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2.
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 840个牙形刺样品的资料;建立了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53个牙形刺化石带或组合带;依据牙形刺化石修订了传统的地层界线;并对全球二叠纪地质年表提出了新的见解,且在下扬子区首次发现了志留纪牙形刺化石。全书共约  相似文献   

3.
牙形刺是一类海生的微体化石,由小于一毫米到几毫米。它从寒武纪出现到三迭纪末绝灭。曾繁盛于奥陶纪、泥盆纪和三迭纪。自从1856年俄国人潘特尔发现牙形刺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究竟归哪个生物门类?它和现代生物哪个门类关系较密切?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对研究牙形刺的权威人士来说,仍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众说纷纭。虽然如此,它确是近一二十年来的幸运儿,随着石油地质和生物地层学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  相似文献   

4.
王成源 《化石》2007,(4):5-8
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类化石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各类化石生物演化速率不同,地层价值不同,应用价值也不同,然而不论从那一个方面看,牙形刺都堪称化石的精英。没有哪一个化石门类能在演化速率、地层划分、石油地质、生物进化意义等方面,可与牙形刺妣美。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mm左右,最大也不过7mm。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在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上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生物地层的主帅现代地层…  相似文献   

5.
皖南石台地区奥陶系牙形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石台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至汤山组牙形刺的组合特征及其序列,共发现了牙形刺36属64种。文中描述其中地层意义较大的12属16种。建立了12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一组合带。自上而下为: Hamarodus europacus带;Amorphognathus superbus带;Amorphognathus tvear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Pygodus anserinus-Eo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Pygodus serru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Amorphognathus variabilis带; 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 Periodon flabellum带;Oepikodus evae带; Serratognathus tangshanensis带。 本区奥陶系牙形刺的面貌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这些牙形刺化石带基本上可与我国宜昌地区、宁镇地区以及西欧奥陶系的牙形刺化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正牙形刺是1856年潘德尔发现的,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国牙形刺的研究始于1960年,金玉玕在南京孤峰组发现了二叠纪牙形刺。1964年王成源开始学习Lindstrom的Conodonts一书,很快填补了中国泥盆纪(1974)、石炭纪(1974)、三叠纪(1976)、志留纪(1980)4个地质时代牙形刺研究的空白。王成源以牙形刺为主导化石门类,解决了很多中国长期没有解决的地层时代问题,如珊瑚Cystophrentis带的时代,腕足类布哈丁贝的时  相似文献   

7.
江南区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化石较多。笔者先后在江西武宁(1981)、安徽宁国(1982)、湖南桃源和慈利(1983)等地实测了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并采集了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等化石。经室内初步研究,在安徽宁国界线剖面上,除产笔石外,在所采集的40个样品中均未处理出牙形刺。其余两个地区的剖面内均产有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化石。江南区牙形刺的序列及组合特征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讨论提供了较丰富的微体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石炭系和二叠系牙形刺序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论述了云南西北部宁蒗县石炭系、二叠系尖山营剖面的牙形刺研究成果。共划分出17牙形刺带。由于采样系统,牙形刺序列连续,而且与国内外的牙形刺带可以对比,为本区生物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学基础。尖山营剖面牙形刺众多,同时含有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竹蜓)类、菊石等化石,是研究不同化石门类生物地层对比的理想剖面;此剖面的进一步工作,将为不同相区地层对比提供更为可贵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尚待深入研究,二叠系的底界很可能  相似文献   

9.
镇江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岷君 《古生物学报》1996,35(4):430-44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江西武宁奥陶系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牙形刺。共发现牙形刺11属15种,其中Eoplacognathus suecicus Bergstrom,Eoplacognathus foliaceus(Fahraeus)为世界性分布的牙形刺带化石,为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牙形刺的保存状态,笔者推论当时本区水底层为偏酸性还原环境,并认为牙形刺动物是浮游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2.
微体古生物学发展的新成果──介绍《下扬子地区牙形刺》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840个牙形刺样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化石采自贵州长顺睦化晚泥盆世晚期代化组的灰色緻密灰岩中,经化学处理后获得。与此化石共生的牙形刺有Palmatolepis gracilis sigmoidalis Ziegler, Palmatolepis gracilis gracilis Branson et Mehl, Palmatolepis gracilis expansa Sandberg et Ziegler, Pseudopolygnathus trignicus Ziegler。笔者衷心感谢王成源赠送标本、提供地层资料和牙形刺资料。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2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岩中发现保存精美的牙形刺化石,包括6属13种和未定种,含一个新亚种Belodina longxianensis minor subsp.nov.。根据牙形刺化石确定,良里塔格组上部属于上奥陶统中部的Belodina confluens带。中2井良里塔格组第2—4层生物礁发育的精确时代是Belodina confluens带。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盆地中东部茅口组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研究,发现丰富化石,共计3属13种。在茅口组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altudaensis带,J.xuanhanensis带和J.granti带。上覆地层为王坡煤系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granti带,而峨眉山玄武岩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xuanhanensis带。牙形刺化石高CAI值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喷发到地表的岩浆对四川盆地热演化有极大影响,但影响时间和范围有限。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对岩石圈热状态影响范围很小,在超级地幔柱的"中带"和"外带"地层中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贵州紫云早三叠世Neospathodus timorensis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78年,笔者在贵州紫云镇新苑附近的早三叠世罗楼组上部灰岩中采集了一些牙形刺样品(地层剖面图见王义刚,1978),经实验室处理,在罗楼组顶部发现了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末期的Neospathodus timorensis牙形刺动物群,除带化石N. timorensis外,还有  相似文献   

17.
湖南慈利索溪峪二叠系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湘西二叠纪牙形刺的首次报道。本区二叠系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属碳酸岩浅海台地相沉积。本文描述了牙形刺20种,1新种。本区二叠系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六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Neogondolella sorrata带,N.aserrata-N,postserrata组合带,N.urilcaxi带,N.billeri带,N.leveni带和N.changxingensis-A.deftecta组合带。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二叠系哲斯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斯组是我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海相二叠纪地层,但其时代尚未得到解决。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底栖大化石,难以解决洲际间的对比。作者对哲斯组的牙形刺进行了研究,在哲斯组上段下部发现了Mesogondolellaaserrata动物群,从其同层的其它牙形刺化石分析,产这一牙形刺化石的层位的时代应为Wordian期晚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而整个哲斯组的时代可能为中二叠世Wordian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推测义和乌苏组的时代可能为Capitanian期。哲斯地区可能不存在吴家坪阶的海相沉积。对MesogondolellaneoprolongataWang,2004,M.mandulaensisWang,2004,WardlawellajisuensisWang,2004作了重新描述,这3个种可能为地方性分子或北方区(Borealrealm)分子。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描述了海南岛昌江县石碌地区昌江组首次发现的牙形刺Palmatolepis gracilis gracilis Bransonet Me-hl,P.gracilis sigmoidalis Ziegler,Polygnathus ansatus Ziegleret Klapper,Polynodosus germanus(UlrichetBassler),Neopolygnathus dentatus(Druce)等和白沙县金波地区南好组第二段的Siphonodella levis(Ni),Polygnathus cf. inornatus Branson等,共8属20种,并据此将含化石地层分别确定为晚泥盆世法门期和早石炭世杜内期早期。指出以往认为是中泥盆统吉维特阶带化石Polygnathus ansatus Ziegleret Klapper与法门期牙形刺化石共同出现于昌江组并非构造混杂所致,但并不排除可能是化石再沉积作用的原因。同意将Polynodosus属从Polygnathus属中分离出来,在我国首次采用Polynodosus。  相似文献   

20.
浙江桐庐早二叠世船山组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叠世船山世隆林期。牙形刺化石主要产自船山组第一段,带化石Streptogna thodus elegantulus 及其共生的其它牙形刺化石,指明船山组第一段的时代为中、晚卡西莫夫期到早格泽里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和岩石特征,推测船山组第三段是在温暖的近岸浅水且为低能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