和参考建议。 至今已发表9篇特约综述,篇篇精品,有前沿与热点,如对当年诺奖及相关内容的解读;有对某一领域、专题全面的总结;也有对当今最新技术系统性的介绍。这些特约综述都是在编辑与专家的多次沟通和交流之后的成果,发表之后表现出更大的影响力,有更高的点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 我刊重点打造特约综述栏目,头版头条、封面文章,并有编者按和作者简介。我们希望把特约综述栏目建设成学术交流的桥梁,一方面推广介绍特约专家个人及研究领域,一方面为本领域专家相互了解提供平台,特别是对于青年学者、研究生而言,通过对特约综述的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框架,把握领域发展的方向。 中文毕竟是我们的母语,中文特约综述为科研工作者认识、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提供最快捷的途径。我们希望特约综述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栏目,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特约综述发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部 尚伟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称《学报》)一直秉承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2020年度共有411位审稿专家为《学报》审稿,他们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本刊的学术质量。有作者向我们反映,每次投稿,都能收到编辑部的建设性意见,使他们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提高了文章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受益匪浅。近几年《学报》的投稿量在持续增加,2020年增加幅度更大,同时也加大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的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名单,其中审稿3篇以上、审稿认真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部 2021年1月  相似文献   

13.
2021年度,共有416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学报的学术质量,他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了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的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审稿专家名单请见PDF文件,其中审稿认真、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祝各位专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部 2022年1月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度,共有386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学报的学术质量,他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帮助了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的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姓名,其中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专家名单详见pdf文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部 2019 年1月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度,共有368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学报的学术质量,他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了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的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姓名,其中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相似文献   

16.
2019年度,共有368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学报的学术质量,他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了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的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姓名,其中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相似文献   

17.
三十五年历程 健笔凌云群英舞, 而立有五桃李秋。 但期英才风云志, 谱写新曲唱九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自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40年前,正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大门“开放”之际,我们仿佛如梦初醒,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市场、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给西方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生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于是聚集在全国生物化学会,为迎接和适应国内科技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讨论创建《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学报》的创刊、建设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面临重振经济、经费困难的局面。在“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彭瑞骢和院长马旭应允解决空间、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下,张昌颖、郑集、张龙翔、邹承鲁、杨福愉、周廷冲、黄翠芬、张树政、蔡良婉、苏成芝、李玉瑞,以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生物化学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于1984年6月14日在京聚首,成立了《学报》首届编辑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创刊。《学报》的面世、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得益于编辑部姚仁杰、张迺蘅、杜国光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及数字化的出版业迅猛发展、激烈竞争的21世纪,《学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宣传科学与创新,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和初衷,辛勤耕耘,已将《学报》发展、建设成为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多个栏目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技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刊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检索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影响力, 2015年起《学报》又陆续设立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新栏目及专刊专栏,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热点文章和要闻,提高了宣传科学、服务科学的质量,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学报》诞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老一代生化界前辈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们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可歌可贺的伟大诗篇,一部生动、可贵的创业、守业史。春树桃李,秋获其实。感谢生化界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感谢新一代科学家们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关爱和支持。 热烈庆祝《学报》创刊35周年!祝愿《学报》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8.
三十五年历程 健笔凌云群英舞, 而立有五桃李秋。 但期英才风云志, 谱写新曲唱九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自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40年前,正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大门“开放”之际,我们仿佛如梦初醒,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市场、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给西方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生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于是聚集在全国生物化学会,为迎接和适应国内科技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讨论创建《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学报》的创刊、建设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面临重振经济、经费困难的局面。在“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彭瑞骢和院长马旭应允解决空间、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下,张昌颖、郑集、张龙翔、邹承鲁、杨福愉、周廷冲、黄翠芬、张树政、蔡良婉、苏成芝、李玉瑞,以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生物化学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于1984年6月14日在京聚首,成立了《学报》首届编辑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创刊。《学报》的面世、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得益于编辑部姚仁杰、张迺蘅、杜国光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及数字化的出版业迅猛发展、激烈竞争的21世纪,《学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宣传科学与创新,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和初衷,辛勤耕耘,已将《学报》发展、建设成为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多个栏目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技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刊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检索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影响力, 2015年起《学报》又陆续设立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新栏目及专刊专栏,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热点文章和要闻,提高了宣传科学、服务科学的质量,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学报》诞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老一代生化界前辈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们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可歌可贺的伟大诗篇,一部生动、可贵的创业、守业史。春树桃李,秋获其实。感谢生化界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感谢新一代科学家们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关爱和支持。 热烈庆祝《学报》创刊35周年!祝愿《学报》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20.
202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刊名《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学报》)将迎来创刊35周年纪念日。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学报》承载着诸位生化前辈的期待与信任、智慧与思考,记录着无数生化人的探索与追求、成果与经验,也见证着青年学者的兴奋与喜悦、收获与成长。时至今日,《学报》也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口碑的优秀中文学术期刊。 记得我回国后不久,时任《学报》主编的贾弘禔教授和两位前主编张昌颖先生、张廼蘅先生都分别向我讲述了《学报》所承载的生化前辈的愿望,表达了他们对《学报》发展的期待。2006年,在探望生化前辈郑集先生时,96岁高龄的老先生告诉我们,他一直都在关注《学报》的发展,他注意到《学报》的改版等一系列变化,也为我们提出了“坚持《学报》创刊初衷”的要求。也正是秉承着“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这样的初衷,历经35年的发展,《学报》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除综述和研究论文栏目外,扩展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栏目,增加了网刊,开通了微信服务号,成为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 为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和任务,作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刊登研究论文的核心学术期刊,《学报》目前正在为双语双向、增强出版、扩大影响努力工作,争取为作者、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与体验。“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深知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有信心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至此《学报》创刊35周年之际,谨向为《学报》创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生化界前辈致敬,向所有关爱、支持《学报》建设和发展的作者、读者,以及历届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