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农学院郑州果园,在1957年栽植果树的同时,四周营造了石榴树围墙,形成了天然的绿篱,每年结出大量的石榴。近几年来,由于蛀茎害虫的为害,枝条枯死,产量下降。据1973年的调查,枝条被害率达95%以上。 为害石榴茎的蛀虫,根据在河南各地调查有两种:石榴茎窗蛾和豹纹木蠹蛾,以前种的发生量较多,为害性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室内从18个赤眼蜂蜂种中筛选出食胚赤眼蜂Th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安荔赤眼蜂Thichogramma oleae Voegele et Pointel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食胚赤眼蜂与安荔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21.67%和29.00%,寄生蜂的羽化率分别为81.76%和80.49%,显示出这两种蜂在生物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中国岭南地区、东南亚、印度和尼泊尔一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果树害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荔枝和龙眼的果实、嫩梢、花穗,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加上防治措施不当,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该虫迅速成为这两种优质名果的最主要害虫。本文整理近30年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道,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人工饲养技术,以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荔枝种仁作为食物成功饲养荔枝蒂蛀虫至完成一世代.荔枝蒂蛀虫在荔枝、龙眼鲜果表皮产卵量较高,10 d产卵数分别为88.33和179.33粒/处理.蒂蛀虫卵散产在特制收卵卡的凹陷处且呈规则排列.选荔枝种仁作为其食物,并注入清水保持种仁的湿度,荔枝蒂蛀虫在角度90~150 °折纸内化蛹,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33.67%和94.06%.  相似文献   

5.
首次采用顶空单滴液相微萃取(HS-SD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法,对比分析对荔枝蒂蛀虫具有不同引诱力的4个品种荔枝(妃子笑>黑叶>糯米糍>桂味)成熟果实的果皮、幼果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挥发物组成和含量在不同荔枝品种间、同一品种荔枝不同组织间差异显著.2-乙基-1-己醇、α-姜黄烯、姜烯、β-甜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及β-杜松烯等6个物质主要存在于易感虫荔枝品种中,(E)-β-金合欢烯与(Z)-β-金合欢烯只存在于妃子笑成熟果实的果皮中,故初步推测这8个化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复配组合后的混合物,可能是荔枝吸引荔枝蒂蛀虫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六种荔枝果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5,(2):129-150
荔枝害虫种类甚多,就笔者两年来的观察已知有50余种。在过去一般果农及若干研究荔枝害虫的学者,均认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蝽科Pen-tatomidae)为荔枝果实的唯—首要害虫,但若就其为害严重性而言,本文所述6种果  相似文献   

8.
寄主植物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观察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对寄主植物品种、器官及器官部位的产卵选择性规律。结果表明,与老梢相比,荔枝蒂蛀虫明显倾向于选择嫩梢产卵;4个荔枝品种果枝中以妃子笑上落卵数最多,在淮枝、糯米糍荔枝果实上较少,桂味荔枝上最少;不同的荔枝品种果实气味引诱雌虫产卵的能力不同,其中妃子笑引诱力最强,淮枝、糯米糍引诱力较低,桂味最低;在同一荔枝果实不同部位的落卵量,以果皮上、下两部分较大,全果明显低于果皮上部,而荔枝肉和荔枝核上没有落卵。  相似文献   

9.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对引自墨西哥的香荚兰VanilaplanifoliaAndr.和生长于云南河口县城附近沟谷雨林下的滇南香荚兰V.siamensisRolfeexDownie进行了茎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茎的解剖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引自墨西哥的香荚兰,在皮层最内方与维管区之间存在一环带状的厚壁组织,而滇南香荚兰茎则没有形成这种厚壁组织环;香荚兰茎的皮层细胞小,易于与维管区域的薄壁组织细胞相区别,而滇南香荚兰茎的皮层细胞较大,难与维管区域的薄壁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同属不同种植物茎中存在如此大的解剖学特征差异实属罕见。它不仅为区分这两个种提供重要的解剖特征依据,而且对于开展种间杂交和对杂种后代的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芸苔属两种植物芥蓝和红油菜的核型及带型。结果表明:芥蓝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m+8sm(2SAT),带型公式2n=18=10C+2CTL++4CT++2CN;红渍菜的核公式是2n=2x=20=18m(2SAT)+2sm,带型公式2n=20=8C+6CT++4CT++2CN。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二者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采自四川省的白粉菌科二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寄生在马桑科马桑上的新种马桑球针壳(Phyllactinia coriariae Xie)和马桑棒丝壳(Typhulockaeta corlariae Xie)。马桑科是球针壳属和棒丝壳属寄主科的世界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5,(4):423-424
本文记述毒蛾科两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岭毒蛾 Lymantria xiaolingensis新种 雄蛾下唇须白色,第一和第二节外侧黑色;触角干白色,栉齿灰棕色;头部白色,胸部和腹部白色略带棕色;足白色,胫节外侧浅棕色,末端具一黑斑,跗节内侧浅棕色,外侧具二黑斑;前翅白色,各横线退化成黑点状,沿前缘基部有三个黑点,中室基部下面和中室中  相似文献   

14.
两种茨藻属植物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在1985年报道过分布于我国大陆的6种茨藻属(Najas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而高雄茨藻(N. browniana Rendle)和弯果茨藻(N. ancistrocarpa A. Br. ex Magnus)为笔者不久前(1987年)才发现它们在我国大陆上有分布。据载,仅弯果茨藻前人作过染色体计数工作。因此,作为对整个茨藻属细胞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超滤膜过滤法,在大连市黑石礁海域2500米以内,分离到白色与铁红圆酵母两类海洋酵母。铁红圆酵母分属于Torulopsispulcerrima类群和Torulopsiscandida类群。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条件下,T.pulcerrima类群培养五天半,活酵母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为1.2×10 ̄8/ml,大约在八天半之后,达到最高数量,为2.0×108/ml。T.candida类群,培养大约二天半后,酵母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为1.8×10 ̄7/ml,培养大约十天半,活细胞数达到最高峰,为1.2×10 ̄(-8)/ml。由于铁红园酵母具有易培性,耐不良环境能力强的优点,作为未来水产养殖业幼体饵料微生物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织纹螺属两个混淆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2个混淆种扩张织纹螺Nassarius(Telasco)sufflatus(Gould,1860)与爪哇织纹螺Nassarius(Telasco)javanus(Schepman,1891)的比较研究,二者在我国均分布于的东南部沿海,其外部形态近似。长期以来,一直把2个种混淆在一起,都鉴定为扩张织纹螺。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把2个种的标本进行了反复的比较研究,并进行齿舌解剖,找出了二者外部形态、齿舌结构以及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澄清了混淆种,确立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七星瓢虫对两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研究成果,这对以瓢治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为:1.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有明显的正喜好性,对禾谷缢管蚜有明显的负喜好性。2.瓢虫对两种蚜虫的喜好性与麦长管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禾谷缢管蚜密度呈正相关。3.当两种猎物共存时,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有所变化。两猎物总密度增加,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越来越趋向Hollink Ⅲ型,一种猎物密度恒定,另一种猎物密度变化时,瓢虫对猎物的功能反应趋向Holling Ⅲ型。而且随猎物恒定的密度增加,HoUing Ⅲ型典型性增加。4.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密度增加均降低瓢虫的捕食作用率。但是,禾谷缢管蚜所引起捕食作用率更为严重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20.
两种木本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泽民   《广西植物》1983,(3):211-214
<正> 我国是区系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有许多特有种及优良用材树种,但其中大多数缺少细胞学研究,近年来我国植物学界虽作了大量的植物染色体的研究工作,但对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导仍然不多。 作者对我国特产的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 )及优良树种香椿 (Toona sinensis(A. Juss. )Roem. )作了染色体计数的研究。该两种植物以前均未见有染色体数目的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