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答:凡具有分泌机能的上皮组织称腺上皮,腺上皮的细胞称腺细胞。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体。腺体是由上皮深陷或外突发育分化而形成的。在胚胎时期,由原始的上皮组织形成上皮细胞索,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分化而形成的。根据腺体有无导管和分泌物运输的途径,腺体分为两大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如果腺体有导管,腺体的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到身体表面或器官内腔,这种腺体称为外分泌腺,也称有管腺,如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胰腺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舌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鳄舌粘膜固有层内,除舌尖外可见到许多舌腺,特别是沿舌背中线两侧数量尤多,其形状和大小不一,有简单的单管腺,也有复杂的复管泡状腺,全舌约有舌腺100个。舌腺于胚鳄将破壳时发生。最早出现在距舌尖约三分之一处,随后,舌后和舌尖的稍后方相继出现舌腺,约一个月龄,幼鳄的舌腺仍在发育中。舌腺的发生由粘膜上皮内折、特化成腺泡和导管。扬子鳄舌腺除滑润食物外,还具排泄氯化钠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两栖动物皮肤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外分泌腺体遍布全身,这些腺体释放的分泌物在繁殖、交流和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技术,对海南原指树蛙(Kurixalus hainanus)头部、背部、体侧、颏部以及腹部的皮肤样本进行了显微结构(包括H.E、AB-PAS和Masson三色染色方法)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皮肤厚度、腺体分布和大小进行了统计分析。显微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原指树蛙的皮肤中仅有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和颗粒腺,未发现特化腺体。皮肤腺体的种类未发现性别差异,但同性别个体的皮肤厚度、腺体的分布和大小存在部位差异,且这些指标在特定部位存在性别差异。皮肤厚度的差异可能与海南原指树蛙的运动方式和繁殖方式相适应,腺体分布和大小的差异可能与防御功能和性别二态性有关。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黏液腺含有中、高电子密度的黏液颗粒;颗粒腺的分泌颗粒有接触相融的现象,可能是一种物质成熟的阶段性反应。本研究为蛙类皮肤结构、腺体种类和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开展海南原指树蛙挥发性分泌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本实验用古典的Aoyama氏法显示小白鼠副睾上皮、胰腺外分泌上皮、肾近曲小管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小白鼠分三组,第一组正常作对照用,第二组于杀死取材前半至1小时内,用1毫克硝酸匹罗卡品从皮下注射入动物体内,第三组在杀死取材前半至1小时内用0.2毫克硫酸阿托品从皮下注入动物体内。 2.比较三组小白鼠四种器宫的高尔基氏器后,发现有显著的区别:①正常小白鼠副睾上皮细胞和胰腺外分泌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呈网状或略呈网织状。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高尔基氏器呈小滴状或由小滴速成短杆。肠腺上皮细胞内的高尔基氏器是小块状;②用硝酸匹罗卡品注射小白鼠后,器官或腺体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因颗粒浓集而膨胀很大。同时形成分泌滴排出于腔中;③用硫酸阿托品注射小白鼠后,器官或腺体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显现紧缩,很少或不形成分泌颗粒。 3.细胞内高尔基氏器的膨胀紧缩及颗粒的涨落与分泌的生理和药理机能有关,而颗粒的集散又影响高尔基氏器的改变。故我们同意Nassonov与Bowen(1924a)的主张,认为高尔基氏器可能是细胞中有分泌机能的主要机构。  相似文献   

6.
松果体对“生物钟”的调节刘开乾(江西省永新县涅田中学343406)松果体是由原始脊椎动物的松果眼发展而来的一种内分泌腺体。腺体外有结缔组织被膜包着,被膜还伸人腺实质中,把腺实质分隔成不规则的小叶。腺实质里由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胶质细胞围...  相似文献   

7.
乌梢蛇上唇腺及达氏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4条乌梢蛇的上唇腺及达氏腺。两体均具分叶,上唇腺为混合腺,基分泌部呈管泡状,由大量的粘液性细胞和少量的浆液细胞组成,达氏腺为浆液腺,其分泌部呈分枝管状,由单层柱状上皮的浆液性细胞组成,腺体具单一导管。最后讨论了两腺体的生理功能,协同作用及达氏腺在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正常腺上皮中MUC6基因的表达。揭示MUC6基因在正常人腺上皮组织中的分布异质性及其特点,结果显示:MUC6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及其mRNA主要分布于正常胃粘膜胃腺的基底部,上皮细胞无MUC6基因表达。呈细颗粒状,位于细胞核周,胃底,胃窦的表达无区别;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表达呈弥漫性,均质状,杯状和柱状细胞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的粘液滴内未测得MUC6基因产物;空肠,结肠组织中无MUC6基因的表达;胆囊上皮组织内有强阳性MUC6核心蛋白的表达。而宫颈上皮中表达较弱,实验提示;MUC6基因的表达存在异质性及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给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雏鸟的饲养管理、生理机能研究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6羽50日龄非洲鸵鸟雏鸟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有一般的4层结构。食管有粗大的皱襞,肌层发达,有发达的食管腺;无嗉囊;腺胃的腺体由位于固有膜的单管状腺和位于黏膜下层发达的复管状腺组成;肌胃的黏膜肌层较明显,由内纵肌和外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较长,有分支现象,未见中央乳糜管结构;十二指肠的固有膜中有发达的腺体和集合淋巴小结,黏膜下层内无十二指肠腺;从十二指肠到回肠,肠绒毛的汇合及分支现象更加明显,固有膜内集合淋巴小结的数量逐渐减少,并且空肠的绒毛弯曲呈“S”型;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结肠异常发达,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其间夹有杯状细胞,有黏膜皱襞,绒毛短且发达。非洲鸵鸟雏鸟消化管的特点可能与其食性有关,这决定了非洲鸵鸟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正常腺上皮中MUC6基因的表达,揭示MUC6基因在正常人腺上皮组织中的分布异质性及其特点.结果显示MUC6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及其mRNA主要分布于正常胃粘膜胃腺的基底部,上皮细胞无MUC6基因表达,呈细颗粒状,位于细胞核周,胃底、胃窦的表达无区别;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表达呈弥漫性,均质状,杯状和柱状细胞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的粘液滴内未测得MUC6基因产物;空肠、结肠组织中无MUC6基因的表达;胆囊上皮组织内有强阳性MUC6核心蛋白的表达,而宫颈上皮中表达较弱.实验提示MUC6基因的表达存在异质性及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七鳃鳗消化系统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日本七鳃鳗食道褶皱处黏膜上皮为复层立方上皮,褶皱基部为变移上皮。由于生活方式的特化,其胃退化。前肠、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并未发现杯状细胞,有肠腺,肠上皮有密集的纤毛,上皮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均较丰富,肌纤维斜行。肝小叶界限不清,肝内无胆管。内分泌性胰由若干个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组成。口腔腺上皮细胞高柱状,游离端充满酶原颗粒和微管泡系,细胞间有分泌小管。日本七鳃鳗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特殊的取食方式和进化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棕色田鼠胃的适应性特征。方法采用大体解剖、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方法,观察棕色田鼠胃部形态学结构特征。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棕色田鼠胃部可明显的分为2个胃室,根据有无腺体分布可分为有腺区和无腺区,第一胃室及第二胃室的大部分区为无腺区,胃的无腺区表面为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有腺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第一胃室与第二胃室交界处存在有19~21个特殊的瓣膜结构。结论棕色田鼠胃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出现了两个胃室,胃室之间首次发现有瓣膜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曹政  刘明阳  蒲德永  张志升 《蛛形学报》2010,19(2):87-91,103
运用显微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我们首次对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腹部的5种丝腺的形态进行了分离、拍照和切片观察.研究发现壶状腺腹腔较大,有多根纺管;梨状腺为多细胞腺体、成簇;集合腺有不规则的分支,纺管外附着小结节;葡萄状腺成簇.各类型丝腺腺体细胞明显可见,但未能明显见到不同丝腺腺体细胞的形态区别.同时也发现了几个存疑形态:壶状腺上附着的腺体、壶状腺下导管和壶状腺腺体细胞,它们可能与蜘蛛腺体的退化或发育等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扩张莫尼茨绦虫节间腺形成过程的精细结构及一些组化变化。结果表明:节间腺是扩张莫尼茨绦虫皮层的特化部分,由节片后缘的皮层及其邻近细胞体向绦虫实质组织中陷入开始其形成过程,随着虫体发育的进行,新的陷入不断形成,原陷入的部分不断脱离皮层形成簇状腺体结构。节间腺的数目随着体节的发育不断增加,幼节中仅有少数几个(6~9个),而远端的孕节中多于100个。电镜下可见腺细胞体由细胞质管与腺皮层相联,簇状腺体结构为一合胞体形态,腺细胞体围绕并开口于椭球体或不规则形状的皮层腔中。离腺皮层远的腺细胞体电子密度高并含有与腺皮层相应的典型分泌颗粒,而靠近腺皮层的腺细胞体电子密度低,所含分泌颗粒较少。扩张莫尼茨绦虫节间腺的组化性质尚不完全清楚。糖与蛋白质等组化结果不稳定,随染液pH值及染色时间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而改变。基于我们的研究及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表明,节间腺可能参与外源基质形成虫卵的转运,同时他们可能在虫体节片脱落及虫卵溢出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①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②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隐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人类肿瘤大约90%以上源自于上皮。上皮干细胞是唯一长期存在于上皮组织的细胞,可积累多次突变生成肿瘤。所以,人们认为肿瘤多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然而,目前研究中关于上皮肿瘤干细胞及其与正常上皮干细胞的关系了解甚少。现综述近年来有关上皮干细胞和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1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2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陷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曾一唯  谢锋 《动物学杂志》2018,53(5):723-732
背侧褶是无尾两栖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但对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缺乏了解。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H.E、AB-PAS和Masson三色三种染色方法对蛙科4属的代表物种滇蛙(Dianrana pleuraden)、阔褶蛙(Sylvirana latouchii)、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背侧褶和背部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蛙科物种的皮肤腺体单元丰富多样,由黏液腺和颗粒腺组成。其黏液腺均为普通黏液腺,按照其分泌物及分泌细胞形态将黏液腺分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在沼蛙和仙琴蛙中缺失,Ⅱ型普遍分布。颗粒腺分Ⅰ型颗粒腺、Ⅱ型颗粒腺及特化颗粒腺,Ⅱ型颗粒腺仅见于仙琴蛙,特化颗粒腺仅见于阔褶蛙和沼蛙的背侧褶;2)滇蛙与仙琴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与其背部常规皮肤一致,且两种皮肤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在真皮层下都有一层较厚的脂肪层,滇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厚度的1.52倍,仙琴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的1.60倍;阔褶蛙与沼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也与其常规皮肤一致,且背侧褶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阔褶蛙及沼蛙真皮层内具有单层排列、集中分布的大型特化颗粒腺,其分泌物为两种颗粒物的混合物。3)蛙科中两种背侧褶结构类型代表了两个进化方向,其功能分别为能量储存和反捕,推测其与环境适应进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教材“达尔文主义基础”是第117页有一节是“获得性的遗传为什么不显著?”关于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与教师往往不能把它与获得性遗传的问题统一起来看。有些人总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对立的,是矛盾的。认为获得性遗传既然有不显著的现象,那末获得性能够遗传这一观点就有疑问。或者有人这样问:“既然获得性能够遗传,但又为什么会有不显著的现象发生呢?”另外还有些教师,基本上是承认获得性能遗传,但对获得性遗传的现象,以及获得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大腹园蛛丝腺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梦  谢锦  陈平  陈微 《生命科学研究》1999,3(2):138-142
通过解剖大腹园蛛,获得5种丝腺体,并对各丝腺蛋白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和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比较了不同丝腺体蛋白质组成的差异,发现不同丝腺体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中Gly和Glu均有较高含量,而Ser的含量并不高,壶状腺中含有较高的Pro,而管状腺中含有较高的Arg.同时发现不同丝腺体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存在较明显差异,例如集合腺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布较均匀,而在葡萄状腺中大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明显高于小分子质量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