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岩钦 《昆虫知识》1994,31(2):111-111
东亚飞蝗Locustamigraioriamanilensis(Meyen)自1987年在我国海南岛突然爆发以来,7年来每年均有发生为害,1993年又是大发生年,这不仅使海南道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没有掌握煌区的成因与煌区演变的生态规律,不能提出有效的改造蝗区与控制蝗害的生态对策,只能依靠农药防治,从而使控制煌害陷于被动局面。1992年通过整个煌区的考察,及近6年来的田间飞蝗发生动态规律,参考该岛近500年来该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该岛飞蝗发生地近100年来的生态地理的演变特征与东亚飞蝗的生态学特性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  相似文献   

2.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已发现东亚飞蝗对某些农药产生了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代谢解毒相关.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引物合成东亚飞蝗GST 4个不同家族基因的双链RNA(dsRNA),将dsRNA注射到东亚飞蝗幼虫体内,采...  相似文献   

3.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在中国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东亚飞蝗系相当典型的草原型昆虫,它具有草原型昆虫的生活特征,如对温湿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喜光,运动器官发达,能作远距离迁移,有群集习性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农业区边缘的草原地带,故易于造成农业大灾害,为中国历代著名大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1921年勿万洛夫氏B.P.Uvarov发表了蝗虫变型学说以来,昆虫学者们针对两型的差异,在形态上,蝗蝻的生活习性及成虫生殖力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飞蝗变型的知识已逐渐丰富起来。但关於飞蝗成虫习性的认识,过去尚不够十分明确,因而有些学者误认为散栖型飞蝗的习性是离群散棲,不群聚亦不高飞远扬,甚至以此习性作为区分两型的论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东亚飞蝗的分布及为害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对其预测预报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的总结 ,最后对今后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今后对东亚飞蝗的预测预报分析应紧密结合环境条件的变化 ,应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种群发生规律进行探讨 ,并利用时空分析的结果进行种群空间分布的估计与预测。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将会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东亚飞蝗预测预报方法 ,对我国东亚飞蝗的测报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于肠道微生物在昆虫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中国不同地区分布的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情况。【方法】本文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中国4个代表性蝗区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肠道微生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究其多样性。【结果】分布区域、发育时期和性别对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结构均影响明显,其中分布区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性别和发育时期。多样性分析发现,采自广东省清远市和河北省沧州市的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性较大,所选取的8个环境因子中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可影响东亚飞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论】研究结果从共生微生物和环境因素角度解析了东亚飞蝗的环境适应性,为研制地理溯源技术和开发微生物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汞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调查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Hg浓度,研究了Hg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Hg浓度较高,Hg含量范围为0.33~174.86ng·g^-1,平均值为36.44ng·g^-1;东亚飞蝗体内总Hg及不同器官中总汞浓度均与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东亚飞蝗不同器官中的总Hg浓度为翅膀〉头〉腹〉胸≈足;随着飞蝗体质量增加,飞蝗体内绝对Hg含量增大,但生物量稀释作用使飞蝗体内总Hg浓度降低。Hg主要累积在飞蝗的翅膀和头部。生物量稀释作用及将Hg累积到翅膀中可能是东亚飞蝗抵御Hg危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飞蝗种下阶元划分和历史演化过程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前人把我国飞蝗划分为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三个亚种,并推测我国最原始的飞蝗发生地可能是郑州-开封东北至临清-禹南以南的古黄河冲积扇地带。由于飞蝗的形态、生理、生态等性状受气候与生态条件影响,从而在地区间变化很大,而且过去关于我国飞蝗发生动态和演化的分析均忽视了地史中重大气候事件的影响,因此有关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质疑并有待深入验证。根据分子群体遗传学的最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1)我国飞蝗应被重新划分为青藏种群、海南种群和北方种群3大类群;(2)我国东部地区(辽宁、黄淮平原、陕西和山西)的飞蝗与海南的飞蝗之间的遗传差别已达亚种水平,因此不是东亚飞蝗,而是亚洲飞蝗经过适应性演化在我国华北地区形成的特异地理宗——华北地理宗;(3)华北地理宗的形成应是末次冰期后种群大规模扩张的结果,推测是由蒙新高原的飞蝗沿黄河流域逐步扩散而来;(4)结合历史上飞蝗发生的情况可以推断,在中国,至少在北至北纬46℃的地区,光周期不会成为飞蝗发育的限制性因素,有效积温可能是惟一限制性气候因子。因此,在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下,飞蝗有逐渐向北扩散的可能,东北地区将会逐步具有飞蝗大发生所需要的必要气候条。  相似文献   

9.
通过Wright's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对不同地区东亚飞蝗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和类绛血胞4种类型.原血胞的细胞核为红色,而其它3种血细胞的细胞核均被Wright's染液染成红色和蓝色2种类型.故认为浆血胞是...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对植物群落的利用特征,采用自然生境中罩笼的方法,观察东亚飞蝗对栖息高度的选择行为,分析发生代数、种群密度、调查时间以及环境温湿度对东亚飞蝗栖息高度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秋蝗偏好栖息在80 cm。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当蝗蝻密度d≤20头/m~2时,东亚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以8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种群密度d=100头/m~2,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较低位置,以0~2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东亚飞蝗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在12∶00和16∶00这两个时间段偏好选择栖息在植株中下部。选择栖息在0~20、40~60和80 cm这3个高度的东亚飞蝗数量百分比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但是与环境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这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湿度的增加,飞蝗偏好栖息在这3个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东亚飞蝗自古以来是我国农业上的剧害之一,它们摧毁植物的能力极为巨大,而且所嗜食的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其中包括我们用以生产粮食的农作物。我们的祖先在和这种害虫作斗争之中,对于它们的取食习性早有所观察和了解。晋书石勒载记中首先记载蝗虫“不食三豆三麻”,以后如王桢的“农书”(13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0),  相似文献   

12.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5,42(5):506-509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其主要原因为:(1)水灾是为东亚飞蝗创造发生地和转移到临近地区危害的关键因子;(2)东亚飞蝗产卵的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沙土为10%~12%,壤土为15%~18%,粘土为18%~20%);(3)先涝后旱,飞蝗成片;(4)黄(河)患是东亚飞蝗蝗害发生的源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滨湖(库)蝗区东亚飞蝗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东亚飞蝗中肠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几丁质酶基因 (LmChi)cDNA全序列 (GenBank 登录号:EF092841)。获得的cDNA全长1 604 bp,其中可读框1 452 bp, 编码483个氨基酸。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与18家族昆虫几丁质酶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其他几丁质酶一样,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序列也包含一个信号肽、一个几丁质酶活性位点、一个碳端丝氨酸富集区和一个几丁质结合域。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LmChi基因只在东亚飞蝗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肠组织中表达,而在东亚飞蝗体壁、前肠和后肠均没有发现LmChi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4.
吴彤  倪绍祥  李云梅 《生态学报》2006,26(3):862-86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飞蝗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及时、准确地监测东亚飞蝗的危害状况,对于东亚飞蝗的有效防治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光学模型的建立机理为着眼点,定量分析和对比了4种由植被冠层孔隙度反演LAI的算法.结果表明,LAI与植被指数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LAI的增大,植被指数也在增大;在4种估算方法中,LAI-2000算法最适用于研究区植被LAI的估算.此外,还分析了LA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飞蝗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即:ALO=-aln(LAI)+b,其中,a、b为调节系数.  相似文献   

15.
Serpins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前期研究发现Serpin1能够降低绿僵菌Metarhizium对蝗虫的杀虫效果,本研究旨在从酶学角度明确Serpin1蛋白抑制绿僵菌毒力的原因,进一步揭示Serpins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饵剂饲喂的方法进一步明确Serpin1蛋白对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的抑制效果;测定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过程中,添加Serpin1蛋白对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共6种酶的影响,以明确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Serpin1能够显著降低绿僵菌对蝗虫的杀虫效果;将Serpin1与绿僵菌混合后处理东亚飞蝗,12 d后其死亡率为63.5%,显著低于绿僵菌单独处理(死亡率为80.6%).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将绿僵菌IMI330189与Serpin1蛋白混合处理后,与绿僵菌处理组相比,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SOD和PO的活力总体表现为上调,而POD的活力呈现降低的趋势;解毒酶MFO、GSTs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AChE的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Serpin1蛋白能够增强东亚飞蝗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提高东亚飞蝗的酶学免疫,增强对绿僵菌侵染的抵御能力,从而降低东亚飞蝗的死亡率.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Serpins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35年,江西北部的九江、湖口、彭泽等县,曾发生过大批群居型东亚飞蝗为害,根据了解,这是前一年从长江北岸飞来,产卵繁殖的,当年即采取了紧急措施,掘沟围打,加以扑灭。此后江西省内,未闻再有东亚飞蝗的发生。 1956年8月农业部陈家祥先生来江西时曾谈起1955年,广西的柳江、雒容、贵县和柳州市郊,都曾大量发生群居型的东亚飞蝗,吃毁甘蔗2万多亩,和广西毗连的广东省湛江流域,也有发生,面积且在20万亩以上;并推测江西也可能有东亚飞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蛋白质组分并测定其分子量,收集过敏病人血清,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鉴定其过敏原成分,通过凝胶过滤层析对东亚飞蝗过敏原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东亚飞蝗蛋白粗提液条带大概有30条左右,其中主带大约有10条,相对分子量约为13、15、25、28、40、45、55、70、100、110ku,其中蛋白含量最丰富的约在70ku左右。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蝗虫过敏条带主要有5条,相对分子量分别约为19、29、38、70、130ku。通过凝胶过滤层析对东亚飞蝗过敏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个高纯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ku东亚飞蝗过敏原,并且发现了一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0ku的蝗虫新过敏原。本研究为临床上蝗虫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飞蝗总DNA的抽提及其RAPD分析条件的摸索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通过试验寻求得到一种快速、简便抽提飞蝗(Locusta sp.)总DNA方法,使每头雄性和雌性成虫分别可以得以50和100μg的总DNA。所得到的总DNA OD260/OD280为1.5-2.2,分子量45kb。为了获得高分子量的DNA产品,使RPAD结果具重复性,酚氯仿抽提后的DNA沉淀用灭菌Tip头挑出,而不用离心收集。对各种分析条件如摸板、Taq酶、dNTP及引物的浓度、不同的PCR仪、反应管进行了比较试验,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们对RAPD结果影响。用优化的试验条件对我国3个飞蝗亚种5个地理种群进行RAPD分析。结果在3个亚种UPGMA聚类图中,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珠2个种群以100%Bootstrap分别聚类在一起,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的2个种群以66%的Bootstrap聚类在一起,在3个亚种所有个体的UPGMA聚类图中,亚种内的所有个体都聚类在一起,各自形成独立分支,说明3个飞蝗亚种有明显的区别。西藏飞蝗的2个种群之间,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之间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不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形态学上也有显著不同。由于二型的发生特点不同,在研究飞蝗的发生规律时,必须弄清二型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首先从形态学来区别二型。国外对沙漠蝗及亚洲飞蝗二型的形态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对不同蝗虫种类所采用的指标是不同的,除了普通所采用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体色及前胸背板以外,还采用其他部分的测量指标。关于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前人研究较少。作者自1958年开始,从蝗区采集了部分标本进行测量,并以在不同密度饲养下的成虫进行形态比较。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单报导,以供参考。 一、工作方法 野外材料采自河北漳河蝗区,饲养的材料分别来自室内及田间。窒内饲养时温度控制30℃,饲养笼容积39×39×39厘米,分别置放蝗蝻6头、54头。田间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及未来灾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 5种因素 :气象因素、生态因素、湖库水位因素、河泛流量因素、人为因素等。并对河北省东亚飞蝗未来灾变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