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的专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立 《昆虫学报》1985,(4):447-449
我国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欧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在研究性信息素的过程中,曾按照Klun等(1970)鉴定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顺-和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两种异构体进行合成,但未发现该两种异构体的任何配比在田间有诱蛾活性。程志青等(1980)鉴定出我国玉米螟的性信息素是顺-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并根据Mutuura等(1970)作的分类鉴定,认为我国的玉米螟应为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因此,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螟的研究报告(程志青等,1980;1982;姜仲雪等,1981;任自立等,1983)都称我国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但  相似文献   

2.
以茵陈二炔为结构母体,人工合成了11个多炔类化合物。采用蜡纸接卵法,测定了11 个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产卵驱避活性。结果表明: 当处理浓度为20 μg/cm2时,受试的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驱避作用,其中化合物9(1-苯基-4-甲基-丁二炔)对亚洲玉米螟产卵驱避作用明显, 调查处理后的3天、4天、 5天和6天,其产卵驱避率分别为85.71%、80.00%、61.27%和62.51%。触角电位测定表明,受试的11个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成虫触角感受器具有刺激作用,其中化合物6和化合物9能强烈地刺激产生高振幅的动作电位。10 mg/mL浓度处理,测得化合物6触角电位相对值, 雌、雄虫分别为68.22% 和106.60%,化合物9分别为199.19% 和220.60%。经回归分析所测11个化合物的产卵驱避活性与触角电位反应相对值,两者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还讨论了合成的多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可能的作用靶标和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以顺3-己烯乙酸酯为标准化合物,研究了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气味具有强烈的EAG反应,但在大部分浓度下,雌、雄虫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雌、雄虫对高浓度反-2-己烯醛刺激的相对EAG反应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50%和260%,且雌、雄虫触角对这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的形状也有很大差异;但对豇豆花气味中的柏木烯和柏木脑没有明显的EAG反应.雌、雄蛾对性信息素都有明显反应,且雌、雄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主要组分(反10,反12)-十六碳二烯醛的EAG反应的最大值达到250%,远超过雌虫反应的最大值(53%).雌、雄成虫这种神经感觉反应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感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朱会艳  万树青  陈立 《昆虫学报》2012,55(3):303-308
【目的】测定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对其跟踪信息素的触角电位(EAG)及行为反应。【方法】解剖红火蚁工蚁的杜氏腺, 用正己烷溶剂提取其分泌的跟踪信息素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并测定了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和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EAG和招募行为反应。【结果】通过与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和质谱图比对, 发现杜氏腺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并不是Z, E-α-法尼烯。EAG测定结果表明,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及100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均有较强的EAG反应, 其次为10 μg和1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在招募行为测定中, 杜氏腺提取物和工蚁提取物招募作用明显, 而10, 1, 0.1和0.01 μg法尼烯混合物的作用均不显著。【结论】Z, E-α-法尼烯不是红火蚁跟踪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有较强的EAG反应和明显的招募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6.
绿盲蝽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类似物与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Lygus lucorum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绿盲蝽成虫对9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12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这21种化合物中, 绿盲蝽对丁酸酯类化合物和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较强; 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比雌虫更敏感, 而雌虫对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其中性信息素类似物中, 绿盲蝽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EAG反应最强; 植物挥发物中, 绿盲蝽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最强, 雌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等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相对高于萜类化合物的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 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 雄虫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反应比雌虫显著高, 而对β 蒎烯的反应则比雌虫显著低。绿盲蝽成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的两性差异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交配对象, 而雌虫对绿叶气味物质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产卵寄主。  相似文献   

7.
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是一个在昆虫性信息素和其它挥发性信息化学生物活性测定中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EAG技术,测定了八角尺蠖对丙酮、正己烷、乙醇和蒸馏水等4种不同溶剂所浸提的八角叶片及八角尺蠖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正己烷是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提取的最好溶剂,雄蛾对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EAG反应比雌虫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雄蛾可能更依赖于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探测,而不是对寄主气味的探测;雄蛾对八角叶片的正己烷浸提液具有最强的EAG反应,而雌蛾则对八角叶片的丙酮浸提液的EAG反应最强,由此反映了雌雄个体在寻找寄主、繁殖后代等行为中的性别差异;雄蛾羽化后3h对八角叶片气味就有较强的EAG反应,在24h内EAG反应值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反映了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触角的机能随之趋于完善,因此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本研究为利用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活性成分开展害虫的监测和无公害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了烟蚜茧蜂(Aphididius gifuensis)对蚜虫性信息素(荆芥醇和荆芥内酯)和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以及烟草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雌蜂和雄蜂对蚜虫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烟草挥发物均有反应,但雌雄蜂对这些化学信息物质的嗅觉敏感性存在差异,雌蜂对荆芥醇、荆芥内酯、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和里那醇的EAG反应都大于雄峰,证明雌雄蜂在利用寄主栖境中信息化学物质方面存在不同的策略,它们分别识别了不同的有关寄主的化学指纹图;烟蚜茧蜂对烟草气味组分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绿叶气味组分的EAG反应要强于对萜类化合物的反应,绿叶气味组分很有可能在其寻找桃蚜的过程中发挥远距离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娥尾端抽提物中检出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Ⅰ),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12-14:Ac,Ⅱ) 及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2-14:Ac,Ⅲ).Ⅱ/Ⅲ为53/47,Ⅰ/(Ⅱ+Ⅲ)为180/100。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单组份的Ⅱ具有弱的性引诱活性,而单组份的Ⅰ或Ⅲ均不显活性。(Ⅱ+Ⅲ)混合物中,以按天然比例配制的性诱剂活性最高,其平均诱捕量均远高于3头活处女雌蛾。比例偏离天然比的性引诱活性显著下降,天然比的(Ⅱ+Ⅲ)混合物在1×10-7-1×10-5克/诱捕器范围内诱捕活性最高,在此剂量范围内未能发现平均诱捕量对剂量的依赖关系。偏离此剂量范围的,诱捕活性急剧下降。剂量高于1×10-4克/诱捕器时,几乎完全诱不到雄娥。在按天然比配制的(Ⅱ+Ⅲ)混合物中加入少量(5%)的1,平均诱捕量显著下降。随着加入Ⅰ量的增加,平均诱捕量下降愈甚。此外,诱捕率和最高诱捕量均依类似的规律下降。可见Ⅰ虽共存于雌娥性信息素腺体附近的组织中,它实为一种性引诱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楝科物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植物成分对昆虫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受人们重视。对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的研究证明其含有多种杀虫物质(Schmutterer和Ascher等,1981)。国外报道与印楝为近缘种的苦楝(Melia azadirach)也对昆虫有拒食和干扰生长发育的作用(Schmutterer,1981;Tu和Rueda等,1981),并从中分离出了多种活性物质(Cox,1981)。我国也曾研究应用苦楝防治害虫(中国土农药志编辑委员会,1959),最近证明川楝(Melia toosendan)中成分对水稻三化螟有内吸致毒和拒食作用(赵善欢和张  相似文献   

12.
影响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田间传播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锦曾 《昆虫学报》1984,(4):468-471
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很早就被认为是玉米螟自然平衡的重要因素(Paillot,1928)。它对玉米螟的生存、繁殖和越冬都造成严重影响(zimmack等,1957;Kramer,1959;Frye等,1974;问锦曾,1975;Windels等,1976)。在室内饲养的玉米螟群体,常会因微孢子虫病的污染而毁灭。但在田间,玉米螟自然发病率一般仅0—40%(Weiser,1956;问锦曾.1975)。近年Lewis(1978)在田间小区玉米上人工接种螟虫的试验中发现,螟虫群体初始仅有25%染病,通过粪便传染,后期染病率可高达90%以上。显  相似文献   

13.
大螟雄蛾触角对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电生理试验显示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雄蛾触角对Z11-16:Ac(A)oZ11-16:OH(B)激起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Z11-16:ALD?,E11-16:Ac(D),Z9-14:Ac(E)和Z7-12:Ac(F)四种化合物也能激起较强的EAG反应;A化合物的刺激阈比B高,此两种化合物5:5比例时,激起的反应最强烈。电生理的试验推测,雄蛾触角对A和B两种化合物的感受,是通过触角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器。A和B不同比例混合后,田间诱蛾试验证明:在9:1,8:2,5:5的比例时,其诱蛾量远远超过单独的A化合物;E加入A与B的混合物中,起抑制诱蛾的效果,上述试验表明,Z11-16:OH是大螟的性诱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亚洲玉米螟不同虫期血淋巴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并就其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材料和方法 玉米螟自然滞育幼虫由田间越冬场所于11月中旬采集,留待使用。其他各虫期皆由室内人工饲养供应。饲养方法依周大荣等(1980)所述。玉米螟雌雄交配后产的卵在2%甲醛中浸泡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漂洗二次,卵孵化后定期取样。将收集的供试虫体用蒸馏水洗净,滤纸吸干后用消毒的干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吴才宏 《昆虫学报》1993,36(4):385-389
本文用单细胞电反应的记录方法,测定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雌蛾腹部提取物的反应,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能引起反应。对前者发放大脉冲,对后者发放小脉冲,对雌蛾腹部提取物发放大、小两种脉冲,但以大脉冲为主。  相似文献   

17.
Of 12 potential reproductive isolating barriers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Z‐ and E‐pheromone strains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moth (Ostrinia nubilalis), sev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gene flow but none were complete, suggesting that speciation in this lineage is a gradual process in which multiple barriers of intermediate strength accumulate. Estimation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ll barriers resulted in nearly complete isolation (>99%), bu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asonal isolation allowed as much as ~10% gene flow. With the strongest barriers arising from mate‐selection behavior or ecologically relevant traits, sexual and natural selection are the most likely evolutionary processes driving population divergence. A recent multilocus genealogical study corroborates the roles of selection and gene flow ( Dopman et al. 2005 ), because introgression is supported at all loci besides Tpi, a sex‐linked gene. Tpi reveals strains as exclusive groups, possesses signatures of selection, and is tightly linked to a QTL that contributes to seasonal isolation. With more than 98% of total cumulative isolation consisting of prezygotic barriers, Z and E strains of ECB join a growing list of taxa in which species boundaries are primarily maintained by the prevention of hybridization, possibly because premating barriers evolve during early stages of population divergence.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EAG技术研究棉铃虫对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供试的气味物质有棉铃虫性外激素的二种主要组分和36种与棉铃虫寄主植物有关的植物气味物质。试验结果表明:1)只有棉铃虫雄蛾对性外激素组分产生反应,二种性外激素的组分中,Z-11-16:AL能引起较强的EAG反应。2)对植物气味物质,雌雄棉铃虫之间的嗅觉反应没有明显的差异。棉铃虫对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组分的嗅觉感受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感受过程: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只有棉铃虫雄蛾才对性外激素组分起反应,在二种性外激素组分中:主要组分:Z-11-16:AL引起的EAG反应最高,高于大多数植物气味物质。次要组分Z-9-16:AL引起的EAG反应很弱。雌、雄棉铃虫对植物气味组分的嗅觉反应的选择性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对苯甲醛和绿叶气味物质的反应最高。单萜类中的萜烯衍生物(萜类醇、醛、酯等)的触角电位反应次之。棉铃虫对大多数的供试化合物的EAG反应都很小。最后,作者讨论了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物质对棉铃虫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粘虫雄蛾触角对其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自行组装的触角电位仪,测定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雄蛾蛾龄对标准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1d)、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和十六碳醛(16:A1d)的EAG反应的影响,分析了雄蛾触角对3种标准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发现粘虫雄蛾对Zll-16,Ald和Z9-16:Ald的剂量-反应曲线呈现出典型的“S”型,并且反应阐值较低。而对16:A1d几乎没有反应。最为重要的是检测了粘虫雄蛾对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反应值的大小与样品中所提取的雌蛾腺体数目成正比。通过检测粘虫雄蛾对羽化不同天数,以及同一天羽化、在暗期不同时辰提取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证实了粘虫雄蛾的反应曲线与雌蛾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呈正相关。还比较了烟青虫和粘虫雄蛾对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间接证实了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中可能含有次要组分Z9-16;A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