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娟 《化石》2000,(4):2-3
如果《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曾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惊奇过 ,那么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掘出的一具毛发保存完整的猛犸象也许会惊世骇俗 ,因为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它克隆出活生生的猛犸象 ,在未来的公园中向人们展示。今年4月 ,以25名杰出科学家为主的工作人员将奔赴西伯利亚为这头猛犸象解冻 ,一年后他们将可以告诉人们能否发现用于克隆的完整的DNA。1997年底 ,一个名叫西蒙·亚尔科夫的西伯利亚小伙子 ,在泰米尔半岛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一根露出地面近2米长的猛犸象拱形象牙尖(因此这头猛犸象被命名为亚尔科夫猛犸象) ,便将这…  相似文献   

2.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化石》1978,(3)
据报道,1977年6月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勘探金矿时发现一仅六个月左右的小猛犸象,标本现冷藏于列宁格勒。目前十几个研究机构的百余名科学家正在对它进行全面研究。已证实其时代应为距今44000年。  相似文献   

4.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5.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如果春天来得早,花草树木会提前萌芽,不过人们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近日,一个由法国、英国、日本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运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证明了气候变暖使树叶新生期提前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正迄今所知,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陆地哺乳动物群是更新世中后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该动物群组成稳定,分布广泛,曾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哺乳动物群之一;更重要的是该动物群的不少成员在死后都被冰藏,留下了万年未腐的尸身,这给科学家探索这些灭绝动  相似文献   

8.
《生命世界》2010,(8):78-78
<正>日本遗传学家成功对已经冷冻保存了16年的死老鼠进行了克隆,并最终培育出13只健康的活老鼠。这一科学突破意味着复活冰冻多年的已经灭绝的动物——如毛茸茸的猛犸象——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陶丝雨 《化石》2010,(3):26-27
一天妈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去云南古生物化石考察的活动,我听了非常想参加。我们出发之前,我和妈妈做了准备工作.我复习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妈妈看着地质时代图表,她说出每个时期,我就用笔画出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到新生代诞生的各种生物,我从软体动物画起,贝壳、三叶虫、千足虫、蝎子、恐龙、蛇、剑齿虎、猛犸象……一直画到人类。我还复习了恐龙时代的知识,又准备了一些问题要问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来诺尔矿务局司机王志东在东露天矿掘煤时,在距地表近四十米的古河床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实测身长8米,身高5米,尺骨1.12米,枕骨1.03米,门齿长3.05米。经初步鉴定为真猛犸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它比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沅县三站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大得多。  相似文献   

11.
《遗传》2016,(11)
正2016年9月19~21日,"首届七鳃鳗免疫系统研究国际会议"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本次会议主办方为辽宁师范大学七鳃鳗研究中心。会议主题为"七鳃鳗适应性免疫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会议邀请到包括国际著名免疫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Max D.Cooper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在内的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的12位从事七鳃鳗免疫系统研究的顶级科学家,以及多名从事比较免疫研究的国内知名学者。辽  相似文献   

12.
同志,你能想到在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龙江省过去也有过大象的生存吗?然而这是确有的事。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人民公社,社员在拉砂改土的过程中,在距地表5米深处,发现一具猛犸象骨架化石,因发现在松花江流域,所以叫松花江猛犸象。这种象和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热带象不同,它是喜欢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松花江猛犸象是一种绝灭了的古代象。过去,在我国东北和内蒙等地曾发现过一些零星的猛犸象化石,除少数下颔骨外大多为零散的牙齿和部分四肢骨。象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世界》2009,(2):84-85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键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通肯河上游猛犸象地点調查今年四、五月间,黑龙江省博物館根据羣众报告的綫索,派笔者到松花江支流之一的通肯河上游調查猛犸象化石的出土情况。已知的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北安市通北鎮石华公社紅旗大队第五生产队境內,一处是在海伦县海伦农場北河中队人工渠道上。另外,在哈尔滨以北不远的呼兰县也曾經发現过猛犸象的牙齿,地点是楊林公社南房大队南面的黄土山(这次我們也初步調查了一下,并在原来地点采  相似文献   

15.
华裔科学家克隆出哺乳动物日周期主控基因生物节律分子机制的研究是1997年科学界的一大热点,美国和日本的实验室分别克隆到了几个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基因(已在本刊1998年第1期报道),1997年9月和12月的Cel杂志刊载华裔科学家孙中生等的文章,称他们克...  相似文献   

16.
许珑  焦江方 《生理通讯》2006,25(3):81-82
今年5月25日至5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举办了“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开幕式上致辞。包括李政道、丁肇中等7位诺贝尔奖获得在内的国际科学大师,国内有关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以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7个国家科学基金组织的领导人共200余人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7.
绿色荧光蛋白——发现、表达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日本科学家下村修(Q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ser Y Tsien)共同获得了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两年,"脑科学"、"脑计划"成了热门词语.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脑科学,科研一线的脑科学家们在谈论,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非科学家们也在谈论脑科学.在广泛谈论脑科学的同时,大家谈论更多的是"中国脑计划",逐步从开始的"应不应该做",到后来的"应该做哪些领域、做哪些技术".第一个问题,就不需要过多探讨了.即使没有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纷纷启动的脑计划,中国也一直在做脑科学相关的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都一直在支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展陶全洲(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200233)关键词水稻,基因组,日本如果说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由许多国家,成百上千名科学家参加的世界性宏大计划,那么日本水稻基因组研究则是在一国范围内,仅有数十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一万多年前,随着冰河期的结束,世界的气候逐渐变暖,这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猛犸象带来危机。现在,我们已见不到这种庞然大物了。至于它们绝灭的原因,是由于原始人类的捕杀还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最近,人们在英国发现了一批猛犸象的遗骨化石,经测定,它们大约是在一万二千多年前死亡的,由于其死亡时间和北美洲猛猛象的灭绝时间(约一万一千多年前)很相近,因此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