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虎鼬(Vormela peregusna)属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鼬科(Mustelidae)虎鼬属(Vormela),是虎鼬属唯一一种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欧到中国西部的广大干燥地区,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雷刚等,2009)。目前国内外有关虎鼬的研究比较少,包括核型分析(许可芬和高行宜,1986)、分子遗传学研究(Rozhnov et al.,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黄鼬(Mustela sibirica Pall.)分布极广,产于东北及内蒙东部的黄鼬皮称为元皮,其他地区的通称黄狼皮(简称鼬皮),它是我国经济价值最大的野生毛皮兽之一。由于鼬皮质量的差别甚为悬殊(Ⅰ级皮的价值为100%,Ⅱ级皮为60%,40%以下的为次皮,最差  相似文献   

3.
在鉴定西藏兽类标本时,发现香鼬印北亚种(Mustela altaica longstaffi Wroughton),系国内新纪录。2,3。采于吉隆县马拉山,当雄县羊八井,浪卡子县打隆,普兰县仁贡、磴噶,扎达县香孜。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5.
1981—1982年在石渠县对寄生于鼠的蚤类进行了调查,共获蚤1324只,经鉴定隶属5科9属17种,报告如下:1.同鬃蚤Chaetopsylla(Chaetopsylla)homoea宿主主要是藏狐(Vulpus ferrilate),其次有犬(Canis familiai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2.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宿主主要是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其次为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3.副规新蚤N.paranoma宿主藏狐。4.腹窦纤蚤深广亚种Rhadinopsylla(Ralipsylla)liventricosa宿主高原鼠兔、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香鼬(Mustela altaica)5.五侧纤蚤邻…  相似文献   

6.
为利用足迹和粪便度量途径获得野外快速识别物种的方法,通过鉴定已有标本、调查动物足迹和粪便形态特征,分析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食肉目动物种类。确认在该区域共有9种食肉目动物,依据动物遗留粪便样品的宽度和外部形态能够区分不同体型的捕食动物。以足迹是否有爪印鉴别猫科动物和其他种类。以足迹大小区分猞猁Lynx lynx和豹猫Felis bengalensis,以前足具有长爪印确定狗獾Meles meles,以前足第3、4指基部紧密联结区分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与沙狐Vulpes corsac和赤狐Vulpes vulpes,以跳跃步幅区分香鼬Mustela altaica和艾鼬Mustela eversmanni。本研究为开展区域性食肉目动物监测提供了便于掌握和使用的野外调查方法。另外,通过核查标本确认本地区仅有狗獾,增加了香鼬在内蒙古的分布地。  相似文献   

7.
鼬科动物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海  徐纯柱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09,29(7):3585-3592
利用PCR技术获得紫貂(Martes zibellina)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9种鼬科动物相应序列,用ClustalX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出延长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了一个终止相关序列ETAS1及8个保守序列(CSB-F、E、D、C、B、1、2和3),并给出了序列通式,在CSB1和CSB2之间发现不同形式的短重复序列.此外,以狼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鼬科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臭鼬亚科最先从鼬科中分化出来,随后剩余类群分为两大支系,即貂属种类与貂熊聚为一支,并与獾亚科的狗獾形成姐妹群;另一支为水獭亚科的物种与鼬属的林鼬形成姐妹群,再与虎鼬聚在一起,狗獾与貂属的紫貂亲缘关系最近,水獭亚科与鼬属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古鼬属(palaeogale)由H.von Meyer于1846年建立,欧亚大陆以及北美的晚始新世一中新世地层中均有报道。但受化石标本以及研究程度的限制,古鼬的分类位置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曾被分别归入鼬科(Mustelidae)、古灵猫科(Viverravidae)、猫科(Felidae)、古鼬科(Palaeogalidae)和猫型亚目(Feliformia)科未定等。内蒙古三盛公地区新发现了5件古鼬标本,其中IVPP V 19325(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一件残破头骨、一对近乎完整的下颌以及一些椎体和肋骨)是目前为止亚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标本。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些新材料,并基于新材料,结合前人的图版描述,提取了古鼬的形态学性状特征用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参考Wesley-Hunt and Flynn(2005)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选用了共计42个类群的100个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2个现生类群的6个基因(细胞核基因TR-i-I,TBG和IRBP;线粒体基因ND2,CYTB和12S rRNA),共计5893个碱基对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帮助完善了古鼬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50%多数合意树的结果显示古鼬与鼬科及古灵猫科均无明显的亲缘关系,而是位于猫型亚目基干位置,代表了猫型亚目下一个原始的支系,可被归入古鼬科(Palaeogalidae)。同时,还厘定了古鼬科的鉴定特征。未来还需要更完整的性状数据,尤其是耳区的性状特征,来完善古鼬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狂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狂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狂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浅谈鼬獾     
<正>鼬獾(Melogale moschata),别名山獭、山狟、白猪鼻、白猸,属食肉目鼬科鼬獾属,为东洋界特产动物(封面照片林剑声2010年3月27日摄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100m处)。  相似文献   

11.
水貂(Mustela vison)是小型珍贵毛皮兽类,属诱发性非卵动物。当前,水貂的繁殖还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对水貂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水貂不育原因,以提高水貂繁殖率,增加皮张生产,我们于1973 年冬季在北京动物园貂场的大力协助下,与工人同志们一起用合成的LRH在非配种季节,对水貂进行了诱发排卵试验。同时也用两种垂体促性腺激素(促滤泡素和促黄体素,简称FSH和 LH)作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2.
从鼬瓣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运用光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洋芹素-7-O-(6″-O-p-羟基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洋芹素-7-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3)和黄芩苷(4)。化合物1为首次从鼬瓣花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3.
正貂熊(Gulo gulo)属食肉目,鼬科,貂熊属。此种有两个亚种,分别为古北亚种(G.g.gulo)和新北亚种(G.g.luscus)。新北亚种分布在北美北部地区;古北亚种分布在欧亚大陆,我国分布为此亚种(朴仁珠和张明海,2000)。貂熊主要栖息在高山、苔原、泰加林、北方森林区域、沼泽等环境(Mitchell-Jones et al.,1999)。目前,欧洲种群  相似文献   

14.
易现峰   《动物学研究》2005,26(1):1-7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kuang 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kuang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kuang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采自中国南海外海深水区的鼬鳚科鱼类2新纪录种:光口索深鼬鳚Bassozetus levistomatus Machida及圆吻棘鼬鳚Hoplobrotula badia Machida,并编制了中国已知的鼬鳚科4亚科19属35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同域分布动物的食物竞争关系,采用样线法收集粪便样品,依据残遗物鉴别物种的方法,于2007年8 ~12 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狐、狗獾、香鼬和豹猫的食物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赤狐取食所有15 类食物,并捕食小型鼬类;在赤狐粪样(n =70) 中出现率较大的植物(32.6% )以重量比率计算时其贡献极大下降(0.02% ),而出现率较低的草兔和鸟类重量比率较高(草兔65.4% , 鸟类22.9% ), 相对重要值的计算表示,赤狐的食物构成均一。狗獾(n = 64)以取食昆虫和植物果实为主(出现率29.3% 和57.8% )。香鼬(n =14)集中取食鼠类(出现率73.7% ,相对重量99.8% ),豹猫(n = 11) 则以鸟类居多(出现率27.8% ,相对重量69.0% )。食物生态位的宽度以赤狐最大(0.2),其次为豹猫(0.07)。根据食物生态位的重
叠度分析,赤狐与狗獾(O = 0.99)和豹猫(O = 0.7)以及狗獾与豹猫(O = 0.6)的种间竞争较强, 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实现捕食者之间的共存。赤狐对香鼬的捕食可能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江西金盆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之间的过渡区域,是连接两大山脉的生态廊道。为深入了解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保护区内布置16台红外相机作为固定监测点,累计工作6 720个相机日。共拍摄到照片10 666张,其中独立有效照片479张,鉴定出物种21种,分属7目14科,其中兽类9种,鸟类12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江西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画眉Garrulax canor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鼬獾Melogale moschata、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黄腹鼬和斑林狸为保护区新记录。相对多度前5位物种为白鹇、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小麂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显示,金盆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与周边3个自然保护区为密切关系(60%);金盆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与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为周缘关系(40.83%),与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疏远关系(39.29%)。研究结果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长期的鸟兽资源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邵珍珍  吴鹏飞 《生态学报》2019,39(19):6990-7001
为查明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2014年7月和9月利用吸虫器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为:共采集到小型表栖节肢动物18661只,隶属于3纲15目85类(科或属),优势类群为球圆跳属(Sphaeridia)、长跳属(Entomobrya)和莓螨科(Rhagidiidae),其中长跳属仅出现在草原草甸。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类群是长跳属(Entomobrya)、球圆跳属(Sphaeridia)、齿步甲螨属(Odontocepheus)、瘤蚜科(Pemphig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但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的群落密度及类群数均以草原草甸最高,中度退化草甸最低,3种生境间有显著差异(P0.01)。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均是7月显著低于9月(P0.01),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是7月显著高于9月(P0.01);类群数在沼泽草甸中7月显著低于9月(P0.05),在草原草甸和中度退化草甸则是7月显著高于9月(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能够显著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20.
盖蚤属(Callopsylla Wagner,1934)分布于古北界,迄今已知共23种。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少数寄生于鸟类,个别种则寄生于鼬和鼹。去年于我国青海东部采到一种盖蚤,经鉴定系新种,新种属鸟盖蚤亚属(Orneacus Jordan,1937),订名为北山盖蚤,现记述如下: 北山盖蚤 Callopsylla(Orneacus)beishanensis,新种 鉴别特征 北山盖蚤同兀鹫盖蚤(C.(O.)gypaetina Peus,1978)的抱器和阳茎钩突以及受精囊等的形态相似,但根据下列特征可以区别。(1)北山盖蚤下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