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茂名北排油页岩废渣场的土壤与植被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茂名北排油页岩废渣堆放场是一块面积达670hm2的工业生产废弃地,废渣场土壤干旱,养分贫瘠,重金属含量略为偏高,不利植物入侵与定居。这片因人为因素形成的次生裸地经过20多年的自然恢复,入侵定居植物只有24科59属66种,且大多数均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科的草本植物种类;草本植物有13科38属44种,占总种数的67%,占总覆盖度的80%以上。群落结构及组成种类简单,处于群落次生演替的前期阶段,表明废渣场次生裸地的植被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为尽早达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等目的,必须辅以人工措施,加速植被的恢复进程。最后提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群落的调查, 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 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藤刺灌丛、稀灌草丛以及火烧干扰后的蕨类植物群落。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365种, 隶属89科218属。其中, 蕨类植物31种, 隶属14科23属; 种子植物334种, 隶属75科195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主要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忍冬科、唇形科、莎草科、樟科、葡萄科和水龙骨科。随着正向演替的推进, 物种丰富度增加, 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藤刺灌丛与乔灌过渡林群落层次不明显, 次生乔木林分层明显。从藤刺灌丛向次生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 小径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高于1.3 m植物的总密度、乔木密度和藤本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 而灌木密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澳门九澳山海滨经人工抚育后恢复的植物群落特征。通过对其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空间结构和优势种年龄结构分析表明:1200 m2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44科76属82种;藤本及中、小、矮高位芽植物占优势(86.59%),而大高位芽植物缺乏;群落优势种为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亮叶柃(Eurya nitida)、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均为增长型种群;九澳山海滨经人工抚育后恢复的植物群落植株高度较低。九澳山海滨土壤为赤红壤,其植被恢复策略可为赤红壤海滨的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为促进海滨地带性植被的建设,我们还选择出海滨适生乡土树种29种,构建了多层次多树种的空间结构,并建议在九澳山海滨现有植被群落的基础上适当引种乔木树种、增加草本层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4.
安徽皇甫山黄檀群落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安徽皇甫山黄檀(Dalbergia hupeana)群落植物区系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皇甫山黄檀群落的科-属组成、属一种组成具较高的多样性,该群落属于典型的次生演替群落;该群落植物区系中的亚热带、温带区系交汇融合明显;该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呈现明显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与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吻合,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从而表明皇甫山黄檀群落的次生演替处于较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普遍存在生长滞缓、固碳功能和经济价值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人工抚育提高其生态系统功能。对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的深入研究,能够找寻植物共存与群落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提供基础。为了探究人工抚育对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质量提升的影响,以杭州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实施了不同强度的抚育措施,通过群落植被复查,分析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以及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强度人工抚育的响应。结果发现:抚育2年后,群落最大潜在树高与叶片氮、磷、钾含量显著上升,而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下降,比叶面积有下降趋势,两种强度的抚育之间差异不显著;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与叶片氮含量间的相关性由不显著变为了显著负相关,而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磷、钾含量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与叶片钾含量间的相关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正相关;在20%强度抚育下,功能丰富度指数均值从对照的0.52显著下降为0.16,功能均匀度指数与功能分离度指数的均值则分别上升到0.61和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1和0.56;在10%强度抚育下,功能丰富度有所下降,功能均匀度与功能分离度均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人工抚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落水平的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提高了群落植物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而适度的抚育强度更能解放资源空间,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该结果为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香港长洲岛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洲岛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37种,隶属于73科184属.植被类型以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灌丛群落.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地理成分占优势,热带性质明显.该岛的植物区系与邻近岛屿植物区系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香港植物区系组成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人为活动和外来植物的影响,其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的保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铜尾矿废弃地与相邻生境土壤种子库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章军  欧祖兰  田胜尼  汤伟 《生态学报》2013,33(7):2121-2130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决定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对铜陵杨山冲尾矿库6个植被群落及相邻两处生境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的种子密度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范围为57—593粒/m2,平均种子密度为370粒/m2,尾矿坝体和周围山体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999和121粒/m2,各样地土壤中种子均主要集中在0—5 cm范围内。尾矿种子库与坝体种子库间的相似性指数大于其与周围山体种子库的相似性指数,但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间的相似性较差,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08—0.636。可见,群落微生境对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和物种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尾矿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的平均相似指数为0.355,低于坝体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系数。3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坝体>尾矿>山体。尾矿种子库在农田土壤中萌发并正常生长的幼苗为16科44属53种,而在尾矿基质中仅为9科36属45种,均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萌发和生长状况较好,这3科构成了尾矿地上植被的主要类型。尾矿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为62.2%—91.2%,约为坝体和山体土壤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的2倍。说明,组成尾矿种子库的种子大部分已经适应了尾矿的极端恶劣环境或者其本身就是耐性极强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次生雨林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是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的重要森林类型。在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次生雨林建立3000 m2固定样地,研究了其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特征。结果表明:经种-面积曲线印证的2700~3000 m2的取样面积能够反映该雨林类型植被的分布特点。维管植物隶属于64科128属163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8种,单子叶植物9科16属17种,双子叶植物49科105属138种。优势科明显,单种科和寡种科占总科数的87.50%;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5,且单种属最多(105属,占82.03%)。物种丰富度明显低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也显著低于云南片断热带雨林,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种子植物科、属的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75.87%和92.56%,种的热带成分高达93.87%,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由热带向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山东茶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茶山进行了植物物种综合普查,调查范围涉及植物物种及野外分布、群落结构和区系组成.结果:记录到高等植物352种,隶属90科250属,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本区地带性植被为黑松人工林及次生杂木林,主要森林植被为黑松群落Pinus thunbergii community.其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类型和温带分布类型为主,纬度因素和"岛屿效应"应是形成该格局的主要成因.受强烈人为活动干扰,该区域原生植被类型已遭严重破坏,珍稀植物灭绝风险很高.结论:调查表明该区域群落结构简单,灌木层和层间结构不发达,群落演替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峨眉山40个样点表土孢粉组合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83.3%)占绝对优势,松属、杉科、桤木属、蔷薇科、桦属、枫杨属、蒿属、毛茛科和水龙骨科为主要孢粉类型;(2)中山常绿阔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被的群落特征;低山常绿阔叶林间人工次生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只能反映母体植被的部分组成;针叶林花粉组合基本可以指示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灌丛草甸花粉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指示群落特征,花粉高含量类型还可以与植物群落优势种很好地对应;(3)主要花粉类型冷杉属、杜鹃花科、蔷薇科、珙桐属、槭属和盐肤木属具低代表性;枫杨属、栲属/柯属、桤木属和杉科花粉具超代表性;(4) DCA表明,通过花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类扰动植被、阔叶林和针叶林,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难以区分;(5)利用孢粉学恢复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代表类群樟科群落和第三纪孑遗落叶阔叶属种珙桐群落时,受其主体植物花粉外壁薄,易破碎影响,原生植被优势种缺失;因此,孢粉实验改良和保存环境研究,与其他生物学指标(植物大化石和气孔器)综合分析在重建古植物群落中具有重要意义;(6)植物(如冷杉)花粉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其林分结构。本研究可为热带亚热带山地及相似地区利用孢粉学进行地质时期气候与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并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实践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川西高山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林为对照,选取自然恢复(40年)与人工恢复(30、40和50年)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 表明:采伐迹地经过4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成为高山绣线菊次生灌丛,人工恢复后成为川西云杉林,与天然林群落相似性分别为极不相似(0.19)和中等不相似(0.28~0.49).自然与...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 of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st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strate availability on ground-floor bryophyte assemblages was studied in mixed deciduous forests of Western Hungary. Species composition,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 of bryophytes occurring on the soil and logs were analyse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whole assemblage and functional groups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substrate preference were investigated separately. Substrate availability (open soil, logs) was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species composition, cover and diversity positively, while the litter of deciduous tree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forest floor bryophytes. Besides, bryophyte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with tree species and stand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for specialist epiphytic and epixylic species log volume was essential. Sapling density and light heterogeneity were influential on bryophyte cover, especially for the dominant terricolous species. Many variables of the forest floor bryophyte community can be estimated efficiently by examining stand structure in the studied region. Selective cutting increasing tree species diversity, stand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and dead wood volume can maintain higher bryophyte diversity in this region than the shelter-wood system producing even-aged, monodominant, structurally homogenous stands.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结构参数,研究4种不同择伐强度(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对中亚热带天然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度择伐后林木的平均混交度最大,中度择伐次之,极强度择伐林木单种聚集的比例最高;不同择伐强度对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影响不大,但各主要树种的地位都有一定程度变化;择伐并未改变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样地林分整体和主要树种均为聚集分布,极强度择伐林木多呈团状分布,而弱度、中度择伐树种大多处于不均匀和随机分布。总的来说,弱度和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川西亚高山森林作为西南林区主体,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该区域植被恢复方式主要为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比较不同恢复方式下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与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不同恢复模式形成的的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途径下,乔木层物种数都呈现增加趋势,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1种、7种、8种;(2)华山松人工林中华山松重要值从48.06%降低到31.1%,乡土阔叶树种四川蜡瓣花进入乔木层,2020年重要值增大至21.62%,油松人工林中油松重要值逐渐降低,从43.59%降至29.76%;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乡土树种锐齿槲栎逐渐成为第一优势种,2020年重要值增至19.9%。(3) 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温带区系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71.43%,80.77%和84%,温带区系特征明显。(4)华山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径级结构均为偏正态分布;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径级分布呈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为主。(5)不同林型的乔木层高度在15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油松人工林>华山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6)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 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显著大于两个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较大,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人工林恢复速度大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新能力更强,且更有利于多样性的保存。两个人工林逐渐由常绿针叶林演替为以常绿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演替为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5.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近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约占50%;20年以后,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以树干积累为主,大体上超过60%;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自4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但林龄在30至5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从2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到70年时仅占不足0.2%.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林分蓄积则在30至5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根据树干解析资料,建立了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5种林分类型(樟子松、樟子松-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樟子松-山荆子、樟子松-落叶松-白桦-山荆子-山刺玫)中的昆虫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昆虫标本9617头,隶属于7目70科195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5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物种均比较丰富,且各林分类型之间的昆虫群落结构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樟子松混交林内的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纯林,但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植食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构成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成分,且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天敌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制约作用较强,各林分内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伐是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过去经营管理中最常见的实践。采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林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损失。目前虽然对采伐环境退化与迹地人工林恢复重建开展过许多研究,但对采伐迹地以及人工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很少。人工重建时间序列上的植物组成变化还不清楚,也没有人去检测人工林早期发展阶段间多样性的差异。作者选择大渡河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序列采伐迹地,调查了采伐后8个人工造林时间序列梯度(1年、2年、5年、7年、10年、15年、19年和30年)和相邻的原始林内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比较分析了序列梯度上的植物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hillslope gradient on vegetation recovery on abandoned land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by measuring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25-year-old secondary forest fallows along a hillslope gradient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 A total of 49 733 free-standing woody plant stems higher than 10 cm and belonging to 170 species, 112 genera, and 57 families was found in the three l-hm2 investigation plots. Stem density was highest in the down-slope stand and lowest in the up-slope stand.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both highest in the middle-slope stand, and lower In the down-slope and up-slope stands. The recovery forest fallows on different hiUslope positions were all dominated by a few species. The fiv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ccounted for 70.1%, 58.8%, and 72.9% of total stem densities in stands in the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respectively. The five species with the greatest basal areas accounted for 74.5%, 84.3%, and 74.7% of total stem basal area for the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low-density species (stem abundance less than five) Increased from the up-slope position downward. Of the nine local common species among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the short-lived pioneer species dominated the up-slope position, but long-lived pioneer species dominated the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The climax species of primary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was found in the downslope position. Both the mea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mean height of the tree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hillslope gradient. The stem density and basal area in different size clas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tand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te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varies, even over small spatial scales caused by the hlllslope gradient, in early vegeta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19.
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比较了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湿地松林中湿地松幼苗幼树很少;马尾松林中有较多的马尾松幼苗幼树.马尾松种群多度比湿地松种群大38%,而湿地松种群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比马尾松种群分别大32.7%和22.2%.从高度结构及径级结构来看,马尾松种群在各个级别上都有分布;而在湿地松种群中,没有Ⅰ...  相似文献   

20.
受干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分组成及冠层结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陈高  代力民  周莉 《生态学杂志》2004,23(5):116-120
通过样地调查对不同干扰方式产生的过伐天然林、次生白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群落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和分类探讨 ,并选取了林窗片断和叶面积指数两个能表示群落冠层结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林窗片断值分别为 :原始阔叶红松林 0 194、原始阔叶类 0 185、结构转换型 0 315、结构保留型 0 36 3、结构破坏型 0 2 35、严重干扰类型 0 5 5 0、次生白桦林0 2 13和人工落叶松林 0 2 2 7;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原始阔叶红松林 1 76 6、原始阔叶类 1 6 80、结构转换型 1 2 5 0、结构保留型 1 0 2 8、结构破坏型 1 5 5 0、严重干扰类型 0 6 35、次生白桦林1 731和人工落叶松林 1 4 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