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立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并对黄土高原各县域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严重失调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高水平良好协调发展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存在着损益-拮抗-磨合-主导-同步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其中62.7%的县域处于严重失调发展阶段,30.1%的县域处于轻度失调发展阶段,7.1%的县域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基于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黄土高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胁迫耦合发展状况.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对于促进黄土高原县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后谋 《生态学报》1987,7(4):376-378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陕、甘、宁、青、晋、豫、内蒙古等7省(区),包括277个县(旗、市),总面积60.7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其中流失严重面积43万平方公里,分布在7省(区)的159个县(旗、市)。本文试从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对生态平衡影响及水土流失的危害,探讨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信忠保  许炯心  余新晓 《生态学报》2009,29(3):1129-1139
在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50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黄土高原115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和276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黄土高原输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水变化对其影响.研究表明: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降趋势非常显著.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两时期对比来看,黄土高原输沙强度整体呈现减弱态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输沙模数>5000t/(km2·a)区域的输沙强度减弱明显,其面积较前期减少了44.3%.输沙强度减弱最为明显的区域位于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山西中北部地区,输沙强度减少在40%以上.降水减少是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减弱的重要原因,它们时空变化格局在空间上一致.从黄河中游10条主要支流来看,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可能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在61%~93%之间.  相似文献   

4.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自然保护区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工作也有新的发展,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目日渐增多。可是,就黄土高原来说,除了在边缘地带秦岭太白山建有自然保护区外,在典型的黄土高原面上至今还没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因为过去设置自然保护区往往考虑没有人为破坏的地区和自然景观,而黄土高原的本来自然面貌已发生深刻变化,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更为严重,因此,长期以来忽视在黄土高原设置自然保护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对整个黄土高原经过周密考虑之后,认为在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子午岭、黄龙山黄土低山丘陵地区建立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是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意思是说,山西外有山内有河。它的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引导黄河从内蒙古草原奔流而下,一泻千里。"表里山河"形象地概括了山西山川特征,而这些山川正是地质科学的基础与研究对象。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选择"表里山河"为主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陈列内容体系的创作与确立在中国近5000多家博物馆的大家庭里,地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萃文  王琰  连丽萍 《四川动物》2002,21(3):115-118
山西省属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 ,根据动物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条件 ,可把山西划分为 3个动物地理省。全山西共有爬行动物 2 9种 ,隶属 7科 15属 ,其中古北界 11种、东洋界 12种 ,广布两界种 6种。  相似文献   

7.
汲玉河  周广胜  李宗善 《生态学报》2023,43(8):3348-3358
刺槐是黄土高原乡土树种,具有优良的水土保持和固碳功能。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实践中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刺槐林面积占沟壑丘陵区人工植树造林面积90%以上。由于种植时没有考虑刺槐的气候适宜性,一些地区的刺槐林出现了退化现象。采用最大熵模型,在0.5km×0.5km空间精度上分别模拟了1961—1990、1966—1995、1971—2000、1976—2005、1981—2010,以及2100年(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黄土高原刺槐的气候适宜性和敏感性。模拟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刺槐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主要受到最冷月温度、极端低温、降水量、年辐射量等气候因子影响,低温(最冷月温度、极端低温)是影响刺槐的最关键因子。黄土高原西北和北部广大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不适合刺槐林生长;黄土高原东南部(关中平原和山西南部)比较适合刺槐生长。相对1961—1990年,1961—2010年期间刺槐林适宜区分布格局基本没有改变,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刺槐林适宜区分布格局也没有显著改变。图层叠加分析发现,刺槐的气候适宜度(即存在概率)发生了明显改变。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属于不适宜刺槐生...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婷  吕一河  任艳姣  李朋飞 《生态学报》2020,40(23):8593-8605
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地表格局及植被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评估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政策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趋势变化,提出了量化区域植被恢复成效的新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及其随时间产生的变化,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探索气候和关键社会经济因子对植被恢复成效的空间非平稳影响。研究结果刻画了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持续改善过程:截止2015年,黄土高原88.20%的面积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集中于陕北地区及山西省各县区。农村劳动力的下降使得植被恢复所受人口压力减缓,负影响由-0.95变为-0.86;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及社会经济因子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多年平均降水对黄土高原东部29.30%的地区影响最大,且为促进作用,平均温度是北部和西部风沙草地植被恢复成效的主导影响因子(占总面积20.93%);黄土高原中西部47.02%的地区则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当前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效果及关键影响因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华北山西榆社盆地张村组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地层中保存的植物大化石、孢粉以及硅藻组合,为重建该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生物学证据。在综合回顾张村组化石植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最近5年在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新成果定性及定量地刻画了第三纪-第四纪之交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南缘气候变干、变凉的转型过程及其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人是由新石器时代开始,便已启蒙,逐步认识植物本性的,并系统地积累起来而建成一门自然科学,我国自西周到春秋战国对植物就已有不少的记述,到战国时并将动物、植物区分为二类。在相近的时期,国外情况也大体近似,古代人民对植物学的奠基工作主要是在农、药等实用方面,本科及种植的著作。我国在宋以后花卉种植有园艺较为发达,到明朝(公元14世纪后期)我国传统的植物研究进入高峰期。在欧洲植物学发展经过了黑暗时期以后,到18世纪中叶,欧洲近代植物学的基础已逐渐建立,并由林奈担承了历史时代的使命,而后经过19-20世纪的逐步发展才得以有现在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树、植树、植树节刘德明(山西雁北浑源师范学校037400)(一)植树造林的好处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和黄土高原,种植树木形成防风林,可以防御寒风、旱风或暴风的侵袭,预防土地沙漠化,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纷纷离开家门,外出观光,游览名胜古迹,寻访名山大川,因此旅游业这门新兴的无烟工业也应运而生。其中以研究或考查地质、地理、生物、水利或其它科学为目的的旅游,称之为地质旅游,即以旅游手段进行地质考察的一项业务性活动。地史时期各种地质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如桂林山水、大连海滩、五大莲池火山群、雁荡山奇峰等,它们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旅游与地质是紧密相联的。我们在野外进行地质旅游时,常可见到岩层中保存着形形色色的古生物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恢复地史时期生物群的面貌及生存环境。地史时期生物界丰富多彩,不同时期生物群面貌不尽相同,让我们沿着古生物的足迹作一次时空上的遨游吧。生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太古代,地球上最早出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生态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槐是黄土高原广泛栽植的水土保持树种,然而人工刺槐林的树木个体生长衰退已经成为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建设、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所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定义、界定标准、量化指标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探讨刺槐生长衰退的机理不仅是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持续开展的直接需求,具有实际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汇集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国际和黄土高原关于森林生长衰退、死亡率增加的研究,从生态学(气候变化、土壤干化、群落结构失调、森林经营管理不当)和树木生理学(水力学故障、碳饥饿、遗传及分子调节)两个角度概述了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机制以及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至兰州以东的丘陵山区。贫困县有102个,人口2300万,农耕地4.67×10~8ha多,分别占黄土高原总县数的35.7%,总人口的35%,耕地面积的37.5%。其中连片的有山西吕梁山区、陕西榆林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及甘肃定西地区。该贫困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80%以上,侵蚀模数为5000-1.0×10~4 t·km~(-2),年降水量300—55mm,干旱缺水,主要土壤为侵蚀黑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受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城镇化、农地制度、农业政策以及农户家庭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变时期。本文基于农户经营规模变迁的理论框架,系统研究现阶段影响农户经营规模的各项因素及机理,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的变迁走向,从另一个角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推动现阶段小农户顺利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夏霖  杨奇森  相雨  冯祚建 《兽类学报》2003,23(4):295-303
根据2001~2002 年对青海祁连山及周边地区的考察, 结合历史资料对青海祁连山及临近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兽类分布信息对该地区进行聚类, 用物种分布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分析该地区兽类区系特点。结果表明: 湟水河谷兽类区系特殊; 祁连山中部与青海湖北岸山地的区系成分近似;祁连山西部与其它区域区系差异明显; 柴达木盆地东部与祁连山中部相近, 而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相区别。本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与植被关系密切, 充分体现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的特点。本区特有种类比较缺乏,在不同生境交错带具有各种成分混杂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既包含了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南湿润地区的区系成分,又不乏典型的青藏高原种类, 同时还与蒙新区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体现出祁连山地区在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方面的边缘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晋庙铺镇地处山西省晋东山地的晋城市南部的太行山区,太行山脉耸峙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山间天井关是山西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天然孔道,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为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全区地形基本上为黄土高原,地势比较平缓,有盆地及平地。高原顶部地势缓而下部则侵蚀沟密集,坡度很大,很多地方超过35度角,平均海拔8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8.
<正>由山西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所长赵祥教授主持培育的"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优良草品种,日前正式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在我国适应区域推广种植。该品种的问世,为我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草地改良及生态建设提供了优良草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启  闫明  梁寒雪 《生态学报》2017,37(9):3115-3123
森林生长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全球变暖情形下了解树木的干扰历史对准确预测森林生长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选择山西黄土高原东南部长治地区保存较好的一个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两个白皮松(Pinus bungeana)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了其干扰历史。结果表明:黎城县、平顺县和屯留县研究地点中年龄最老的树木分别有227、185、102a;通过计算树木径向生长的变化幅度,发现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发生了3次大的生长抑制事件(分别发生在1873—1877、1925—1930和1994—1997年期间)和5次大的生长释放事件(分别发生在1867—1871、1878—1884、1930—1935、1980—1985和1999—2004年期间)。树木径向生长与气象观测资料的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森林生长在年际尺度上主要与6月份温度呈负相关而与4—5月份水分条件呈正相关,揭示了由降水减少或高温下水分蒸散所带来的极端干旱事件是导致森林抑制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些森林历史研究结果对区域林业管理具有实践意义,营林建设更宜选择在森林生长释放时期;经历多次干扰而存留下来的老龄树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老龄树的鉴定与针对性保护可有效维护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石器考古研究者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磨制石器上,如近年兴起的对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实验性研究及功能探讨,但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很少给予足够地重视。本文通过对地处晋西黄土高原龙山时期的碧村遗址2015年来发现的打制石器和部分磨制石器的观察与初步研究发现,打制石器虽是碧村遗址众多手工业中的一个小项,但其存在表明了石器文化传统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狩猎采集也是龙山时期晋西黄土高原人类的辅助性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