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儿1948午 B。rb,。和 schmitt第一大提出在野外家蚬村DDT P生抗性的问题后,相级地又大规其他昆虫财DDT中生拚性的现象。尖于抗性的形成,一般积大主要是由于在DDT的脱氧化氢丑的影吨下,DDT被破坏力DDE的解毒佗用所致,儿送种解释出箅,引异了人们去寻找某些增效物原以阻止脱氯化氢醇的解毒佗用来解决抗性问题。 WARF是一种较熟悉的有效的反DDT抗性剜,其化拳名大N,N,21M-一基耐氯苯磺酥胺,它可以与DDT e制成商品可侃性粉,荆,亦可以与除虫菊、正现混台配制成洗液,其商品名方‘Pramex)’。纺液的配方力DDT--3.75%,反DDT ti性剜一D.75%,除虫菊一0.02%,五佩一0.16蛄。2配方会于1961年在Ne。Jer。ey的某奶牛场中迸行试验,该奶牛场由于拉去使用迂DDT及其他氯化灿子虫茨剜,坐地的家蚬具有相坐高的抗箱性,在 室内,法些家蚬暴露在1毫  相似文献   

2.
俞渊 《昆虫学报》1964,(3):339-343
1961—1962年以实验室内培养了6年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NS)成虫用干膜接触法接触DDT及666形成抗性的实验。吸血雌蚊对DDT的抗性在第6世代后较NS成虫的致死中浓度高8-19倍;对666的抗性于第13世代后高5-12倍。 DDT抗性成虫对666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666抗性成虫对DDT则产生了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黄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ata Fabr.)对DDT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条跳甲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1959、1960年杭州郊区此虫猖獗成灾,影响了蔬菜的供应,在一般年份七、八月间也因黄条跳甲的威胁,栽种小白菜有一定的困难,成为造成这一时期蔬菜淡季原因之一。过去由于长期施用DDT防治,形成了黄条跳甲对DDT的抗性。广州雷宗岳已有报道,杭州1960年亦发现抗性。为了明确田间施用DDT后对黄条跳甲抗性发展程度,1962年进行了以施用浓度为准则的抗性测定。供试验用的黄条跳甲均采自田间,群体间及群体中个体的变异是难免的,同时各地采集来的虫子,不是在同时期进行试验,环境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如此,一般尚能看出各地区间由于施用DDT年代不同,抗性的表现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神经递质释放与家蝇对拟除虫菊酯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通过生物测定比较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对Dec-R,2C1-R,DDT-R和敏感(SP)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的毒力,表明三个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均有很高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120 912,6 032和112.2倍,并对上述三种杀虫剂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和抗击倒效应。杂交试验表明Dec-R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一个隐性基因,电生理试验表明抗性家蝇中枢神经系统(CNS)对药剂敏感度的降低是其产生抗性和交互抗性的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ec-R和2CLR家蝇品系中存在有击倒抗性因子(Kdr)。当用1×10-7mol/L溴氰菊酯对SP家蝇脑突触体在提高K+浓度去极化后,可加强3H-胆碱的释放,而在Dec-R品系中,溴氰菊酯浓度提高到1×10-4m0l/L也未能加强3H-胆碱的释放,表明溴氰菊酯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钠通道亲和性的降低是抗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自1959年11月在江西东乡县红星垦殖场进行25%DDT乳剂稀浓度防治越冬松毛虫试验得出有效浓度2100~6000倍后,12月份除继续试验外,又增加6%可湿性666和25%DDT混合剂的试验。现小结于下: 12月份数次寒流侵入江西,松毛虫都团聚于松梢顶端针叶丛中,在有太阳的中午也很少取食活动。已进入休眠。 (1)12月上旬当第三次寒流侵入,日平均温度由14.8℃下降为8.7℃时,喷撒2,000倍25%DDT死亡率为99.1%,4,000倍死亡率为81.2%。寒流过后,气温上升为10.7℃施药后三天气温续升到14.6℃,用1,000倍25%DDT死亡率为96.6%。用6%可湿  相似文献   

6.
家蝇对DDT抗性的研究——Ⅰ. 家蝇对DDT及666抗性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绪论 家蝇对DDT发生有抵抗性的现象,1946年首先在瑞士被人发现;1947年Sacca在意大利作了第一个详细的调查。接着,在世界各国各地都有了这样的报导。在苏联,及在1950年报道了苏联某一小城市中,在当年施用了DDT之后就发生有抵抗DDT的家蝇。及在1951年又做了进一步的家蝇对DDT发生抗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俞渊  陆秀琴 《昆虫学报》1964,(6):851-854
本工作系以实验室里饲养了6年迄未接触过杀虫剂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pallens Coquillett(NS)4龄早期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进行选育以及对666及DDT抗性蚊的杀灭试验,简要如下: 1.以NS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从母代开始累代选育到第40世代。经测定它们每一世代4龄早期幼虫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在0.04-0.09ppm之间,与NS幼虫的相接近,说明它们未产生抗性;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它们对666及DDT两种氯化烃类杀虫剂也未产生交互抗性。 2.666及DDT抗性幼虫,分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选育了9及13个世代,它们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也都在NS幼虫对甲基敌百虫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之内,说明甲基敌百虫对杀灭该两种抗性蚊有良好的毒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有关家蝇胸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和亚显微结构的实验和观察结果。试验证明,家蝇胸肌线粒体在离体条件下对`α``-甘油磷酸有很高的氧化和磷酸化活力,而对三羧酸循环各底物及其他氧化底物的氧化和磷酸化速率则极为微弱。胸肌匀浆以及线粒体与上清液的重组合试验结果和单独用分离的线粒体试验结果基本相同,从而有利于说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不是由于线粒体在制备过程中受到损伤,而是家蝇胸肌线粒体膜对这些底物存在着特殊的透性屏障。在以`α``-甘油磷酸为氧化底物时,线粒体在下述保温条件下可获得很高的氧化速率和P/O比值:线粒体浓度较稀(2毫升反应液中含1—2毫克线粒体蛋白);保温时间较短(10—20分钟之内)以及外加一定量的牛血浆清蛋白(0.2%)。DDT对线粒体的氧化和磷酸化反应均表现强烈的抑制作用,但在正常家蝇和抗性家蝇中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在离体试验的条件下,DDT(0.1m`M``)对正常家蝇线粒体的氧化抑制40%,对磷酸化抑制60.9%,而抗性家蝇则分别为23.4%和42.7%;在反应系统中外加牛血浆清蛋白时,DDT对正常家蝇线粒体的氧化抑制71.1%,磷酸化抑制94.8%,而抗性家蝇则分别为59.7%和87.1%。在DDT(5%)处理整体家蝇时,正常家蝇线粒体的氧化被抑制21%,磷酸化被抑制33%,而抗性家蝇则分别为11.5%和26.9%;在反应系统中外加牛血浆清蛋白时,DDT处理后的正常家蝇线粒体的氧化被抑制7.0%,磷酸化被抑制6.1%,而在抗性家蝇中则不表现任何抑制作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也证明,DDT处理后,正常家蝇线粒体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解体现象,但抗性家蝇线粒体仅在个别情况下表现为少数线粒体内膜的破坏,从而说明抗性家蝇线粒体在形态结构和生化功能两方面都表现出对DDT的一定程度的抗性。对本文的有关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电生理技术研究了四个品系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中枢神经系统(CNS)对DDT、二氯苯醚菊酯和澳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抗性家蝇,DDT高抗品系(DDT-R)、二氯苯醚菊酯高抗品系(2C1-R)和溴氰菊酯高抗品系(Dec-R)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对三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与敏感家蝇相比均明显降低,而且,GNS的不敏感性随杀虫剂LD50的升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我们认为,CNS不敏感性是家蝇对DDT相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产生交互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赵文柱  冯国蕾 《昆虫学报》1992,35(4):393-398
本文以电生理技术研究了四个品系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中枢神经系统(CNS)对DDT、二氯苯醚菊酯和澳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抗性家蝇,DDT高抗品系(DDT-R)、二氯苯醚菊酯高抗品系(2C1-R)和溴氰菊酯高抗品系(Dec-R)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对三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与敏感家蝇相比均明显降低,而且,GNS的不敏感性随杀虫剂LD50的升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我们认为,CNS不敏感性是家蝇对DDT相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产生交互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62年美国女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R.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以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才引起人们重视。DDT、666、艾氏剂、狄氏剂等多种农药,自1972年以来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中被禁止使用。我国也在1983年禁用了DDT、666。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研究的发展,在各地的不同生态系统里,均检测到DDT等有机氯农药残留物。1981年在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了DDT(Ballschmiter et al.1983),  相似文献   

12.
昆虫钠通道的结构和与击倒抗性有关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击倒抗性(kdr)是指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抗性。电压敏感的钠通道是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主要靶标。已知拟除虫菊酯是通过改变位于神经膜上的这类通道而发挥其杀虫效果的,钠通道基因的点突变是产生kdr抗性的主要原因。40年来kdr抗性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但近10年来在kdr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1996年以来所取得的新进展,着重于钠通道的结构、在14种害虫中与kdr抗性相关的钠通道基因突变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多态性。这些结果有助于对拟除虫菊酯改变钠通道的功能及其机理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杀虫剂在仓库中的广泛应用,仓库害虫的抗药性种类普遍增多,抗药性程度日益发展。要研究抗性,首先要掌握培育抗性与测定抗性的方法。本文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一采用的方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补充,提供读者参考。 一、抗药性的培育 1.药粉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赤拟谷盗,在30℃的温度和70%的相对湿度的条件下,用含有杀虫剂的全麦粒饲养。这里介绍赤拟谷盗对DDT抗性培育的一种方法。饲料的配制是以足够的苯溶解适量的DDT,使它完全浸泡全麦粉,并经过充分拌和,然后使苯在通风橱中蒸发。每代选择使用的饲料和药剂浓度应当时配制,干燥的全麦粉在饲养前再经过拌和。选择从5、10、20ppm三组浓度开始,每组在有全麦粉200克的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成虫70头,5周后将成虫筛出弃  相似文献   

14.
1960到1963年,作者等在浙江杭州及江西上饶近郊、广州市区和远郊(大石人民公社)、广东韶关和佛山市区、从化近郊、中山和南海市区、广西南宁市区及远郊(三塘人民公社)等地采集致乏库蚊卵块孵化饲养至3龄幼虫测定其对DDT及666的敏感度。这些地区有些是经常使用杀虫剂灭蚊的地区,有些则较少或从来没有系统地使用杀虫剂灭蚊。测定结果证实1960年韶关、佛山、广州及南宁市区和1961年杭州近郊等地的幼虫对DDT发生抗药性。其中佛山、广州、韶关三地对666也发生抗性。1963年重复在杭州近郊、佛山、广州市区及南宁市区测定,发现各地抗药性均有所降低。此外并发现南海及中山市区和广州远郊大石人民公社的幼虫均对DDT有抗性。其中南海市区对666有很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1960年7-9月在华中、华北各省市十余个地区, 对当地淡色库蚊幼虫作了对DDT及666敏感度的调查。经测定证明在使用该两种杀虫剂5年左右的地区, 已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部分地区对DDT的抗性较正常品系蚊的致死中浓度高3-18倍, 对666为2-5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在松树干上涂刷有持久性的药剂以防治越冬松毛虫的可能性。1947—48年在南京试验及实施防治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在实验室内使越冬松毛虫爬行越过涂有一市尺宽各种药液的松树干的结果,证明5% DDT,1%γ666,与5% 1068的悬液或溶液。在涂药的当天均 有相当高的杀虫效力,惟一周以后γ666与1068完全失效,仅DDT仍保持强大的毒力。DDT水悬液显著较DDT火油、大豆油或丙酮溶液为佳。涂有5%DDT悬液的松树杆曝露田间六星期后,杀死松毛虫能力仍达100%。 (二)据试验的结果,自制的可湿性DDT,内含DDT50%,稀释剂45%,与肥皂5%,尚适宜于防治松毛虫之用。 (三)松毛虫爬行的次数对涂药面积上DDT毒力的影响极微,在二十平方市寸涂有5% DDT悬液的小面积上,9天之内经过1800头松毛虫爬行后,毒力仍未减小,死亡率尚在90%以上。 (四)夏季松毛虫较越冬松毛虫不易杀死。夏季松毛虫抵抗DDT的能力随龄期而增强。试验中显示如增加药液浓度至含DDT 10—15%,或增加涂药的宽度至2—3市尺,夏季幼虫亦能中毒死亡。故树干涂药法亦可应用在夏季防治上,惟必须在涂药后将松毛虫从树上击落,使其在爬返树冠时接触药剂而死亡。 (五)自然情形下,南京松毛虫在十一月即开始下树越冬,至来年三月初开始活动上树,故采用树干涂药法防治下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室内试验彩和叶片浸渍法,对江苏五个地区的小菜蛾进行毒力及抗性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江苏南京、扬州等菜区小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已产生高抗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74.03-324.13。小菜蛾对溴氟菊酯、氰戊菊酯、DDVP、快灵表现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对杀虫双、氟铃脲、宝路不产生交互抗性;对锐劲特、灭虫灵为负交互抗性。筛选出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单剂6个,复配剂3个。灭虫灵、锐劲特、氟铃脲、抑太保、宝路、杀虫双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为0.018-71.83ppm。田间试验结果,灭虫灵8ppm防效95%以上,持效期10天;氟铃脲50ppm,前期药效表现慢,7-10天达90%以上。三个复配剂中以灭虫灵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药效与速效表现突出,10ppm12-15天药效95%以上,其它两个复配剂见效较慢,5-10天的防效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 毒杀芬是以松节油为主要原料而合成的氯化莰烯混合物。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设厂生产,主要防治棉虫、地下害虫、玉米螟、飞虱、稻苞虫及畜牧害虫。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毒杀芬的杀虫效力不如DDT与666,因而销售量逐年下降,产品年有积压。但近年来,不少害虫对DDT与666已发生抗性,实践证明如用毒杀芬与DDT等混用,有显著增效作用。兹将毒杀芬的有效成分及混用后的增效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关于药物灭铃实验,解放后国内曾对DDT乳剂、可湿性DDT、可湿性六六六及六六六烟熏等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并找出了此等药物的不同效果和实用方法。为了更广泛地探索有效的灭铃方法,我们自1958年开始在辽宁省兴城县红崖乡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用沈阳农药厂的新产品可湿性DDT、某些中药及野生植物等做了灭铃实验,现将所获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可湿性DDT粉剂是DDT主要加工型式之一,近年大面积除治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及储粮害虫方面,使用量正日益增大。因此,急须提高加工质量与药效,降低用药量与减少施药次数,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接触杀虫剂的毒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剂的理化性状及药剂与昆虫接触的条件,如可湿性DDT粉剂要求具备优良的悬浮性和展着性,这是影响药剂喷射质量的主要因子。而粉粒的细度又是影响悬浮性的重要因子,国内外资料证实,可湿性DDT粉剂,药粒细度对杀虫毒力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细度范围内,毒药粒子愈细,杀虫毒力愈大。苏联资料证明DDT粉剂的毒力直接由小于20微米DDT粒子的含量决定。 过去我们重点研究多种可湿性DDT制剂的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