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吐温80对体外HeLa细胞的杀伤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吐温80对体外培养HeLa细胞的杀伤抑制。通过MTT法检测并观察了不同浓度吐温80、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及前列腺素E1(PGEI)对体外培养HeLa细胞作用后细胞抑制率;将作用后细胞裂解液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法测定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表达。结果:0.02%吐温80具有明显杀伤HeLa细胞的作用,且作用后的HeLa细胞几乎无HSP70蛋白表达(正常HeLa细胞有一定量HSP70蛋白表达),但却有一种分子量为70kDa的蛋白高表达,表明吐温80显著抑制HSP70表达,以至HeLa细胞死亡,同时促使某一种蛋白大量堆积。大肠杆菌内毒素、前列腺素E1对HeLa细胞无明显抑制杀伤作用,且与吐温80无明显协同效应,同时亦对HeLa细胞HSP70表达无显著影响。推测:吐温80对HeLa细胞HSP70表达的显著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杀伤HeLa细胞的 作用机制之一,为理想的温热治疗肿瘤的协同合并作用药物,但其使细胞内大量某70kDa蛋白堆积现象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BGC-823人胃癌细胞经叶温80合并温热(39℃—43℃)处理后,用DPH作荧光分子探针观察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并通过测定细胞电泳率(EPM)观察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改变,正常人红细胞及包皮成纤维细胞作为正常细胞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肿瘤细胞膜流动性及EPM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吐温80和温热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均有促进膜流动性及降低细胞电泳率作用。吐温80合并温热时这种作用显著增加,合并作用41℃60分左右的效应已达到温热43℃100分作用水平,有明显时间效应。冷却后各组有不同程度恢复,但合并作用41℃100分以上各组恢复较慢。正常细胞对温热和吐温80作用的反应明显低于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膜活化剂吐温 80合并温热作用对BGC 82 3人胃癌细胞生长、凋亡及对Hsp70、Bcl 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法、荧光染色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测定 0 1%吐温 80与 4 2℃ 10 0min合并作用对BGC 82 3细胞的抑制效应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观察合并作用后不同时间 (0h、 8h、 16h、 2 4h)BGC 82 3细胞Hsp70、Bcl 2、Bax的表达改变。结果 ①吐温 80合并 4 2℃温热作用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P <0 0 0 1)。②合并作用后 2 4h ,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凋亡。③合并作用可明显抑制BGC 82 3细胞Hsp70的表达 ;Bcl 2、Bax的表达均增加 ,且Bax的表达强于Bcl 2 ,并全部分布在胞浆。结论 吐温 80合并 4 2℃温热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其对细胞Hsp70表达的抑制和对Bcl 2、Bax表达及分布的影响可能与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吐温80 在深部脏器肿瘤热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热增敏剂吐温80在深部肿瘤热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采用吐温80合并热化疗综合治疗晚期肿瘤118例,并与同时期未采用吐温80的热化疗组98例进行比较。膀胱癌复发5例,伴腹水、腹膜转移7例。小剂量化疗用5-FU、丝裂霉素、顺铂等行膀胱灌注或腹腔注射,吐温80浓度为0.2%。肿瘤射频热疗机,f:41MHz。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复发性膀胱癌完全缓解率达60%,血尿消失,3例在12~34月随访期间膀胱镜检查未复发;伴腹水者完全缓解率达85.7%(CR6/7),中位生存期8.5月,腹痛、腹胀、便血等消失。治疗未引起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肝、肾和骨髓功能损害。结论:在肿瘤的热化疗中。合用吐温80不仅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而且降低热疗时的温度,减少毒副作用,改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鲤鱼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密度的影响,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吐温80组及5 mg/L、20 mg/L、80 mg/L、160 mg/L DEHP组,染毒20 d。结果表明,吐温80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除5 mg/L组口腔上皮处粘液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吐温80组外,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鳃丝、口腔上皮、前肠、后肠粘液细胞密度均极显著低于吐温80组。中肠处粘液细胞密度5 mg/L、20 mg/L组与吐温8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80 mg/L组显著低于吐温80组,160 mg/L组极显著低于吐温80组。鳃丝、口腔上皮、中肠处粘液细胞密度均随DEHP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前肠和后肠在80 mg/L组粘液细胞密度最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吐温80组相比,DEHP能降低鳃丝、口腔上皮处Ⅱ、Ⅳ型,前肠Ⅰ、Ⅱ、Ⅳ型,中肠Ⅰ、Ⅲ、Ⅳ型,后肠Ⅱ、Ⅲ型粘液细胞密度。DEHP能提高鳃丝Ⅰ、Ⅲ型,口腔上皮和前肠Ⅲ型,中肠Ⅱ型和后肠Ⅰ型粘液细胞密度。DEHP能减小鳃丝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密度,对各类型粘液细胞密度的影响因部位不同、DEHP浓度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细胞药物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病症具有较好疗效,起到了其他药物难以发挥的作用。但细胞药物在研发过程中,也存在伦理、安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并介绍了细胞药物最新临床研发情况,对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细胞药物是以不同细胞为基础的用于疾病治疗的制剂、药物或产品的统称,是继放疗、化疗之后又一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实施个性化治疗。细胞药物的种类很多,按其生物学特性可分为传统体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各种不同的干细胞等。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体外加工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和体外处理的肿瘤细胞(瘤苗)等。细胞药物已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得到应用,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抗衰老等。细胞治疗涉及的细胞种类很多,且不同细胞或不同治疗方法各有特点。运用不同的细胞药物来修复病变细胞,以重建受损的功能细胞和组织,恢复其生物学功能,为细胞丢失或损伤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合成受体特异性靶向抗原的过继性细胞疗法(ACT),目前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虽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两款CAR-T药物上市,但CAR-T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B细胞功能缺失等。同时,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是缺乏特异性靶点以及肿瘤微环境对CAR-T细胞功能的抑制等。文中将从CAR的结构设计、临床应用、合成生物学对新型CAR的优化来阐述应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肿瘤所面临的挑战及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生物磁学》2012,(17):I0003-I0003
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在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甲硫达嗪可使癌症干细胞”改邪归正”,成为正常细胞,而药物使用不会对其他正常的人体细胞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称,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有望研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手术/放化疗联合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肿瘤临床疗效仍是巨大的挑战。免疫细胞过继是肿瘤治疗技术中迅速发展的一种生物治疗技术,通过输入自身或同种"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增强机体自身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由于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强有力的直接细胞毒性,并可与其他免疫细胞协同作用发挥其抗肿瘤活性,因而成为了细胞免疫治疗中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叙述了γδT细胞与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东亚地区尤其显著。针对胃癌的治疗手段仍是传统的手术联合化疗、放疗为主,尽管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对晚期胃癌的疗效仍然有限。胃癌的免疫治疗作为独特的治疗手段,在近十多年发展较为活跃,特别是过继性免疫治疗手段不断有创新。过继性免疫治疗主要依赖回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目前回输的细胞由具有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向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演变,特别是嵌合性抗原T细胞治疗的出现,为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有一种潜在的选择。本文对胃癌过继性免疫治疗中采用的不同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总结,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治疗靶向性、降低免疫逃逸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楷伊  拉加伊 《蛇志》1996,8(1):28-29
SKY速效康复仪临床疗效观察李楷伊,拉加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1SKY速效康复仪是以温热、低频脉冲电流及药物同时综合作用的一种新型治疗仪。笔者临床治疗50例疗效满意。兹报告于下:1一般情况50例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最小16岁,...  相似文献   

13.
肿瘤治疗中的多细胞耐受性与三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治疗中的多细胞耐受性是由于体内肿瘤具有三维结构而产生的对药物、射线等作用的耐受性。近年来人们利用体外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多细胞耐受性,发现其机制主要为三维结构相关的耐受性和接触性耐受性,并发现一些逆转或减弱多细胞耐受性的方法,显示了其作为临床肿瘤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细胞焦亡(pyroptosis)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不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细胞焦亡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焦亡信号通路分子及细胞焦亡过程中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细胞焦亡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研究细胞焦亡在不同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药理学角度,寻求促进生成炎症小体或激活焦亡通路的分子底物,为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提供更多思路。细胞焦亡在一定程度上也解答了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副作用产生的原因。细胞焦亡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是“双刃剑”,如何调节药物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免疫微环境中诱导细胞焦亡的方式和程度,对于提高肿瘤的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细胞焦亡的类型及分子机制,细胞焦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在肿瘤化疗、放射治疗、中药治疗和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肿瘤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肿瘤热化疗中化疗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肿瘤治疗进入综合治疗时代,临床已应用热疗联合化疗和/或放疗治疗多种肿瘤,但热化疗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明确,如最佳的温度和作用时间,热化疗是药物的选择等。方法:通过总结许多国内外的基础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评价肿瘤热化疗的协同作用。结果: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化疗药物的毒性与治疗温度和时间相关,温度37.0~41.0℃(41.5℃)合并药物时,细胞生存率急剧下降,而除ADR外,41.0~43.0℃时细胞生存率下降不明显。体内实验表明9种药物中,除BIN外热增长比例(TER)在41.5℃和43.0℃无明显区别,其中马法兰的TER最高。热化疗的临床研究还处于初期,但用马法兰和TNF进行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肉瘤效果确切。结论:热疗联合化疗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80例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别嘌呤醇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s ICAM-1、ET-1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s ICAM-1、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尿酸、s ICAM-1、ET-1水平较低(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非布司他能够降低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s ICAM-1、ET-1及尿酸水平,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β受体阻断药包括一系列化合物,但目前应用最广、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为心得安(pro-pranolol)。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副作用,有必要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及临床药理。一、药物血浆浓度药物的作用和受  相似文献   

18.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传统抗糖尿病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 心血管风险等,因此开发作用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T2DM 治疗新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基于新靶点设计的糖尿病治疗新药有 些已上市,且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但大部分药物仍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综述传统抗糖 尿病药物、T2DM 药物新靶点及基于新靶点设计的抗糖尿病新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是临床发病率排在第二位的认知障碍性疾病,以白质损伤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胶质细胞的激活为主要病理表现。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不能有效逆转损伤、减缓疾病的进程,因此,对新药物的研发存在迫切的需求。肌肽(β-丙氨酰-L-组氨酸)是由β-丙氨酸和L-组氨酸两种氨基酸组成的天然二肽,能够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系统,转变成组氨酸后成为组胺,是体内组胺的天然储存库,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肌肽对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不是通过肌肽-组氨酸-组胺的途径,而是通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髓鞘的退化发挥保护作用,由此证明肌肽对于血管性痴呆有着潜在的临床治疗作用。本文针对肌肽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单克隆抗体凭借其特异性强、副作用较小的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经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有六种,在临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和改变信号通路等机制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另外,将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和毒素等偶联,用于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疗研究,成为生物治疗领域的热点。该文对近年来国际上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讨论了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