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西乐平梓山煤系植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从1942年斯行健和陈国达的“江西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一属种子蕨的发现”一文发表以后,中国南部有威司发期(即中石炭纪陆相)地层及植物羣的分布的事实,引起地质学者的洼意。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一种中石炭纪的最重要的标准化石,在江西梓山煤系的各发见地陆续有所发现(图1),而且保存得很为完善。其中最有价值的标本是最近几年中地质部常安之同志所采集的,除N.gigantea 外,还发现几种中石炭纪最重要  相似文献   

2.
种子蕨     
现行中学《植物学》教材中介绍了有关种子蕨的知识,还印有两幅插图(见该书第201页)。图下注明是:“古代的一种种子蕨”。笔者认为这容易使人们把两幅图误解为是一种化石植物,把右图看作是左图的部分羽片的放大。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化石植物。左图是一种“半”裸子植物,只能形成孢子囊而不能形成种子,属于原裸子植物纲(Progymnospermopsida),叫戟枝木。右图才是真正的一种种子蕨,属于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叫作楔羊齿(Sphenopteris tenuis)。  相似文献   

3.
湖南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几种种子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种子蕨的叶部化石虽不乏记载,用浸解法研究其角质层的工作却做得很少。迄今已发表的仅有Lepidopteris ottonis(Goeppert)Schimper及Thinnfeldia rigida Sze两种(斯行健,1933,1953;朱为庆,1962)。种子蕨植物由于分布广泛,演化迅速,不少属种为有价值的标准化石而为人们所重视。但从分类上看,古植物学中通常所称的“中生代种子蕨”只是一个含义相当模糊的类别。它主要  相似文献   

4.
<正>主编:孙克勤崔金钟王士俊书号:978-7-04-044160-4出版时间:2016年1月定价:320.00(上、下册)内容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化石裸子植物的分布、研究历史和组成特征等,内容包括前裸子植物门、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买麻藤纲和分类位置不明的裸子植物,共涉及170属,624种,含化石图版280幅。本书适用于从事古植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同时也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煤核中的科达茎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前言科达植物是一类在石炭、二叠纪广泛分布于欧美植物区系和华夏植物区系的裸子植物,现已完全绝灭。世界上对其化石的研究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在科达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仅研究各部分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构造,而且还进一步复原整个植物,近年来又开展了对科达植物的生态研究。以往我国所研究的多是其叶和繁殖器官的印痕化石,或硅化的木材化石——Dadoxylon(台座木),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开展对科达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结语”是初中植物学中最后一个课题,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题包括“植物的进化”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二节内容,总结了植物学的全部教材,以进化发展的思想,将分散在植物学各课题中有关植物个体发育的知识,植物基本群的知识,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加以概括和引深,阐明地球上多种多样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植物的进化”一节,紧接在“植物的类群”一章后,和该章有直接的联系。“植物的类群”阐明植物各类群构造和生活上的特点,各基本群的区别,揭露植物的多  相似文献   

7.
云南洱源三营煤系的植物化石群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云南洱源三营煤系的植物化石,并对该组的孢粉组合和植物群进行讨论。叶子化石主要为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匙叶栎(Q.spathulata)、矮山栎(Q.monimo-tricha)及川西栎(Q.gilliana)。此外,还有川滇三角槭(Acer paxii)、小叶朴(Celtis bungeana)、卵叶荚蒾(Viburnum ovalifolium)和杨属(Populus spp.)的几种叶子、云南松的球果、冷杉的种子、菱的果实和枫属的翅果。针叶树有云南松、松、冷杉、云杉、雪松、铁杉、罗汉松,阔叶树有栎、桦、槭、榆,灌木有木兰科的含笑属,蔷薇科、杜鹃花科和水生植物睡莲、香蒲、水鳖、菱的花粉和水龙骨属及凤尾蕨属的孢子。从大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上看,显然,这个植物群与今日云南洱源的植物区系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种类相同,植被类型应属亚热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并已显现出垂直分带。从地层层序和植物群的特点上看,该煤组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晚期。本植物群与希夏邦马峰上新世晚期的高山栎化石群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能属于同一古植物区系。这种研究能使我们了解到喜马拉雅区东面的上新世植物区系的情况,并确定三营煤组的地质时代,对滇西现代植物区系的发展史提供古植物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1953年本文作者在古生物学报第1卷第3期第116页,在一篇讨论Lepidop-teris 的论文中,曾经提及Gothan 教授的意见,说:“此属植物的主轴上有‘间小羽片’的形态,似足以证明此属植物有即将绝灭的命运。”此文发表后,作者即接到若干来信,希望伸述这一个意见。作者特作此短文,以补充之。所谓“间小羽片”英文名Intercalated pinnules 德文名Zwischenfiedern,即系指夹生於两个羽片轴之间,直接自主轴伸出的小羽片,植物之有“间小羽片”以古生代的种子蕨及蕨类为最多(以目前的知识视之,此类植物,极大多数似为种子蕨类而非蕨类)。最有意义的是无论古生代及中生代,凡有“间小羽片”的种子蕨类的各“种”,都是最重要的标准化石。如上泥盆纪的Archaeopteris 各种如A.fimbriata Nath.,(北极熊岛B(?)reninsel),A.fissilis Schmalh.及A.archety-pus Schmalh.(两种都是苏联顿内茨煤田上泥盆纪标准化石),A.intermedia Nath.(熊岛),A.roemeriana G(?)pp,(欧洲),A.hibernica Forbes(爱尔兰及苏格兰),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2021,(1):89-94
几乎所有中文植物学教材都把花粉管当成是种子植物对受精摆脱水束缚的适应特征,并得出粉管受精使种子植物更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结论。但是,某些灭绝的(种子蕨和科得荻植物)和一些现存的(银杏和苏铁)裸子植物行游动受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受精并不需要液态水。种子蕨和科得荻植物不形成花粉管,银杏和苏铁的花粉管是吸器而无输送精子的功能。其实,正是小孢子在小孢子囊中的原位发育导致植物演化出花粉和传粉,花粉的形成及其传播才使受精真正摆脱了水的限制。澄清花粉管的功能可作为植物学批判性教学的案例,以促进学生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铁家族溯源 苏铁又名铁树,这里讲的苏铁不只限于狭义的苏铁一个物种,而是指广义的苏铁类植物(CYCADS)。苏铁类是现存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类种子植物。据化石记录,它最早出现在地球上是在古生代二迭纪约2.5亿年前,到侏罗纪约1.5—1.9亿年时期,苏铁类植物发展达到顶峰,多种多样的古苏铁植物类群遍布于世界各大陆,与当时动物界的兽王——恐龙并驾称霸地球。至今发现的苏铁类化石至少有30属,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7-8月号的《国际植物学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洪河等人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新疆莱氏蕨化石的研究发现,早在4亿年前,陆生植物就具有了像爬山虎一样飞檐走壁的攀援习性。  相似文献   

12.
X-射线CT扫描技术在中新世松属球果化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观察云南晚中新世松属球果化石的内部结构,并与现代种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这是该技术在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中的首次报道。通过内部结构的比较发现,松属化石最接近于现生种喀西亚松(Pinus kesiya)。CT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观察植物化石的内部结构,对于较珍贵的化石研究作用尤为明显,但是分辨率的高低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古植物学的重要因素,随着扫描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CT扫描技术将提供植物化石内部结构的更多细节信息,从而为古植物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裸蕨植物是一类没有根茎叶分化,茎轴二歧分枝,具有原生中柱的最为古老、原始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由于化石裸蕨植物所处地层的古老性及其形态结构上的原始性,曾普遍认为,无论是古代生活的还是现代繁茂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都是起源于裸蕨植物。因此,  相似文献   

14.
初中《植物学》第191页上有这样一道题:“蕨有主根和侧根吗?为什么?”出此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概念。《教学参考书》提示:蕨的植株上长的是不定根,原叶体上长的是假根,由于他们都不是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所以蕨既无主根又无侧根。  相似文献   

15.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王水两同志至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在石盒子系地层中采集标本甚多,其中有一块分叉的蕨叶(Frond)化石,令人异常注意,本文系着重讨论这一块标本的。此标本系采自武乡县的蟠龙镇的上部石盒子系地层中。这一块分叉的蕨叶化石,显然是属于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wongii Halle 的。这一块标本其蕨叶基部作分叉状态,分叉后其两个叉枝的宽度大致相等,共长度不明,在一个保存较长的叉枝上面,还着生一枚Pr.wongii 一种的羽片的基部(Pinnabase)。羽片虽仅仅保存着基部,但其形态及叶脉的型式属  相似文献   

16.
最近,伦敦贝德福大学E.弗里斯和斯德哥尔摩地理学院A.斯卡别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这一化石是在挪威中部的爱逊采石场粘板岩层中发现的,经测定这一岩层沉积物已有八千万年的历史了。显花植物花的化石是极其罕见的。通常,花朵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被压碎,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上述发现的花朵非常完整,足以提供详尽的植物学形态描述,因而是非常珍贵的。这些花朵所以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原因在于曾经被森林大火烧焦,这使得细胞壁炭化,花朵的纤细部分变得坚硬,从而能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抵抗压力。这些花长约2毫米,宽1毫米,在分类上接近虎耳草科,但无法列入现存植物的任何一个属,也许和绣球花属的一种植物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现生真蕨目马通蕨科(Matoniaceae)植物仅存MatoniaPhanerosorus两属, 集中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马通蕨科植物在中生代时期全球广布, 且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有近9个属, 被作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化石之一。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国中生代的马通蕨科化石记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征, 共计有2属16种, 包括异脉蕨属(Phlebopteris) 15种和准马通蕨属(Matonidium) 1种。对其化石记录和地质地理分布分析表明, 晚三叠世时期, 异脉蕨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 包括华南一带的四川、湖北、 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早侏罗世时期, 其分布逐渐向北方扩展, 在南、北方植物区系界线附近均有发现; 中侏罗世局限于湖北、青海等地; 早白垩世时仅在黑龙江和西藏少量发现。准马通蕨属仅在黑龙江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整体上, 马通蕨科在中国中生代的分布范围变迁与气候带范围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谈谈准苏铁的两性孢子叶球王艳秋,谷安根准苏铁,又称本内苏铁,它出现于古生代二迭纪,在中生代侏罗纪曾极为繁盛,到白垩纪时绝灭。由于准苏铁在裸子植物的演化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因此是古植物学和植物系统学者十分关注的一类化石植物,在大专院校的植物学教材...  相似文献   

19.
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真蕨植物系统发育演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地史时期真蕨化石多样性变化、繁殖器官和原位孢子微细构造的探究成为了解该类群植物辐射演化历史和系统发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香溪组真蕨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合囊蕨科、紫萁科、马通科、双扇蕨科及蚌壳蕨科等,共计约11属25种.近年来,对该地区真蕨植物化石研究日渐深入,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基于鄂西秭归地区保存完好的生殖器官化石标本,先后获得了合囊蕨科Marattia asiatica、马通科Phlebop-teris polypodioides、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 nilssonii、蚌壳蕨科Coniopteris cf.bella和Coniopteris sp.等种原位孢子.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Marattia asiatica和Dictyophyllum nilssonii原位孢子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认识真蕨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香溪组上部真蕨植物代表我国早中生代南方植物区系典型的真蕨植物生态群落,且以马通科Phlebopteris和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为主导分子,伴生有合囊蕨科、紫萁科和蚌壳蕨科分子,指示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类型,并代表原位埋藏的泥炭沼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群我国古植物学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发现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群。在9月4日至8日召开的南京国际古植物学会议上,这一成果受到18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早期被子植物化石较为罕见,使这一庞大植物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