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Caspersson等3建立人类染色体喹吖因分带技术以来,相继发展了各种吉姆萨染色分带技术。这些分带技术是精确分析动物染色体的有效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动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研究鱼类的染色体与分带,不仅在鱼类染色体核型、核型的演化与亲缘关系的分析,而且对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的细胞化学、组织结构与进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Caspersson等建立人类染色体喹吖因分带技术以来,相继发展了各种吉姆萨染色分带技术。这些分带技术是精确分析动物染色体的有效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动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研究鱼类的染色体与分带,不仅在鱼类染色体核型、核型的演化与亲缘关系的分析,而且对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的细胞化学、组织结构与进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鱼类染色体比哺乳类的细小,数目较多,染色体分带困难较大,至今分带的工作不多,在国内尤其少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几种分带Giemsa染色技术和Ag—As染色,分析小鼠腹水肝癌的核型。结果表明,小鼠腹水肝癌是一种近二倍体肿瘤,染色体众数为42—43,有标记染色体4—5条。2—3条染色体带有银染色阳性的核仁组织者,后者常出现在M1和M3两条标记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  相似文献   

5.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6.
草原革蟀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前已报道过缺角血蟀和森林革蟀的染 色体[1,27。有关蟀类细胞遗传研究的概况和现 状,Olive:已作了全面综述[C3,41。目前已记载 了104种蟀类的染色体资料,二倍体染色体的 数目自12至34条。长期以来,前人沿用压片 法制片,地衣红染色,未能进行分带研究。我们 从1978年起,逐步改进方法,由压片法改为气 干法制片,由地衣红改为Giemsa染色,低渗处 理及分带技术取得成功。本文首次报告草原革 蟀早期胚细胞的核型、B染色体、C和G分带 以及核型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麦染色体G带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立  杨晓峰 《遗传》1988,10(2):11-12
染色体G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推动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几年中的迅速发展。可是,在植物方面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价值却很有限,因为它仅能显示C, N及Q带。这些带纹在每条植物染色体上数量太少,且多数集中在染色体端粒、副溢痕和着丝粒附近。为此,突破G带技术已成为植物染色体分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染色体分析的基础上,对G分带(Seabright)及C分带(Sumner)显色技术结合我们具体情况略加改进,建立了G分带和C分带技术。并对25名正常人的带型进行了观察。现将我们的操作方法及效果分别作一介绍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1970年发现染色体分带技术后,1971年召开的国际性巴黎会议上,为 G、Q、C 和 R 带四种分带技术建立了命名法。分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本文所介绍的常用三种带型——G、R 和C 带的显带技术,是我们实验室所采用的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利用荧光和 Giemsa 分带技术研究了栽培大麦与野生大麦染色体的带型,使大麦染色体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大麦染色体分带远不如黑麦那么容易,尚存在一系列技术上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大麦分带的可重复性比较低,显带效果较差。本文就我国栽培大麦染色体带型和如何提高大麦染色体分带的效果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染色体G、C分带技术,研究了小鼠巨噬细胞株MMG-116代和120代细胞的核型。结果表明,16代细胞为超五倍体,染色体众数为104—106,具有1—12条标记染色体;120代细胞为亚四倍体,染色体众数为73,具有1—18条标记染色体。15—20%的MMG-1细胞具有1—3对C带正染的双微体。C分带技术证明,MMG-1细胞的一些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点实际上是由位置邻近的双着丝点组成。作者还比较研究了与MMC-1来源有关的小鼠胸腺瘤细胞株BW5147和G_3H小鼠骨髓细胞的核型,结果提示巨噬细胞系MMG-1可能是C_3H小鼠的巨噬细胞与胸腺瘤细胞杂种的后代。  相似文献   

12.
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a)体细胞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猪体细胞染色体(2n=38)已有报道。近年来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对家猪染色体作了进一步鉴定。但由于方法不同和缺乏统一标准,其结果不完全一致。对于我国家猪品种染色体的研究,目前尚少报道。我们以四川的内江猪、荣昌猪、柳加猪和成华猪为对象,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用Giemsa常规染色,G-分带和C-分带染色,对这些家猪的染色体组型,G-分带和C-分带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染色体分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当今植物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染色体鉴别、基因定位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对细胞分类学、物种生物学、细胞地理学、体细胞遗传学,以及育种学、人类遗传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众多学者对染色体显带机制进行了研究。最早,用DNA变性与复性理论作为染色体显带的基础,认为是DNA的彻底变性和高度重复DNA的差别退火,导致分带程序中选择性染色的出现。实际上,染色体显带机制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实验结果均与上述解释相矛盾。近来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显带的核心问题是,  相似文献   

14.
应用染色体分带方法,发现L615小鼠白血病细胞存在着标记染色体——Bj染色体。Bj染色体的特征为:在第19对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独特的异染色质区域。Bj染色体的出现频率: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五天约为44%,而第三天仅为8%。它表明L615小鼠在白血病癌变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个发现对于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和筛选抗癌药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DLC-1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8p21.3-22。它是RhoA特异性GTP酶的激动蛋白,与调控细胞增殖和粘附的信号传导通路关系密切,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研究发现DLC-1基因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癌细胞系中表达缺失,提示该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DLC-1表达的恢复引起了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癌细胞的浸润,从而在肝细胞癌的转移、侵袭及肿瘤细胞的生物特性方面发挥作用。因其与肝癌发生,转移乃至复发关系密切,使其在肝癌早期发现,早期预测肝癌的转移复发及肝癌的预后方面发挥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水牛染色体G、C带核型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对哺乳动物染色体的研究。在水牛方面,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时有报道,而国内甚少,尚无应用分带技术对染色体作进一步的分析。为了积累我国家畜染色体资料,探讨水牛种质以及为开展水牛遗传病的检查提供依据,我们对水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C带作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水牛染色体G,C带核型的观察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 展,大大地促进了对哺乳动物染色体的研究。在 水牛方面,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时有报道〔3,51,而 国内甚少,尚无应用分带技术对染色体作进一 步的分析。为了积累我国家畜染色体资料,探 讨水牛种质以及为开展水牛遗传病的检查提供 依据,我们对水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 C带作了 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用某些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显色方法,在染色体臂、着丝点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带谱的技术。一、染色体分带技术简述 Caspersson等(1968)首先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中期染色体用喹吖咽氮芥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染色体呈现明、暗相间的荧光带谱,简称Q-带。此后Arrighi和徐道觉(1971)报道了一种对着丝点异染色质区有特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增加醋酸洋红前染色,使核仁在染色体分带之后也能着上颜色。用这一改良的Giemsa分带程序,本文研究了核仁与NOR-染色体的联系。发现玉米根尖细胞中两个近次缢痕带或异染色中心总是与前期和间期核仁紧靠在一起,两个核仁组织者都表现出形成核仁的活性。在单核仁细胞中,核仁总是同时与两个带或异染色中心相联系,可见这个核仁是由两个核仁组织者共同参与形成的;在双核仁的细胞中,每个核仁分別与并且仅与一个带或异染色中心相联系,可见每个核仁组织者各形成一个核仁,这两个核仁在核中常呈同向平行排列。  相似文献   

20.
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