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与方法使用生物组织氧耗测量系统测定了常氧冻伤(FN)、急性缺氧冻伤(FAH)和缺氧习服缺氧冻伤(FHAC)大鼠后肢重度冻伤前后腓肠肌耗氧量的变化,以探讨缺氧习服加重冻伤组织损伤的机理.结果冻前,FHAC组腓肠肌耗氧量降低26.2%.冻后1d,FN、FAH和FHAC组腓肠肌耗氧量为5.93±0.66,4.74±1.87和0.76±0.39[kPa/(g*min)],分别较各自冻前水平降低76.3%,77.9%和95.9%,FHAC组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冻后5d三组的耗氧量分别恢复至各自冻前水平的62.8%、44.9%和28.8%,FHAC组仍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提示缺氧习服冻伤后骨骼肌代谢率降低更明显,恢复更缓慢.结论缺氧习服和冻伤均使腓肠肌耗氧量明显减少,二者的叠加使缺氧习服大鼠冻后腓肠肌耗氧量进一步降低,表明组织代谢的变化是影响冻伤组织损伤及修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体重200±2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冻伤(FN)组、急性缺氧冻伤(FAH)组和缺氧习服缺氧冻伤(FHAC)组,实验观察了大鼠右后肢重度冻伤前后各组大鼠双后肢皮肤微循环灌流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平原冻伤使大鼠双后肢微循环灌流量明显减少,提示局部重度冻伤对微循环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冻区也涉及到对侧肢体。冷冻前FAH组大鼠微循环灌流量已明显低于FN组,表明急性缺氧时血容量进行代偿性的再分配,使微循环灌流量减少;FAH组大鼠冻后双后肢微循环灌流量的改变结果提示急性缺氧可加重其冻伤对微循环的损伤程度。FHAC组大鼠冻前微循环灌流量非常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也明显低于急性缺氧对照,表明缺氧习服可造成微循环障碍;FHAC组大鼠冻肢微循环灌流量非常明显地低于FN组,提示缺氧习服加重高原冻伤引起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氧和缺氧习服对鼠足冻伤组织存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工作观察了急性缺氧和缺氧习服对Wistar大鼠左后足冻伤组织存活面积的影响。急性缺氧冻伤组和平原冻伤组大鼠冻足TSA分别为57.68%、60.25%和67.77%、66.88%,损伤程度基本相同,表明大鼠模拟6000m高度急性缺氧8h不加重冻伤引起的组织损伤。大鼠模拟6000m高度减压缺氧习服14d或28d后再作-15℃或-20℃冻伤,冻足TSA仅为14、84%-23.91%,明显少于急性缺氧冻  相似文献   

4.
低氧习服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方法:大鼠在模拟海拔5000m低氧5、15和30d后,用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骨骼肌血流量。结果:低氧5d组大鼠骨骼肌纤维即出现明显萎缩,15d和30d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但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C/F)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在所观测的时间内,各组大鼠骨骼肌血流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毛细血管并未发生真正的增生,而由于骨骼肌纤维出现萎缩,使毛细敌国管数目相对增多。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选择对低温比较敏感的骨骼肌组织作为实验对象。将19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右后肢经冷冻处理使组织温度分别达 5℃、0℃及-5℃,于复温后不同时间测定骨骼肌中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MP,ADP、ATP及CP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骨骼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随冷冻时组织最低温度的下降而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相过程。复温后即刻至4小时下降迅速,4~12小时三组值较为接近,其后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分离。 5℃组恢复得早而且明显,0℃组恢复程度次于 5℃组,-5℃组含量下降最明显而且几乎不恢复。提示:低温使骨骼肌组织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过程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低压缺氧对大鼠脑线粒体腺苷酸转运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F  Liu JZ  Li B 《生理学报》2006,58(1):29-33
本文探讨低压缺氧对大鼠脑线粒体内膜腺苷酸转运体(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转运特性的影响。实验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和缺氧组,后者分别连续暴露于模拟5000m高原1、5、15、30d(23h/d)。分别于平原和模拟4000m高原断头处死动物,分离脑线粒体,用抑制剂终止法测定线粒体对。H-ADP的转运效率,抑制剂滴定法测定ANT密度,HPLC测定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显示:缺氧后ANT转运活性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缺氧不同天数线粒体内膜ANT分布密度无显著改变,线粒体内(ATP+ADP)含量下降与转运活性变化一致。以上观察结果表明,低压缺氧暴露可显著抑制ANT转运活性,降低能量产生和利用的周转率,但不改变ANT密度,提示ANT活性改变是低压缺氧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测定冻伤兔足皮肤温度和肌糖元含量的方法,间接观察在缺氧条件下兔足重度冻伤血液循环和肌肉能量代谢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平原冻伤组、急性缺氧冻伤组、缺氧两周冻伤组冻足皮肤温度和肌糖元含量均明显降低。经40℃0.1%的洗必泰液多次温浸治疗冻伤兔足,平原冻伤组和急性缺氧冻伤组的治疗足皮肤温度和肌糖元含量均高于未治疗足,无明显差异,提示在此种条件下冻足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高原适应过程中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由平原(海拔5m,上海)直接运送到高原(2261m,西宁和3460m,天峻)。以放射免疫分折法研究了大鼠在高原24h.急性缺氧期和30d慢性缺氧期中枢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在两个不同海拔(2261m,3460m)环境24h急性缺氧期与平原对照组相比,脑垂体内β-EP含量降低非常显著(P<0.01),纹状体、丘脑、下丘脑、桥-延脑、海马内β-EP含量均增加非常显著(P<0.01)。2.大鼠在3460m高原30d慢性习服期,垂体及各脑区内β-EP的含量变化呈时相性:即1—3d均呈进行性增加(P<0.01):3-15d呈持续性减少,除中脑、纹状体、丘脑外,均为P<0.01。15-30d垂体、丘脑、皮层、纹状体内β-EP含量仍持续减少(毒体、皮层P<0.01),桥-延脑、下丘脑、海马趋于回升(P<0.01),中脑亦趋于回升(P>0.05)。脑内β-EP的这种变化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冻伤大鼠血浆中抗凝血酶Ⅲ含量与活性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火箭电泳地和单赂免疫扩散法对不同程度冻伤大鼠在冻后不同时间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与活性的改变进行了观察,实验表明,冻后各冻伤组织 大鼠血交中AT-Ⅲ的含量一活性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改变3程度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其含量与活性降低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并举务引起血液抗凝机制减弱,促进或引起血凝机制亢进而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造成冻伤组织血液徨障碍最终发生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根瘤菌NP1(Sinorhizobium sp. NP1)为原始菌株,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579 bp的腺苷酸激酶基因(adk)全长序列. 该基因编码192个氨基酸,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与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 ADK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相似. 以表达载体pET21b为原始载体,构建成NP1 adk原核表达载体pET21b-adk,转化E.coli BL21菌株, SDS-PAGE检测表明:adk基因获得高效表达. HPLC测定证实:重组表达菌中ATP含量约为对照的1.3倍. 上述结果证明本实验中所克隆的腺苷酸激酶基因具增强ATP合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原冻伤中血液循环障碍作形态计量,旨在探讨血循环障碍在冻伤过程中的变化及高原冻伤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冻伤组、急性低氧冻伤组和低氧习服冻伤组。习服组动物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6000m缺氧每日4h,连续两周。其余动物常规饲养。习服期满次日习服组与低氧组一同进入舱内模拟海拔6000m低氧4h,再行冷冻。冻后继续低氧4h。冻后48h取材。对各组动物冻后48h冻肢皮下血管的病变作图象分析。结果发现,平原组血管淤滞、血栓绝对数及其百分比均为最低,习服组最高,低氧组居中。但低氧组与平原组的血栓/淤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骨骼肌坏死的面积百分比习服组显著高于低氧组与平原组,而后两组间无差别。血栓/淤滞百分比与骨骼肌坏死面积百分比之间的有高度相关关系。冻融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发因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造成严重的继发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氮稀释法使舱内氧含量维持实验模拟高度,以普通冰箱制冷系统维持舱内恒温,以多功能低温浴槽作为致冻装置。该舱可于20min内升至模拟6000m高度,每次可供16只大鼠作高原冻伤实验。实验期间高度恒定于6000±200m,舱温21±1℃。相对湿度55%±15%,冷冻液-25.0±0.5℃。该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实验室中模拟高原条件进行冷冻实验研究。由于不使用人体减压舱,不仅避免了减压缺氧对实验人员的不利影响,也减少了实验消耗。  相似文献   

13.
冷习服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适应性改变与抗冻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测了冷习服大鼠及其冻伤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某些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习服组比,冷习服鼠循环血中VEC计数显著增加,血中6-keto-PGF1α和TXB2含量明显升高,而T/P比值接近,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活性减低。冻伤后未习服组这些指标除ACE显著降低外,其余均急剧升高;而冷习服组仅见短暂轻微的改变或改变不明显,且其冻足组织活存面积亦显著增加。表明冷习服后,VEC发生了代谢更新率加快、功能增强的适应性改变,有利于提高机体对寒冷损伤的应激和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了家兔双后足重度冻伤后用蝮蛇抗栓酶(0.25U/kg体重加入20ml/kg体重生理盐水中,耳缘静脉点滴)进行治疗后其血凝系统某些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重度冻伤后家兔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蝮蛇抗栓酶可明显缓解冻伤所致的血凝增强的病变过程,这对重度冻伤的治疗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冻伤对大鼠血凝系统某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双后足局部冻伤后其血凝系统某些因素的改变。结果表明,冻伤后大鼠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数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血浆血栓素A2、纤维蛋白原及钙离子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上述指标的改变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改变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可使血凝系统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对浆伤后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冻伤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