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走过30年光辉历程。利用CNKI检索系统,采取文献回顾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研究状况。医疗质量研究可以划分为阶段明显的3个时期,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明显。研究发现,卫生质量研究的主题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议题由少到多,由冷到热,由边缘到主流,成为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的核心议题。基本结论是,卫生质量与医疗质量的研究目的、动力源泉、研究范围、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亟待结构调整,以回应国人不断提高的健康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建立卫生保健财政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
医疗服务数据中心能够通过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维护和分析,在评价和提升患者安全、助力医疗质量管理、为患者就医提供导向、推动生物银行的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国家医疗服务数据中心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已在指导医疗服务和服务医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4.
医疗保险在成为医疗服务的最主要付费者后,为避免医务工作者因道德风险产生过度医疗,确保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建立了医疗服务审查制度,以达到费用控制和质量保障两大作用。但成本降低和质量提高是一对矛盾体,加上审查标准不一致、相关规范不全面、审核过程不够透明等问题使得台湾医疗服务审查制度饱受医疗机构的不满和诟病,尽管如此台湾在此方面还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了解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审查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大陆相应制度的制订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从病人、医院、社会等多角度分析医疗服务的价值内涵,构建生命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公益效应、资源消耗4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并建立多维价值评估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医疗服务创造了人类健康价值,是社会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其价格水平影响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研究在前期以不同等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全面、可行的综合反映医疗服务分档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医疗服务分档定价提供参考依据。将针对医疗服务分档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家发布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相关文件进行梳理,结合各省(区、市)发布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文件的深入分析,阐述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现状,为国家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管理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成熟的通信技术,统一通信正逐步被国内大型医院所采用。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应用场景里,统一通信在方便医护人员沟通的同时,也能在咨询预约、医疗会诊、远程医疗、护士紧急呼叫、病房探视等面为病患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回顾,力图从计划大纲、教材教学2个方面,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上海市5家试点医院2013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为推进成本核算工作、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作业成本法作为科室级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作为院级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从收益情况、成本构成以及单位成本与收费价格比较3个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在现行公立医院补偿模式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无法完全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基本支出补助予以弥补,综合医疗服务类、中医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亏损严重。结论 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和比价研究,最终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专科医院开展常态化医疗核心制度督查工作过程及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核心制度督查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开展常态化医疗核心制度督查是促进医疗质量稳定提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医疗行业的内生性障碍决定了改善服务质量的困难,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水平低于其他行业。通过描述内生性障碍的表现,分析约束条件下的改进措施,制订能够激发组织主动性的政策是取得有价值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 “两围绕”服务活动,即“行管后勤科室围绕临床一线服务、医护人员围绕患者服务”,探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服务模式。一是建立行管后勤科室围绕临床一线的主动服务机制;二是多措并举建立医护人员优质服务机制;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就诊流程;四建立长效机制持久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专家门诊亚专科化及专病门诊优化对学科发展及患者就诊的影响。方法 2011年及2014年分别对老年医学科及普通外科专家门诊实行亚专科化并在2013年至2014年对专病门诊进行优化,比较调整前后门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亚专科化后,两个专科的专家门诊量分别增长了63.0%和5.6%,均高于医院同期平均水平(经χ2检验,P=0.000)。普通外科4级手术率达34.9%,高于2013年同期(经χ2检验,P=0.000),挂号错误率也明显下降(经χ2检验, P=0.000)。2014年底专病门诊增至38个,其中联合专病门诊7个,门诊量增长了36.5%,高于同期专病门诊数量及医院门诊量的增长率(经χ2检验,P=0.000)。结论 专家门诊的亚专科化及充分发挥专病门诊的作用是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影响力、方便患者就诊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2013年以来,北京地区构建了多个区域医联体。在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运行的半年多时间里,针对遇到的问题,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针对医学检验信息互通,结果互认,样本转运等方面的问题,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引入医学检验服务支撑平台,探索一种“互助式”的新型医学检验服务模式,力求达到“六统一”的要求,实现医联体的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描述性综述的方法,总结近10年来医疗服务绩效信息透明对医疗质量促进效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索Web of Knowledge、Pubmed等数据库,最终纳入31篇密切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国外一般通过医疗报告卡或网站向公众公开医疗服务绩效信息,改善了医疗服务行为,但对病人选择服务提供者和临床结果的改善作用有限。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医疗服务绩效信息向更广泛的使用者公开,引导病人利用医疗服务绩效信息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县域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分析县域地区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现状,挖掘影响分级医疗的不利因素,提出推进对策。方法 抽样调查全国11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县域内医疗资源和服务量的布局、患者就诊流向、医药费用及医保支出等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现况进行剖析。结果 县域地区分级医疗体系基本构建,但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待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能力不高,医保控费效果不显著,群众就医理念待更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运行状况不佳。结论 实现分级医疗应从优化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着手,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制订双向转诊标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构建高效运转的县域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卫生服务质量包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其中,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是卫生服务的核心工作。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因此,如何有效的监管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在明确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监管现状,指出我国医疗服务领域所存在的监管主体单一、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法规有待完善、监管过程缺乏常态化、监管结果未能及时公开等方面的不足,并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一是以政府为核心,培育多元监管主体;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创新监管手段;三是以法规建设为重点,完善监管体系;四是加强监管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