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走过30年光辉历程。利用CNKI检索系统,采取文献回顾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研究状况。医疗质量研究可以划分为阶段明显的3个时期,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明显。研究发现,卫生质量研究的主题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议题由少到多,由冷到热,由边缘到主流,成为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的核心议题。基本结论是,卫生质量与医疗质量的研究目的、动力源泉、研究范围、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亟待结构调整,以回应国人不断提高的健康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建立卫生保健财政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对门诊与住院及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就诊偏好,为引导医疗资源下沉与居民合理就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样本乡镇,收集居民2014年医疗服务利用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筛选处理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χ2检验比较就诊偏好的人口学分布及特征。结果 农村居民仅利用门诊、仅利用住院的比例分别为74.83%、15.92%;仅在乡、仅在县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4.65%、41.49%;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的居民对门诊或住院、乡级或县级机构的偏好不同(均P<0.05);农村居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诊时对门诊或住院的偏好也不同(P<0.05),14.51%的居民存在只在县级医院且只住院的偏好。结论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存在偏好,男性和少儿偏向于在乡级医疗机构就诊,女性和老年人偏好住院且以县级医院为主,就诊偏好显示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6.
7.
8.
9.
10.
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回顾,力图从计划大纲、教材教学2个方面,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上海市5家试点医院2013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为推进成本核算工作、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作业成本法作为科室级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作为院级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从收益情况、成本构成以及单位成本与收费价格比较3个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在现行公立医院补偿模式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无法完全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基本支出补助予以弥补,综合医疗服务类、中医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亏损严重。结论 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和比价研究,最终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通过开展 “两围绕”服务活动,即“行管后勤科室围绕临床一线服务、医护人员围绕患者服务”,探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服务模式。一是建立行管后勤科室围绕临床一线的主动服务机制;二是多措并举建立医护人员优质服务机制;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就诊流程;四建立长效机制持久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专家门诊亚专科化及专病门诊优化对学科发展及患者就诊的影响。方法 2011年及2014年分别对老年医学科及普通外科专家门诊实行亚专科化并在2013年至2014年对专病门诊进行优化,比较调整前后门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亚专科化后,两个专科的专家门诊量分别增长了63.0%和5.6%,均高于医院同期平均水平(经χ2检验,P=0.000)。普通外科4级手术率达34.9%,高于2013年同期(经χ2检验,P=0.000),挂号错误率也明显下降(经χ2检验, P=0.000)。2014年底专病门诊增至38个,其中联合专病门诊7个,门诊量增长了36.5%,高于同期专病门诊数量及医院门诊量的增长率(经χ2检验,P=0.000)。结论 专家门诊的亚专科化及充分发挥专病门诊的作用是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影响力、方便患者就诊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调查分析县域地区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现状,挖掘影响分级医疗的不利因素,提出推进对策。方法 抽样调查全国11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县域内医疗资源和服务量的布局、患者就诊流向、医药费用及医保支出等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现况进行剖析。结果 县域地区分级医疗体系基本构建,但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待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能力不高,医保控费效果不显著,群众就医理念待更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运行状况不佳。结论 实现分级医疗应从优化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着手,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制订双向转诊标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构建高效运转的县域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卫生服务质量包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其中,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是卫生服务的核心工作。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因此,如何有效的监管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在明确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监管现状,指出我国医疗服务领域所存在的监管主体单一、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法规有待完善、监管过程缺乏常态化、监管结果未能及时公开等方面的不足,并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一是以政府为核心,培育多元监管主体;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创新监管手段;三是以法规建设为重点,完善监管体系;四是加强监管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