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进慧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2):1932-1937
多药外排泵造成了细菌的多种药物的耐药现象, 这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挑战。对于多药外排泵的研究不仅使人们认识细菌耐药性机制, 而且为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提供思路。大肠杆菌AcrAB-TolC外排泵系统的结构和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这为病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药外排泵造成了细菌的多种药物的耐药现象,这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挑战.对于多药外排泵的研究不仅使人们认识细菌耐药性机制,而且为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提供思路.大肠杆菌AcrAB-To1C外排泵系统的结构和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这为病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多药外排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及广泛使用,全球多重耐药菌和广泛耐药菌不断出现。关于细菌耐药机制中外排泵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研究发现,外排泵与生物膜形成有密切联系,不同细菌的不同外排泵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各异,而生物膜形成又影响外排泵基因表达。本文就细菌耐多药外排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病原菌日益增长的多药耐药性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之一。多药外排泵介导的药物主动外排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挑战。深入研究多药外排泵,了解其作用机制,揭示药物结合位点,可以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在革兰氏阴性菌中,一些多药外排泵形成跨越细菌胞外被膜的三联复合物。MacAB-TolC是普遍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的ABC家族三联外排泵,在近些年逐渐被关注。本文综述了关于MacAB-TolC外排泵的功能与结构研究以及相应抑制剂研发方面的进展。MacAB-TolC外排泵的底物种类多样,包含抗生素、毒力因子以及代谢产物。本文据此将MacAB-TolC外排泵的功能归纳为3类:耐药功能、病理功能和生理功能,并对相应功能分别进行了阐述。在结构研究方面,本文总结了MacAB-TolC外排泵单个组分的晶体结构和组装完全的MacAB-TolC三联外排泵的冷冻电镜单颗粒结构,并对结构数据所揭示的MacAB-TolC外排泵发挥功能的机制进行了论述。最后,本文介绍了MacAB-TolC外排泵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解析MacAB-TolC的原位结构,以及MacB结合底...  相似文献   

5.
目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该菌外膜上外排泵过表达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机制。详尽地研究多药外排泵的机制以及寻找阻断其功能的外排泵抑制剂,将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着重描述多药外排泵RND家族的耐药谱特征及其表达调控机制,同时,还阐述了MFS和MATE家族外排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与mtrRCDE外排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应用K 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 6 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 ,PCR扩增mtrR基因 ,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显示 :5株敏感株和 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 ,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 ,表现为第 12 4位和第 139位G→A。从而提示 ,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杆菌科AcrAB多药外排泵的分子演化规律,为多药耐药性病原菌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从NCBI获得肠杆菌科物种AcrAB多药外排泵相关蛋白和核酸序列,采用分析软件,分析肠杆菌科物种AcrAB多药外排泵相关序列。结果:在肠杆菌科各物种AcrA、AcrB和AcrR与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在55%、75%和43%以上。AcrA保守位点分散,在N端和C端较少,在分子一级结构中段较多。AcrB跨膜序列保守性较高,与质子转移相关的三个位点D407、D408和K940以及稳定这三者结构的T978在肠杆菌科完全保守,其一级结构上相邻位点也保守。AcrR序列整体保守性较低,但HTH区域保守性高。与AcrR结合的回文结构及周围序列保守性高,在"茎"结构中仅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结论:AcrAB多药外排泵在肠杆菌科中广泛存在,有一定的保守性。分析肠杆菌科AcrAB多药外排泵有助于病原菌多药耐药性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淋病流行株外排系统与外膜通透性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6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SDS—PAGE测定淋球菌外膜孔蛋白的表达;应用直接荧光法测定能量抑制剂加入前后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摄入和积累情况,比较耐药菌与敏感菌内膜泵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PCR扩增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5株多重耐药菌均有外膜孔蛋白表达的缺失或下降,同时伴有外排泵蛋白的表达;5株敏感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表明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低频脉冲电场对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MCF-7/ADR的耐药指数和耐药性的逆转倍数,荧光显微镜观察脉冲电场对MCF-7/ADR细胞内DiOC2(3)(P-gp的特异性荧光底物)积累和外排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频脉冲电场不影响MCF-7/ADR细胞生长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的电场作用均能逆转MCF-7/A的多药耐药,对高三尖杉酯碱(HHT)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29~1.848之间,对长春新碱(VCR)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73~2.090之间,45min电场作用的逆转效果最好,其次是30min电场作用。药物积累和外排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作用45min能使细胞内的DiOC2(3)积累明显增加,而30min电场作用能显著抑制DiOC2(3)的外排。促进药物积累和抑制其外排可能是脉冲电场逆转多药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的耐药情况及外排机制在部分药物中作用,为我院耐药性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M-H琼脂稀释法测定含或不含利血平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对MDR-SP的MIC值。结果MDR-SP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共分离出的178株肺炎链球菌中,MDR-SP为61株;除开青霉素外,外排作用参与了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结论我院MDR-SP产生率较高(34.3%),耐药性较为严重;外排作用在耐药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耐药性日益严重,其耐药性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主动外排AdeABC和AdeIJK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节在多重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耐药过程中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外排系统能将多种药物多大肠杆菌细胞内泵出细胞外,从而生产耐药性。在大肠杆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均有该系统存在,但在耐药株中,其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主动外排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测定经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处理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以出及其表达水平。结果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并存在药物的主动外排。所有临床分离的菌株均能检测到adeB基因,但多重耐药株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株(P〈0.01)。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与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梁志彬  陈豫梅  陈昱帆  程莹莹  张炼辉 《遗传》2016,38(10):894-901
抗生素耐药性一直是细菌病害防治的难题,药物外排泵过量表达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RND(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家族外排泵在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依赖于小分子信号物质进行调控的群体感应系统与RND外排泵家族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在介绍RND家族外排泵的结构、转运机理和群体感应系统的类型及调控方式的基础上,剖析了群体感应系统对RND外排泵的调控机理以及RND外排泵对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转运的影响。深入研究RND家族外排泵与群体感应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阐明RND家族外排泵的调控机理,并有可能为克服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随着多药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结核病的治疗变得更为艰难。近年来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存在外排泵是其耐药的原因之一,现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结合盒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ABC)、耐受小节分裂区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RND)和小耐多药性家族(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SMR)外排泵。但是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介导的耐药现象认识不足,仍缺乏从新药发现角度研发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本文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ABC、MFS、RND和SMR外排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基因缺失菌库研究转录因子敲除后对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利用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初步考察可能的耐药性调控机制。方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点板法(spot assay)和生长曲线法验证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中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测定外排能力。结果亲本菌SN250对氟康唑表现为耐药,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高表达,MIC80大于16μg/m L,大部分转录因子缺失菌与亲本菌SN250表现出相同的耐药性,但转录因子RPN4缺失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升高,MIC80降为0.5μg/m L;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均降低,20 min和40min时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降低。结论转录因子RPN4有可能通过促进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表达和菌株外排能力而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刚  冯婕 《遗传》2016,38(10):872-880
人们以往大多只关注由敏感细菌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自发突变方式获得的耐药性,而忽略了细菌对某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的重要特性,细菌的这种特性又被称为固有耐药。固有耐药由固有耐药基因决定,这类基因是指存在于某类细菌染色体上位置保守的与耐药相关的一类基因。近年来,对固有耐药基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固有耐药基因的发现不仅可以为新药研制提供药物作用靶标,而且通过阻断病原菌固有耐药基因还可使以往对该类菌不起作用的抗生素药物重新焕发抗菌活性。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固有耐药基因能够被移动元件捕获进而可水平转移至其他细菌,因此通过监测固有耐药基因可以预测耐药菌的出现。本文对传统的细菌固有耐药机制包括细胞膜的低渗透性和多药外排泵系统,以及已知重要病原菌的转移酶和代谢相关酶的固有耐药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进一步对隐性固有耐药基因的特性进行了阐释,最后探讨了固有耐药与获得性耐药的进化关系,指出固有耐药基因很可能是一些获得性耐药基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淋病奈瑟菌多重传递耐药主动外排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山  朱道银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1):25-26,F003
淋病奈瑟菌多重传递耐药系统属于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与淋球菌多重耐药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基因调控及与淋球菌多重耐药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讨论对该系统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在医院内感染中所占的比率持续上升,耐药率也不断攀升,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肺炎克雷伯菌发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其细胞膜上存在的外排泵系统,它们将渗入细菌体内的药物不断泵出,导致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过低,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外排泵介导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现状,外排泵的分子结构和基因调节,外排泵抑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在耐药菌治疗方面的应用等做系统性梳理,以期为临床治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化疗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耐药性是严重影响肿瘤病人化疗效果及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最具临床意义。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对某一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化学结构及机理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性。研究表明MDR是一个多阶段发展、多因素参与的复杂事件。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是目前肿瘤化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已从分子水平上,定点、多位点阻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已取得一些显著的进展。本文对肿瘤多药耐药机制以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相关基因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