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保山上新统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2.
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 A. Dietrich)花粉化石记录丰富,大化石则以木材和球果居多,而针叶化石报道较少且缺少微形态研究。云南保山盆地新近纪羊邑组产大量三维立体保存的云杉属针叶化石。这些针叶化石呈扁平条形,叶尖急尖,叶基截形,无叶柄;上表面中脉隆起,中脉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带,每个气孔带有5–6条气孔线,气孔线多连续,少数不连续,气孔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非气孔带表皮细胞矩形至长矩形,细胞壁波浪状弯曲;下表面中脉亦隆起,无气孔,表皮细胞多为矩形至长矩形,细胞壁波浪状弯曲。通过与现生云杉属针叶的宏观形态和微形态对比发现,该化石与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Mast.) W. C. Chengex Rehder)在形态上最为相似。但由于缺少其他植物器官(如球果),难以判断化石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现生种,因此,将其暂定为似油麦吊云杉。基于云杉属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海拔分布范围(2000–4000 m),以及考虑到新近纪比现在更为温暖的气候环境,推测保山盆地在新近纪时期具有比现在(1650 m)更高的海拔。该推断进一步丰富了青藏...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5.
武汉地区晚第三纪两种榆科植物化石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北部的化石木,它们是武汉糙叶木,武汉榉木,这些化石木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化石木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比较炎热和潮湿。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首次对云南省楚雄州晚中新世石灰坝组石鼓村层的钙化木材进行了解决学研究。鉴定出两种类型的木材。柳杉型落羽杉型木(Taxodioxylon cryptomeripsoides Schonfeld)和杉木型落羽杉型木(Taxo-dioxylon cunninghamioides Watari)。二者分别与现代柳杉属和杉木属具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根据这两种杉科化石木现存最近亲缘种的生态环境,并综合其他资料,推测该地区在晚中新世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
8.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中的化石硅藻及其在古环境分析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之新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68-76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江陵县,在其上段的46.6-2.2m层位上,有丰富的化石硅藻,约有26属148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存的淡水种类,并以附生性、沿岸带和浅水性的种类为主。种类较多的属有:Navicula(28种)、Cymbella(23种)、Achnanthes(15种)、Gomphonema(14种)和Eunotia(13种)。主要种类有Gomphonema tropicale var. nonpunctatum、Cyclotella comta、Cocconeis placemula vat. lineata和Stephanodiscus dubius等。硅藻中的种数(种/层)和数量(个/每克干沉积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反映了水体环境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河流(可能是长江古道)→边滩和河漫滩→泛滥平原的积水洼地(湖泊或沼泽)→水体变深加宽→水体消失。从不同沉积相中各种类型(适酸碱度不同)的硅藻比例(即硅藻种谱),可以推测当时水体的酸碱度的变化不大,在中性或中性偏碱的范围。由化石硅藻并结合孢粉的矿物分析,可以推测当时硅藻大量生长繁殖时期的水温较凉,气候可能偏冷。硅藻的数量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硅藻的种数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也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甘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半深海–深海相地层中赋存丰富的遗迹化石,出现了居住迹、觅食迹、停歇迹和牧食迹4大类,14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Dictyodora、Diplichnites、Diplopodichnus、Helminthopsis、Laevicyclus、Lockeia、Nere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Scolicia。二叠纪乐平统毛毛隆组主要包括Protovirgularia组合、 Dictyodora–Helminthopsis组合和Diplichnites–Palaeophycus组合,上述3个遗迹化石组合主要由牧食迹和觅食迹组成,结合沉积相标志,指示了斜坡相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山尕岭群识出现了Diplopodichnus–Planolites组合,结合相应岩性及沉积相标志,反映了斜坡–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三叠世古浪堤组出现了Laevicyclus组合和丰富多样的沉积构造,指示了浊积扇的内扇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莫溪结合带位于老挝北部万象地区,是黎府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剖面工作,采集了硅质岩样品进行放射虫化石鉴定,共鉴定出放射虫9属29种,包括中–晚泥盆世放射虫Radiobisphaera rozanovi,Trilonchevetusta和晚泥盆世放射虫Heleniforerobustum,以及晚泥盆世放射虫属种Triloncheminax (Hinde)等。建立了中–晚泥盆世Radiobisphaera rozanovi-Stigmosphaerostylus pusilla组合带、晚泥盆世Trilonche minax延限带和早石炭世Albaillella paradoxa-Archocyrtium riedeli组合带,探讨了南莫溪结合带的构造古地理特征。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挝北部黎府缝合带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特征,对研究南莫溪结合带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相似文献
12.
云南腾冲上新统植物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表皮微细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的云南江川、保山发现的三种猕猴类:江川猕猴(Macaca jiangchuanensis sp.nov.),早更新世;保山塘子沟的短尾猴(M.arctoides)和菲氏叶猴(Presbytis cf.phayrei),早全新世,经~(14)C年代测定约7000年B.P.。江川猕猴是联系西瓦立克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早期猕猴类型,为南方早更新世猕猴种的首次记录。保山菲氏叶猴的发现意义则是在更新世一全新世时期猴科的地史和地理分布上增加了新的成员。 相似文献
14.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15.
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伟铭 《Acta Botanica Sinica》1996,38(9):743-748
对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上第三系各层位孢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盆地沉积时期始终居优势地位,且类型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花粉在盆地的上部层位含量有所增加,出现多种菊科类型,而部分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消减或消失. 据此划出两个孢粉亚带,其中A 亚带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新世中晚期,B亚带为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6.
首次报道我国渐新世银杏属植物叶化石。化石采自黑龙江汤原县太平川剖面宝泉岭组,角质层保存状态良好。叶为下气孔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平周壁较平。下表皮大量气孔器不规则地散布于脉间区,形成气孔带;气孔密度约为117个/mm2;气孔器为单环式,保卫细胞下陷,侧副卫细胞角质化强烈并形成乳突。当前材料的形态及显微构造特征与古近纪北半球广泛分布的铁线蕨型银杏Ginkgo adiantoides(Ung.)Heer emend.Flo-rin(auctorum multorum)基本一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新的银杏大化石记录,对于探究银杏属在我国新生代的分布、迁徙以及当时相关的古植物地理和气候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3)
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叠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8.
Richard H. Tedford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5,(4)
INT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theNeogenebiostratigraphyofChinawasoneoftheearliestgoalsoftheCenozoicResearchLaboratoryoftheGeologicalSurveyofChina,pre-decessoroftoday'sInstituteofVertebratePaleontologyandPaleoanthropologyaVPP).Therationaleforsuchstudies1iesintheuniversalobjectiveofestablishingthenatureandtempooffaunalchangeinaregionandinadjacentregionsthatarelinkedzoogeographically.Eventuallythedataareusedtoincorporatelocaleventsintotheglobalhistoryoffaunalchange.Besidesthisgoal,thereis… 相似文献
19.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