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9月15日—30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典型草原上研究了狭颅田鼠(Microtus gregalis)冬季集群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狭颅田鼠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艾虎对不同大小狭颅田鼠集群的捕食优先选择偏好。对实验样地内狭颅田鼠的洞群洞口数进行了调查统计(样地内总共涉及102个狭颅田鼠有效洞群),并计数此期间的艾虎粪便堆数以及攻击掘开狭颅田鼠洞群的情况。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没有被艾虎访问过的田鼠洞群与被艾虎访问过的洞群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从狭颅田鼠洞口被艾虎掘开的痕迹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与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另外,随着田鼠洞群洞口数量的增加,出现艾虎粪便和掘洞的频次和概率就越高。表明艾虎对狭颅田鼠集群洞口数的选择差异性非常显著,明显倾向于选择在洞口数量多的狭颅田鼠洞群停留,同时也更倾向于掘开洞口数量较高的狭颅田鼠洞群作为捕食对象。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主要害鼠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与牛羊争夺牧草资源 ,破坏草场、引起草场沙化退化 ,以及传播疾病等三个方面[3,5,8] 。该鼠为不冬眠种类 ,冬季以储存于地下仓库中的牧草为食[9,10 ] 。因此 ,研究其秋季洞群的贮草面积与草场植被条件的关系 ,对于分析该鼠的越冬适应策略 ,并进一步提出草场鼠害的优化管理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该鼠秋季贮草习性 ,已有一些文献报道[1,4 ,6 ,7] ,但涉及该鼠秋季洞群贮草面积与草场植被条件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开展了此项…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年际动态及周期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布氏田鼠的分布特点是避开山丘,季节河河床和芨芨草滩;主要分布在季节河两侧,分布区缩小时,向季节河两侧收缩,布氏田鼠年动态是否有周期性尚难以下最后的结论,但存在季节动态是可以肯定的,布氏田鼠在其地理分布中心区和边缘区的种群年际动态可能存在差异,中心区的种群动态相对可能稳定些,边缘区的种群波动可能大些。  相似文献   

5.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与鼠洞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89,9(3):202-209
布氏田鼠种群和鼠洞数量均呈单峰型季节动态,新洞口和鼠丘上洞口的季节动态与鼠的季节动态存在-种正相关关系。盗洞率随堵洞后记录时间的推延而增加,并于堵洞后3天趋于最大值。盗洞率(r″′ )春季为40~50%;夏季为8O%以上;秋季为70~80% 。但每鼠盗洞数春季最高,夏季下降到最低,秋季又有所回升。样方内鼠只数/真实盗洞率(K3max )比较理想,鼠只数/堵洞数(K1 )比较实用。洞口系数K1具有显著性季节变化,春季为口0.05995,夏季为O.2336,秋季为0.141。  相似文献   

6.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7.
1991~ 1998年对内蒙古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体长、体重和胴体重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田鼠体长、体重、胴体重的均值在低密度回升期均逐年增高 ;雌性越冬鼠的胴体重均值低于雄性越冬鼠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秋季雄鼠与雌鼠的 3项指标的均值无显著差异(P >0 10 ) ,体长、体重和胴体重间相关极显著 (P =0 0 0 0 1)。分别给出了体重与体长 :胴体重与体长的模型W =aLb,其中W为体重或胴体重 ,L为体长 ;胴体重与体重的关系适合于模型NW =W / (a bW ) ,其中NW为胴体重 ,W为体重。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测定秋季布氏田鼠的掘土危害量。结果表明 ,平均每只布氏田鼠的秋季掘土量为 10L左右 :其中挖掘仓库的抛土量为 8 0L·只 -1,占总体的 78% ,平均挖掘深度为 33 7cm ;窝巢抛土量为 0 6 8L·只 -1,占总体的 7% ,平均挖掘深度为 4 3 1cm ;洞道系统抛土量为 1 5L·只 -1,占总量的 15 %。  相似文献   

9.
布氏田鼠洞群内社群结构变动与序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 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 雄鼠的迁移, 后者迁移主体是亚成体鼠。贮草期间洞群成员相对稳定, 迁移减少。社群序位表现为2~3 个等级,即优势鼠、次优势鼠和从属鼠。优势鼠以老体雌鼠为多。繁殖期, 50%以上的从属鼠在陌生鼠群中提高了序位, 30%优势鼠可在陌生鼠中保持高序位。非繁殖期, 进入陌生群后鼠间争斗激烈, 获得优势的比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布氏田鼠对主要贮草种类的选储嗜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主要害鼠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与牲畜争夺牧草资源[1,3 ,5,6,9] 。该鼠属不冬眠种类 ,冬季主要以洞群贮草仓库中的贮草为食 ,因此 ,研究其秋季集群的贮草习性 ,对于分析和了解该鼠的越冬生态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关布氏田鼠的贮草习性 ,已有一些报道[4 ,7] 。研究表明 ,在羊草 冷蒿 隐子草草场 ,布氏田鼠的越冬贮草以蒿属 (Artemisia)植物为主 ,其中冷蒿 (A .frigida)与黄蒿 (A .scoparia)占贮草比例超过 90 % [2 ] ,但上述研究均未涉及布氏田鼠…  相似文献   

11.
植食性哺乳动物对食物斑块的选择和利用不仅取决于食物的可利用性,且与觅食环境潜存的各种风险紧密关联。捕食风险是否通过作用于动物觅食活动中的警觉影响其功能反应格局。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食物密集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行为,建立功能反应模型,检验捕食风险对其功能反应格局的作用。结果发现,捕食风险能显著地延长东方田鼠的觅食决定时间,但其摄入率保持稳定,功能反应构型亦未发生改变,仍为Ⅱ型功能反应;除了对照组个体的采食时间随叶片大小增大无明显变动规律外,处理组个体的采食时间及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的处理时间、觅食中断时间均随叶片大小及口量的增大呈线性增高趋势,处理组个体的觅食中断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个体的;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的采食率均随叶片大小及口量呈非线性渐近递减趋势,但处理组个体的采食率较对照组个体的略有降低。结果揭示,在捕食风险压力下,虽然上述觅食参数变异能潜在地降低摄入率,但个体能通过改变觅食活动中各种警觉行为动作如降低嗅闻和静听监视动作的发生频次,增大视觉监视动作比重,以此缓冲捕食风险压力,维持摄入率。摄入率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线性回归极显著,表明,功能反应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在可利用植物密集斑块,动物觅食活动中的警觉能缓冲捕食风险压力;动物摄入率是由植物大小调控的口量决定的,且受采食与处理食物竞争及觅食中断的制约;其功能反应仍属Ⅱ型功能反应。  相似文献   

12.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d,青春期布氏田鼠隐藏行为显著增加,而移动行为、跳跃行为、修饰行为和接触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建立标准化的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质量控制分子标记库。方法使用高盐沉淀法从鼠尾中提取布氏田鼠基因组DNA。采用40条PRAD引物对布氏田鼠封闭群进行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分离条带,参考标准分子量标记计算条带大小,并使用多态位点数、单态位点数以及多态位点比率评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筛选出8个能获得清晰稳定扩增条带的RAPD标记。这8个RAPD标记检测到的多态位点数存在明显差异。8个引物得到的遗传多态位点的数据之和能揭示种群的遗传结构。结论本实验建立了检测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结构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内蒙古阿巴嗄旗那仁宝力格苏木1979-1997年啮齿动物监测资料,利用变动指数(S),得知布氏田鼠密度的年际动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1989-1997年共捕啮齿动物10种,其中田鼠占88.45%,达乌尔鼠兔占5.37%。总密度(单位面积上啮齿动物的密度之和)、田鼠密度、鼠兔密度间均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总密度=0.8806+1.0048(田鼠密度)+0.8779(鼠兔密度(P=0.0001)。田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与栖息地植被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多种不同植被条件栖息地中分析布氏田鼠当年雄鼠的体重生长差异。研究表明 ,布氏田鼠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体重生长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植被条件中等的草场 ,布氏田鼠的体重生长最佳 ,在植被条件优越的轻牧草场或者过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一般 ,植被条件较差的重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的平均体重较低。在不同类型草场 ,布氏田鼠可以通过调节体重大小和生长速度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场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龙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93,13(2):114-122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尹峰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8,18(4):277-281
在实验室对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幼仔发育的研究表明, 雌性布氏田鼠的修饰、筑巢和摄食行为显著地多于雄鼠, 且这些差异多集中在幼仔发育的最初9 d 内。雌鼠的修饰、筑巢行为以及在巢内的时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负相关, 而雄鼠的这些行为无显著变化。但雌雄的衔回行为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正相关。据此认为雌性布氏田鼠的双亲行为多于雄鼠, 符合双亲投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布氏田鼠雄性的优势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条件下对雄性成年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相遇后的优势地位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雄性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优势雄鼠生理指标中睾丸重量和血清睾酮激素含量高于从属雄鼠,而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含量低于从属雄鼠。优势雄鼠的探究、攻击和修饰等行为频次显著高于从属雄鼠,而从属雄鼠在跳跃频次上多于优势雄鼠。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不论优势个体还是从属个体,其探究频次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他行为的频次则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检验说明,除攻击行为可以作为判断区分雄鼠等级的依据之外,修饰行为也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于晓东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3,23(4):326-331
根据幼仔发育的 5个阶段 :新生 (1~ 5日龄 )、耳立 (6~ 9日龄 )、睁眼 (10~14日龄 )、出巢 (15~ 2 0日龄 )和断奶 (2 1~2 4日龄 ) ,通过观察布氏田鼠对自己幼仔 (r=0 5 0 )和非亲缘幼仔 (r <0 12 5 )的行为反应 ,研究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双亲和杀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1)新生阶段 ,雄鼠抚育亲仔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断奶阶段 ,雄鼠与亲仔相触及在巢内活动的时间也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雄鼠在耳立、出巢和断奶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和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的时间都显著多于亲仔。 2 )断奶阶段 ,雌鼠与亲仔相触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但在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耳立和出巢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的时间显著多于亲仔。 3)雌雄鼠在15日龄前没有杀婴行为 ,15日龄后 ,开始对非亲缘幼仔发生杀婴行为 ;雌鼠杀婴行为受幼仔发育的显著影响 ,且杀婴频次显著高于雄鼠 ;雌鼠在断奶阶段对非亲缘幼仔的杀婴频次显著高于亲仔。综上所述 ,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的双亲和杀婴行为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与个体间的已往经历 (熟悉性等 )或表现性匹配等辨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社群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国康  施大钊 《兽类学报》2003,23(3):220-22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捕自内蒙古草原的不同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特征。结果表明, 雌鼠对雄性配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高序位雌鼠获得被选择、交尾及产仔的机会最多, 较低序位雌鼠若被选择并且产仔, 则其序位将随之上升; 高序位雄鼠对各个序位雌鼠均可选择, 且在繁殖期间对同性个体表现很强的攻击性, 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在社群繁殖中高序位雌、雄个体的作用明显高于低序位个体, 这是布氏田鼠种群长期选择进化的生存策略。实验支持了布氏田鼠为混交制、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