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瓜四个品种的核型分析及其倍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黄瓜的四个不同品种(“津一号”、“津二号”、“津四号”和“一串连”)进行了核型及倍性变化的研究,染色体数目为2n=14,其染色体组成为2n=2x=14=14m(2SAT)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每一品种只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津一号”和“津二号”还具有一个次级缢痕。黄瓜体细胞倍性的变化有3n、4n和6n,随着细胞倍性增高,其多倍性细胞频率依次下降,不同品种倍性的变化以“津四号”为最高,“一串连”品种为最低。  相似文献   

2.
覃信梅  盘波  卢永彬  沈利娜  张强  梁燕妮 《广西植物》2020,40(10):1466-1476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 [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几种人参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 1.观察到四种人参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竹节参(P.japonicus) 2n=24,三七(P.notoginseng)2n=24,人参(P.ginseng)2n=44,西洋参 (P.quinquefolius)2n=48。其中,野生于江西省庐山和井冈山的竹节参的体细 胞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日本植物(2n=48);三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首次 报道。 2.分布区最广的二倍体物种竹节参,应是本属中较原始的类群,四倍体物 种人参、西洋参等可能是本属中较进化的类群。 这个结论不同于化学分类学所 得到的结果。 3.结合这四个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本属 的现代分布中心,也是本属的最大变异中心,很可能是本属的始生中心。  相似文献   

4.
沙参属10个种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5.
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区小麦族植物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采集于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10属、52种、370份种子材料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和黑麦属(Secale),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eymus)。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28和2n=42的类型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多存在于鹅观草属(Roegneria)和披碱草属(Elymus)。除个别种内存在不同倍性的细胞型外,绝大多数种的染色体数目非常稳定。在所有的样本中均没有观察到具非整倍体和B-染色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了华南地区兔儿风属(Ainsliaea DC.)(菊科-帚菊木族Asteraceae-Pertyeae)3种植物共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长穗兔儿风(A.henryi Diel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16m+8sm;三脉兔儿风(A.trinervis Y.C.Tse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2n=16m+10sm;莲沱兔儿风(A.ramosa Hemsl.)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6,核型公式为2n=26=22m+4sm。所有居群的染色体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核型没有明显的二型性。这些结果表明兔儿风属植物确有x=12和x=13两个基数,其中x=13可能是该属的原始基数。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为探索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及其与物种的进化关系,该研究基于半蒴苣苔属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历史,并根据该属植物具有叶片扦插繁殖的特性,采用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弄岗半蒴苣苔(H.longgangensis)、龙州半蒴苣苔(H.longzhouensis)、江西半蒴苣苔(H.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华南半蒴苣苔(H.follicularis)和永福半蒴苣苔(H.yongfuensis)6种植物的根尖材料,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对染色体制片实验的条件进行优化及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1)9:30—10:00取材,解离10 min以及染色15 min为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2)上述6种半蒴苣苔属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32(2n=2x=32)。(3)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数目有变化以外,该属大部分物种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2x=32且染色体数目变化可能是非整倍化的作用,与物种进化没有明...  相似文献   

8.
十种中国云南水龙骨科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云南产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7属10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生殖方式.其中6个种:光茎水龙骨Polypodiodes wattii(2n=72)、蒙自拟水龙骨Polypodiastrum mengtzeense(2n=70)、二色瓦韦Lepisorus bicolor(2n=70)、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2n=72)、斑点毛鳞蕨Tricholepidium maculosum(2n=72)和三出假瘤Phymatopteris trisecta(2n=108)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大瓦韦Lepisorus macrosphaerus的染色体数目2n=72为一新的细胞型.三出假瘤蕨是无融合生殖三倍体,其他的种为有性生殖二倍体.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染色体数目在水龙骨科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感到目前使用染色体数目的符号不够准确,常常看到一些文章、小册子是这样叙述染色体数目的。 “以”表示基本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称为单倍体,则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二倍体,用2n表示;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三倍体,用3n表示;依此类推,还有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可用4n、5n、6n……表示。凡体细胞中具有二倍以上的染色体数的生物均称为多倍体,包括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等”。 “小麦属的多倍体系有一粒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2n=14;二粒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2n=28,为异源四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2n=42,为异源六倍体”。 这种说法并不少见。开始“以n代表基本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国产6种铁线莲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我国产铁线莲属Clematis L.6个种的染色体研究结果。其中2种(灌木铁线莲和粗柄铁线莲)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1种(女萎)为国内首次报道。6种均为二倍体(2n=2x=16),基数为8(x=8)。本属基数为8的二倍体核型公式概括如下: 2n=2x=16=10m+2st+(4或2或0)st[(2或0)SAT]+(0或2或4)t[(2或4)SAT]核型特征是:中型(4—10.5μm);1—5号为m染色体,6号为st染色体,7—8号染色体变异于st和t之间;具1或2对随体(SAT)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两种水平: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后者是本属物种形成的主要方面。3种具异形同源染色体,这种杂合性可能是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三个鲫品系DNA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对红鲫、彭泽鲫、异育银鲫进行红血球DNA含量的检测分析比较 ,以鉴定它们的倍性。结果显示 ,红鲫红血球的DNA含量是 3 0pg ,彭泽鲫是 4 7pg ,异育银鲫是 4 8pg。显而易见 ,彭泽鲫的DNA含量是二倍体红鲫的 1 57倍 ,异育银鲫的DNA含量是红鲫的 1 6倍。采用肾细胞直接制作染色体的方法进行红鲫、彭泽鲫、异育银鲫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结果红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0 0 ,为二倍体 (2n =10 0 ) ,彭泽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62 ,为三倍体 (3n =162 ) ,异育银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56— 162 ,为三倍体 (3n =156— 162 )。研究证明 :不同品系鲫的DNA含量高低与染色体的倍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并殖属为吸虫纲中较复杂的一个属。全世界已报道四十多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仅依赖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并殖吸虫分类似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对并殖吸虫的染色体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对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于后。一、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按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可分二倍体型2n=22(n=11)和三倍体型3n=33(n=11)。按Levan等的方法进行染色体分类,二倍体型由一对(第一对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四对(第2—5对)中等大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六对(第6—11对)小的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3.
国产13种鸢尾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产13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长葶鸢尾I.delavayi、大锐果鸢尾I.cuniculiformis为中国特有。大锐果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6sm 12st(2SAT)。长管鸢尾I.dolichosiphon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12sm 6st。中甸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核型公式为2n=42=20m 22sm。矮紫苞鸢尾I.ruthenicavar.nana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3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核型公式分别为中甸居群2n=42=30m 12sm(2SAT),丽江甘海子居群2n=42=28m 14sm(2SAT),中甸尼西居群2n=42=36m 6sm(4SAT)。结合以往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是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的类群,其中的中甸鸢尾可能是联系野鸢尾属Pardanthopsis与尼泊尔鸢尾亚属的重要类群。已报道的紫苞鸢尾I.ruthenica染色体数目为2n=84,与我们所研究的变种矮紫苞鸢尾(2n=42)呈倍性关系,通过与相邻类群的分析比较,认为紫苞鸢尾应是由二倍体类群演化而来。还对鸢尾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型进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清楚理解和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内容,必须弄清有关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染色体组、单倍体与一倍体、Zn、n、x符号的含意等。现将一些概念的确切含意叙述如一F。染色体倍性是指细胞中含的染色体组数,又分整倍性和非整信性,整倍性是指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组都是完整的染色体组,如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等。非整倍性是指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处于不完整状态,一般指二倍体种成对染色体的成员增加了或减少了。在二倍体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包括一定数目、形态结构和一定基因组成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  相似文献   

15.
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创建油菜非整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获得了纯合黑籽甘蓝型油菜品系NJ230(Brassica napus)的染色体加倍材料(2n=76).对加倍材料连续自交3代,观察加倍材料后代染色体数目及性状变异,结果表明:(1)加倍材料当代(D1)植株矮化;(2)加倍材料自交1代群体(D2)呈现雄性不育、种子颜色等性状变异;(3)加倍材料自交2代后(D3、D4),多数植株染色体数为2n≤38;(4)获得了1个2n=32的黄籽非整倍体系.本实验为油菜非整倍体创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已有的蚤蝇染色体核型的报道均为2n=6,同型性染色体。本研究首次解剖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edemann)三龄幼虫脑神经节和蛹期性腺,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了染色体核型和有丝分裂行为。结果表明:广东栅蚤蝇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8,异型性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 L.)植物的细胞学特征,对驴蹄草(C.palustris L.)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C.scaposa Hook.f.&Thoms.)5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驴蹄草贵州纳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四倍体),两个云南中甸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花葶驴蹄草四川红原、康定、石渠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2(四倍体),该数目为首次报道;西藏林芝和云南德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驴蹄草的染色体比花葶驴蹄草大。这两种植物的32或64条染色体分别以4条或8条为单位大致能够排列为8组同源染色体,但同一组内的染色体经常具有明显的异形性(heteromorphy),不同居群的核型组成多少具有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的不同倍性细胞型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式样。  相似文献   

18.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19.
广西苦苣苔科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产于广西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4属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单座苣苔(M.ovalifolia)的染色体数目2n=24;(2)异裂苣苔属(Pseudochirita):异裂苣苔(P.guangxi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3)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东南长蒴苣苔(D.hancei)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4)唇柱苣苔属(Chirita):弄岗唇柱苣苔(Ch.longgang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4种植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以32份何首乌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32份何首乌种质存在二倍体(2n=2x=22)和三倍体(2n=3x=33)两种倍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和AI值分别在51.85%~61.52%和0.37~1.40;核型有"1A"、"1B"和"2A"3种类型,属于进化程度较低的植物。(2)在32份何首乌种质中,53.13%的种质为三倍体,表明多倍化在何首乌种质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是其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3)何首乌各种质染色体形态变化较大,进化程度参差不齐,可能与种质的生境有一定相关性。(4)何首乌最初的起源中心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在向低纬度地区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