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豆油和菜籽油混合物替代鱼油制成5种不同鱼油替代水平(0%、25%、50%、75%和100%)的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1#~5#饲料组)饲喂雄蟹,测定5组雄蟹肝胰腺、肌肉和性腺中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1#组性腺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饲料4#和5#组(P0.05),但各组性腺中的水分、总脂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1#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最高,但其总脂含量低于其他组,各组肝胰腺的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1#饲料组外,肌肉中的总脂和灰分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而水分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饲料组精巢中总饱和脂肪酸(∑SFA)、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而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含量和∑n-3PUFA/∑n-6PUFA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肝胰腺中∑n-3PUFA和∑HUFA含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均以饲料3#组最高。但各组的∑PUFA和∑n-6PUFA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4)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仅∑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综上,中华绒螯蟹育肥饲料中植物油(豆油与菜籽油含量为1︰1)替代鱼油对成体雄蟹可食组织中水分和蛋白含量并无显著影响,但会对其脂肪酸组成造成显著的影响,50%的鱼油替代水平有利于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2.
UV-B辐射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G11培养基,对雨生红球藻进行了室内培养,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雨生红球藻生长速率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室内培养的条件是UV-B辐射强度为0.1J·m-2·S-1,0.2J·m-2·S-1, 0.3J·m-2·S-1, 光照强度为60 μmoL·m-2·S-1(昼夜比为12 h:12 h),温度为20~26℃.测定了培养液细胞数目、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的含鼍,并对雨生红球藻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室内培养雨生红球藻增加UV-B辐射,能够提高其细胞内虾青素的含量,其显微结构显示类胡萝卜素颗粒明显增加的现象.本研究目的是在室内培养雨生红球藻提高虾青素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营养盐对雨生红球藻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实验材料,利用MCM改良配方制作基本培养液,通过测溶解氧的方法,试验氮,磷,碳和盐度等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的光合作用与上述营养浓度有直接的关系,5、0.5、5×10^-3Mol/L的KNO3,KHO2PO4,NaHCO3是该藻光合作用的适宜浓度,并对MCM改良配方再次修正2,初步建立起养殖该藻的营养模式,为大规模模养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 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1)血清渗透压、Na+、Mg2+和Cl-含量随水体盐度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K+和Ca2+含量有上升趋势, 但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 无论何组雄蟹, 其血清渗透压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水体渗透压; (2)0组雄蟹后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就血清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12组雄蟹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尿酸(UA)、葡萄糖(Glu)、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低; 所有组尿素(Ure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4)就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6组肝胰腺MD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T)活力最低, 1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因此, 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可提高河蟹成体雄蟹的血清渗透压及其主要离子含量, 同时降低其后鳃中Na+/K+-ATP酶活性。肝胰腺和血清代谢指标暗示12盐度组雄体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6.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7.
本工艺以雨生红球藻粉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z萃取技术,萃取雨生红球藻浸膏,可有效地将雨生红球藻颗粒中的虾青素萃取出来,使萃余物(残渣)中总虾青素含量的平均值为0.224%;提取物得率(以油浸膏的总量计)可达28.5%;虾青素的提取率可达66.69%;雨生红球藻油浸膏中虾青素含量为5.710%。 相似文献
8.
9.
饲料中不同淀粉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10.
活性氧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雨生红球藻培养液中分别添加活性氧1O2、H2O2和·OH的诱生剂,通过测定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虾青素含量,研究了这三种活性氧诱生处理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利用活性氧诱生剂提高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含量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MB能够促进虾青素含量增加,当MB浓度为10-7mol·L-1时,虾青素含量达到5.27μg·mL-1,比对照显著提高。活性氧诱生剂对雨生红球藻生长有抑制作用,但MB的抑制作用小于H2O2和·OH诱生剂。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 ,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为 5组 ,其添加量分别为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1组 )、2 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2组 )、4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3组 )、6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4组 )和 8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5组 ) ,实验为期 5 0d。结果如下 :1 )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2 2 61 μg mgprot、1 0 2 1 7μg mgprot、7 661 μg mgprot;2 )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0 0 5 2 3和 0 0 2 68;3 )增重率同样以实验 3组最高 ,实验 1组最低 ,分别为 3 1 3 3 %和 2 1 2 %;4)睾酮含量以实验 2组最高 ,为 1 2 5 7ng ml,但实验 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 2组接近 ;5 )S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 ,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结果表明 :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 ,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 ,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 ,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肉碱乙酰转移酶(CAT)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碱乙酰转移酶(CAT)是一种作用于短链脂肪酸的酶。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CA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其在雌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肝胰腺和卵巢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CAT的ORF长为1 929 bp,编码642个氨基酸,无跨膜域和信号肽,预测的蛋白含有一个Acyltransferases ChoActase保守结构域(40 ~ 56 aa),和一个Carn-acyltransf superfamily典型结构域(43 ~ 626 aa)。CAT在雌雄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雄蟹中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雌蟹中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和肌肉。肝胰腺以及卵巢的CAT表达量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表明CAT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内优势细菌群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染色计数法对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内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肠道内细菌数量为(2.5±0.9)×106/μL。同时采用分离培养与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旨在揭示其中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结构。结果发现,分离自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内的49株代表性细菌均属于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les)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其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蜕壳是甲壳动物常见的生长发育现象,但对调控蜕壳与生长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足够了解。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个蜕壳周期内的个体蜕壳与生长现象进行了连续观察,分析了2个蜕壳相关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 R)和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以及1个生长相关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生长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缓慢持续上升过程,当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肥满度达60%左右时)时启动下一次蜕壳;MSTN基因的表达与壳长(r=﹣0.450,P0.05)、壳宽(r=﹣0.410,P0.05)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肥满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0,P0.05),Ec R和RXR基因的表达与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增长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相对来说,MSTN在蜕壳后的表达量越高,则增重率越小;而Ec R和RXR在蜕壳后表达量越高,其增重率越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其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肥满度可以作为衡量中华绒螯蟹体内营养积累启动蜕壳的指标,Ec R、RXR及MSTN基因表达与生长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一龄早熟和二龄成熟家系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绒螯蟹(Erid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尚不清楚1龄性早熟和2龄正常性成熟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1龄性早熟和正常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家系,综合比较了单养条件下两种家系子一代(以下简称早熟F1和正常F1)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蜕壳规律、雌蟹腹脐覆盖腹甲宽度比例、成熟后的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结果显示:(1)早熟F1雄体在第1、2次和第7、8次蜕壳后的体重显著大于正常F1雄体(P0.05);而早熟F1雌体在第1~5次和第7次蜕壳后的体重显著大于正常F1雌体(P0.05);(2)第1和2次蜕壳后早熟F1的增重率较高,正常F1在第3~8次蜕壳后的增重率略高于早熟F1,两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正常F1高于早熟F1,其中雌雄个体在第3~4次蜕壳后的特定生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早熟F1在第1~5次蜕壳间隔较长,而第6~8次蜕壳间隔较短;两种家系在扣蟹养殖阶段蜕壳4~6次,成蟹养殖阶段蜕壳2~4次,其中早熟F1在扣蟹阶段的平均蜕壳次数低于正常F1,而在成蟹阶段的平均蜕壳次数高于正常F1;(4)早熟F1腹脐覆盖腹甲宽度比例一直高于正常F1,但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早熟F1和正常F1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单养条件下性腺均可发育成熟(P0.05)。综上,单养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早熟F1和正常F1的生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都可以完成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成熟,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个体生物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The green microalga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can synthesize and accumulate large amounts of the ketocarotenoid astaxanthin, and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in cell wall composition and architecture during the cell cycle and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n this study, cell wall proteins (CWPs) of H. pluviali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coupled with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 and sequence-database analysis. In total, 163 protein bands were analyzed, which resulted in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81 protein orthologues. The highly complex and dynamic composition of CWPs is manifes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of identified CWPs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t specific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along with a number of common wall-associated 'housekeeping' proteins. The detect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orthologue in the vegetative cells suggested that the biosynthesis of cellulose occurred during primary wall formation, in contrast to earlier observations that cellulose was exclusively present in the secondary wall of the organism. A transient accumulation of a putative cytokinin oxidase at the early stage of encystment pointed to a possible role in cytokinin degradation while facilitating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and/or assisting in cell expansion. This work represents the first attempt to use a proteomic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CWPs of microalgae. The reference protein map constructed and the specific protein marker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fu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biogenesis and modifications in the cell wall of Haematococcus and related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求适宜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和Fe^3+对藻细胞荧光特性的影响,以BBM为基础培养基,选用EDTA—FeNa(Ⅲ)为Fe^3+源,设置0、1.79、8.95、17.9、35.8、71.6μmol·L^-1 6种Fe^3+浓度梯度,实验测定藻的生长并分析不同Fe^3+对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和77K低温荧光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为8.95μmol·L^-1,Fe^3+浓度较高时,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3+浓度低于1.79μmol·L^-1将产生低铁限制。Walz—PAM测定数据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雨生红球藻光系统Ⅱ活性明显下降,开放态的反应中心数目减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77K低温荧光光谱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710nm荧光峰降低,684nm和694nm荧光峰相对增强,说明能量在两个光系统分配上发生变化,能量更多的分配给光系统Ⅱ,限制了光系统Ⅰ的活性。在高铁抑制条件下,CP47蛋白荧光峰降低,CP43蛋白荧光峰增强,推测存在D1蛋白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