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脑啡肽-干扰素融合蛋白具有外周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干扰素-脑啡肽融合蛋白的外周镇痛作用和机制.对小鼠进行热损伤诱导,采用经典热板法测定小鼠后肢脚趾外周涂抹干扰素、脑啡肽融合蛋白的痛阈变化,并用阿片选择性拮抗剂纳曲酮、纳络酮及干扰素单抗进行阻断试验.与干扰素母体相比,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外周镇痛作用,这种作用可被纳络酮、干扰素单抗逆转或阻断.融合蛋白具有较强镇痛功能,可作为外用镇痛候选药物,其作用机理与干扰素受体、阿片μ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小鼠γ干扰素/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域融合蛋白,该蛋白保留了完全的抗病毒活性,达到10~8IU/L菌液;利用~(125)I-mEGF进行的受体结合竞争抑制实验,证明融合蛋白所带有的上皮生长因子结合域有与EGF竞争结合受体的功能;体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实验证明融合蛋白具有比干扰素母体分子更明显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效应;在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上,融合蛋白和干扰素母体治疗后的2组小鼠,平均瘤体重量分别为1.6和2.6g,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融合蛋白具有比干扰素母体分子更强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干扰素和脑啡肽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INFα-m基因为模版,采用overlapping PCR技术构建甲硫氨酸脑啡肽干扰素表达质粒pBV220/Enk-/Met-INFα-m,转化大肠杆菌DH5α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分离、变性、复性,然后经CM-Sepharose-FF、DEAE-Sepharose-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al-HR100分子筛纯化,获得较纯的Enk-IFNα-m融合蛋白.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融合蛋白不仅具有干扰素的抗病毒、抗增殖、增强NK细胞功能的活性,而且具有脑啡肽的脑内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薄芝糖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薄芝糖肽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内移植性肿瘤实验与体外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细胞增值程度、细胞凋亡情况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等进行研究.结果(1)薄芝糖肽在50、100、200μg/ml剂量下显著抑制移植性肉瘤S180的生长.(2)薄芝糖肽不能直接抑制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体外培养,不能诱导其凋亡.(3)薄芝糖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显著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TNF-α、IFN-γ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薄芝糖肽可通过促进TNF-α和IFN-γ的mRNA的表达,增加TNF-α、IFN-γ的分泌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蛋氨酸脑啡肽(MENK)是人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其阿片受体广泛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MENK与阿片受体相结合,通过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Ca2+-钙调蛋白、蛋白激酶C等多种物质的表达,参与到免疫细胞的成熟分化。进一步研究提示,适当剂量的MENK通过激活T细胞、NK细胞、LAK细胞等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此外,MENK-阿片生长因子受体(OGFr)通路的过表达,直接抑制肿瘤发展与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6.
人IFNα具有镇痛作用并与阿片受体有关朱千政张笑冰王晶张汝丽侯云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100052)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具有广泛的相互调节作用,干扰素是第一个观察到具有激素作用的细胞因子,1981年Blalock等发现人白细胞...  相似文献   

7.
 已经证明一些细胞象脾淋巴细胞、血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存在有阿片受体。本文在骨髓细胞上的研究提示未成熟B细胞表面也存在有这类神经肽的受体,通过阿片肤类结合到细胞上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效应。试验结果显示M-脑啡肽、L-脑啡肽和α-内啡肽对骨髓未成熟B细胞抗体生成反应的抑制分别为76.6%、68.6%和67.7%。相反,β-内啡肽增进抗体反应达78.0%。M-脑啡肽和两种内啡肽在未成熟B细胞上的效应能够被拮抗剂纳络酮所逆转,提示反应涉及阿片肽受体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κ阿片受体激动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大的抑制作用,并与哌唑嗪、心得安作用进行比较。方法:结晶紫染色法测心肌细胞增殖程度;Lowry法测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心肌细胞体积;[3H]-亮氨酸掺入法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结果:①低血清环境下,NE明显诱导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蛋白合成及体积的增加,但对增殖无影响。②哌唑嗪和心得安单独作用部分抑制NE诱导的心肌肥大;联合作用则完全抑制。③U50488H明显抑制NE诱导的心肌肥大;其抑制程度与哌唑嗪和心得安联合作用类似,明显高于二者单独作用。结论:NE通过激动α1-和β-肾上腺受体途径诱导心肌肥大。κ阿片受体激动显著抑制NE诱导的心肌肥大,这可能与干预α1-AR和β-AR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片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阿片及其衍生物在神经系统中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阿片受体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阿片受体的存在并先后发现了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阿片肽,随后发现了孤啡肽。如年代3种阿片受体的基因均已克隆成功,氨基酸序列表明它们均属G蛋白偶联受体,为7螺旋跨膜受体家族的成员,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功能包括介导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以及一些离子通道的激活和抑制作用等。阿片受体基因的克隆将有利于新型临床药物的开发以及耐受和药物成瘾性分子基础的研究。目前阿片受体基因敲除、计算机结构模拟分析以及寻找新型阿片受体基因的研究均在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0.
Ⅲ型干扰素(IFNλs)是干扰素家族中最新的一组成员。他们的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IFNα/β十分相似,但是他们所结合的受体与IFNα/β迥异。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IFNα/β,且抗肿瘤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Ⅲ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即IFN-λ,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其家族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也可分别称作IL-29,IL-28α和IL-28β).IFN-λ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IL-28Rα(又称IFN-λR1或CRF2-12)和IL-10Rβ(又称CRF2-4)链组成的异二聚体,IFN-λ结合到受体上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导致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从而发挥与Ⅰ型IFN相似的生物学效应.IFN-λ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活性等方面.IFN-λ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 IFN-α/β十分相似,但其受体表达局限,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两个改造后的肿瘤抑素抗肿瘤活性肽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改造后的肿瘤抑素2个抗肿瘤活性肽的作用机制,明确其不同的抗肿瘤活性,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原理,人工合成肿瘤抑素中185~203位氨基酸所对应的19肽和T7肽(74~98位氨基酸)基础上改造的21肽碱基序列,将其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TYB2重组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用几丁质亲和层析柱一步纯化,直接获得19肽和21肽,利用MTT法、细胞生长曲线、TUNEL法、流式细胞仪早期细胞凋亡检测和细胞周期检测,小鼠H22腹水型转移型肝癌实体瘤抑瘤实验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切片,来研究19肽和21肽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体内肿瘤的抑制情况.体内外实验表明:获得的19肽抗肿瘤活性以直接作用肿瘤细胞为主,也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基因重组21肽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实现的.19肽、21肽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和促凋亡作用明显增强,抗肿瘤活性大大提高.联合用药弥补了单独用药不足,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会成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吗啡的强效镇痛功能及广泛的生理、药理作用是几百年来药学、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其作用机理未能得到阐明。70年代初发现脑内存在阿片受体以来,随之在脑内找到内源性阿片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接着又发现了β内啡肽、强啡肽等多种内啡肽(endophines),从而在学术界里掀起一股研究神经肽的热潮,对吗啡药理机理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阿片肽的生理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各种阿片受体配体特性功能表达的差异,证明脑内存在多种阿片受体类型。公认的主要有μ、三种亚型。要深入研究阿片受体亚型的结构功能,必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定点突变技术研究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rBTI)的作用位点,先后构建了R45A-aBTI 和R45F-fBTI 两个突变体.抑制活性测定显示,aBTI 和fBTI 均丧失了胰蛋白酶抑制活性,却分别增加了对弹性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确定Arg45为野生型rBTI 的作用位点.稳定性分析表明,rBTI、aBTI 和fBTI 均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采用MTT 比色法分别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抑制剂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突变前后的3种抑制剂对HL-60 和EC9706 细胞的生长均显示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通过研究不仅确定了rBTI 的作用位点,而且获得了两种新型蛋白酶抑制剂,且作用位点的改变并不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其配体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免疫注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载体蛋白所产生的抗体能够干扰EGFR与EGF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生长。本实验室设计了EGF和TGFα的嵌合配体E5T,并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与之融合。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内表达后,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度较高的E5T-mSEA融合蛋白。将E5T-mSEA免疫小鼠,能够产生高滴度的抗体,该抗体能够同时识别EGF和TGFα。将抗E5T-mSEA免疫血清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在1:10的稀释度下能显著抑制EGFR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EGFR阴性肿瘤细胞293T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脑啡肽-干扰素α-m融合蛋白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啡肽-干扰素α-m融合蛋白(EI)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作用,分别用HSV-1感染兔子角膜、HSV-2感染豚鼠阴道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兔子角膜感染24h后用融合蛋白滴眼液治疗,每天3次,每次0.5ml,共14天.豚鼠阴道感染48h后,用融合蛋白涂剂抹外阴病灶,每天3次,每次10mg,共14天.用IFNα-m和生理盐水/赋形剂作为对照.采用记录病损程度分级法进行临床症消减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实验动物病灶病毒滴度、HSV抗体滴度及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与IFNα-m相比,EI治疗组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症状大幅减轻且病程缩短,动物病灶中病毒滴度下降,抗HSV抗体滴度升高,NK细胞活性增强.说明脑啡肽干扰素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消除炎症和局部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HSV感染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丰富的A431细胞进一步研究了人IFN-γ-EGF3融合蛋白 ̄〔1〕的抗细胞分裂活性,以及它和靶细胞EGF受体的关系。结果表明,IFN-γ-EGF3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明显高于其母体分子。 ̄125I-EGF受体竞争抑制试验表明,IFN-γ可与EGF竞争A431细胞的EGF受体,而INF-γ-EGF3融合蛋白的EGF受体竞争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说明人IFN-γ和IFN-γ-EGF3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细胞分裂活性,与靶细胞EGF受体被竟争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μ型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物镇痛与成瘾的分子基础。从人脑组织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获得μ型阿片受体的cDNA,将其克隆至pcDNA3.1( )中,转染CHO细胞后筛选单克隆细胞株,检测重组细胞株表达的μ型阿片受体与激动剂慢性作用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能力。通过激动剂慢性作用信号转导分析证实,DAMGO能够明显抑制吗啡慢性给药引起的重组细胞株胞内cAMP水平的上调作用,初步揭示了阿片受体与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克隆出阿片δ受体后,已从不同种属的动物克隆出了阿片受体的三个亚型μ、δ和k受体。最近法国Kieffer实验室的Matthes等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敲出技术繁育成功了一个μ阿片受体缺陷的种系小鼠。这种小鼠除无出阿片受体外,生长、发育、生殖和活动周期等与正常小鼠无异,且小鼠的δ和k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和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都与正常小鼠无异。给予该小鼠吗啡,无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给予纳洛酮也不出现撤药综合征。给予δ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也无镇痛作用。说明吗啡的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由μ受体介导,而与δ和k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干扰素(IFN)α2b-胸腺肽(THY)α1融合基因,克隆到pBacPAK8上,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IFN-THY.与线形化Bm-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过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Bm-BacPAK-IFN-THY.将Bm-BacPAK-IFN-THY感染家蚕细胞进行表达.DNA印迹证明IFN-THY已插入Bm-BacPAK6中(4 kb左右的杂交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印迹证明IFN-THY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分子质量为23 ku左右),且具有IFN蛋白的免疫原性;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和玫瑰花结法显示96 h的表达产物IFN活性为3.72×104 U/ml,120 h表达产物IFN活性为3.10×105 U/ml,48~72 h表达产物IFN活性较低;48~120 h表达产物的玫瑰花结形成率均在10%以上.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IFN-α2b和THY-α1的双重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