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小龙门林场发现一例白化银喉长尾山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13日,我们在北京小龙门林场进行鸟类环志时网捕到一例白化银喉长尾山雀(Ae 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该网捕地位于林场南沟沟谷(海拔为1400m)的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树种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和柳(Salix spp.)等.同时网捕到4只银喉长尾山雀,其中1只为白化个体.此白化个体的鸣叫、飞行等行为与其它3只个体无异.根据我们的观察,这4只鸟应为同一家族群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特征。研究表明,红头长尾山雀自3月中旬以后开始发情,3月下旬开始营巢,巢位于杉树枝下,球形侧开口或侧顶开口。4月初产卵,每窝平均产6.25枚卵,孵化期为15—16d,孵化率为88%。育维期15—16d,22维全部成活到离巢,雏成活率达100%。体重、翅、嘴峰、跗跖、第5枚初级飞羽和尾羽等形态学参数适合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参数中,嘴峰的拐点最小,飞羽、翅和尾羽的增长率较高,表明与取食有关的形态优先发育,与飞行有关的形态则在后期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3.
长尾雀在长白山为留鸟,是典型的“素食”瘪类,仅在育雏期有很少的动物性食物。繁殖期在筑巢适宜生境1.3对/hm^2,冬季在繁殖期相同生境为0.074只/hm^2.4月初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5月下旬产卵。孵化期12-13d.6日龄喂雏35次/d。6日龄喂雏35次/d,雏鸟在10日龄后体温恒定,育雏期13-14d。9月中旬后幼鸟换成成鸟羽色。  相似文献   

4.
长尾山雀是山雀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小类群,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留鸟;与山雀家族其他成员的明显区别在于:腹部没有黑色的纵带。它们尾长而体形娇小,尽管没有冠羽,但头顶的羽毛丰满、蓬松,看起来就像是戴着一顶"帽子"。我国常见的有4种,即: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  相似文献   

5.
长尾山雀是山雀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小类群,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留鸟;与山雀家族其他成员的明显区别在于:腹部没有黑色的纵带。它们尾长而体形娇小,尽管没有冠羽,但头顶的羽毛丰满、蓬松,看起来就像是戴着一顶"帽子"。我国常见的有4种,即: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  相似文献   

6.
黑喉红尾鸲(Phoenicurushodgsoni)在甘肃为夏侯鸟,1990、1991年的4—10月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巢建于山坡的草丛中,呈杯状,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4—5枚,孵化期11—12d,育雏期12—14d,主要以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7.
长尾灰伯劳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它的巢主要选择在路旁和林缘及榆树林的疏林地带,巢置于榆树的枝叉或侧枝上,于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卵6—7枚,卵平均重4.9克;雌雄亲鸟均参加孵卵和育雏;雏鸟前期的体温无自身调节能力,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雏鸟在后期体温趋于恒定。以蝗虫,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的成虫,幼虫为食。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的校园和公园内对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头长尾山雀在2月上旬开始求偶、配对。2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多筑于圆柏、凤尾竹等上,营巢期10~11 d,影响巢址选择主要因素6种。3月初产卵,窝卵数(5.17±0.41)枚;轮流昼夜孵卵,孵卵期为14~15 d;育雏高峰期每日9:00~10:00、16:00~17:00时,育雏期为14 d。从孵卵开始到育雏结束,其中3个巢均有一个帮手,与生殖鸟轮流孵卵和育雏。  相似文献   

9.
白冠长尾雉的越冬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冠长尾雉的越冬生态方成良丁玉华(河南省信阳林业学校,464031)Over_WinteringEcologyoftheWhite_crownedLong_TailedPheasant.FangChengliang,DingYuhua(Xinyang...  相似文献   

10.
沼泽山雀生态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helmayri)俗称黑头山雀,为山东省常见的农林益鸟。我们于1995年10月—1997年5月在本省徂徕山区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生境与分布徂徕山位于泰安市东南,属泰沂山区,境内山地、平原相...  相似文献   

11.
红腹锦鸡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1993至1994年在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林区进行的红腹锦鸡繁殖生态研究。野外考究中共发现11个巢。观测得知;红腹锦鸡发情初期是3月底4月初;高峰期在4月10左右,持续3-5d;雄鸟求偶炫耀为侧面型;发情期中求偶频次最高在14:00-19:30,巢主要筑于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中,占总数的53.6%;雌鸟产卵期是15d,且大多是隔天产一卵;满窝卵数约5-7枚;孵化期为23-1d;雏鸟开始凿壳是近钝端  相似文献   

12.
2017和2018年每年的4至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工巢箱中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共悬挂100个巢箱,两年共计招引到15巢黑冠山雀。此外,还记录到4个自然巢,分别位于干枯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e)树洞(1巢)、土坡的缝隙(1巢)和路边水泥护坡的出水管中(2巢)。黑冠山雀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内壁为兽毛夹杂少量绒羽,外壁为草茎须根和苔藓。5月中下旬为黑冠山雀的产卵高峰期,清晨产卵,日产1枚,产下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平均窝卵数为6枚(4 ~ 7 枚,n = 15),平均卵重(1.12 ± 0.02)g,卵长径(15.30 ± 0.10)mm,卵短径(12.09 ± 0.11)mm(n = 86)。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5 d(14 ~ 16 d,n = 5)。产卵期,雌鸟离巢时有用巢材盖卵的行为,开始孵卵后则不再盖卵。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 d和17 d(n = 2)。所记录的18巢黑冠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83.3%,人工巢箱(15巢)中繁殖成功率为86.7%,巢捕食者主要为鼠类。  相似文献   

13.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14.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雀科鸟类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强  安文山 《四川动物》1995,14(3):129-130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雀科鸟类的生态观察任建强,安文山,王忠星,高永红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城0305101991─1993年,我们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东经111°27',北纬37°51')对山雀科鸟类进行了野外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垂直分布庞...  相似文献   

15.
灰喜鹊的繁殖生态和巢位选择I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6.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Weng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17.
河乌为栖息于水域的鸟类中生活习性较特殊的种类,以水中的昆虫和河流附近的害虫为食,在新疆分布于天山南北。3月左右开始婚配,夏、秋两季一般可以繁殖1—2次。每窝产4—5枚卵,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需要25—28天育成。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生活在湍流溪河的两岸。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  相似文献   

18.
暗绿绣眼鸟每年4月20日迁来,5月中下旬筑巢,筑巢期7天。筑巢期间交配,巢成后即产卵。每窝产卵4枚,年产1窝。孵卵期10天。雏鸟均在孵卵期的最后一上小时内全部出壳。经亲鸟喂食11天,雏鸟出飞离巢。  相似文献   

19.
马鸣  才代 《动物学杂志》1997,32(3):19-23
1992年3-10月和1993年5月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测定点考察期间,共观测灰雁巢30多个。报道了天山与塔里木河流域灰雁繁殖生态的差异及种内外巢寄生现象等。  相似文献   

20.
1984—1987年对人工饲养蓝马鸡的发情、交配、产卵、繁殖等进行了观察。65枚卵平均长度52.78×38.52毫米,平均卵重53.66克。孵化天数为25.23(25—26.13)天,受精率为60.94%,出雏率为90.94%。孵化1—7天平均每日水份散失0.24克,散失率为0.42%。8—14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7克,散失率为0.48%。15—21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4克,散失率为0.44%。22—25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4克,散失率为0.76%。蓝马鸡卵从入孵到出壳平均水分散失6.9克,散失率为11.89%。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7克,散失率为0.47%。蓝马鸡卵在人工孵化期间,卵重的变化尚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