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野放前候选扬子鳄泄殖腔的细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 25 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 13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6个属的 8 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 8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1 个属的 4 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25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13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6个属的8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8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1个属的4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3.
守护龙脉     
扬子鳄在分类上属于鳄目鼍属。鳄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与恐龙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它们在漫长的2亿多年的演化道路上.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高度适应环境和尽力抚养后代的本领.顺利通过生存竞争中一个个要塞险关存活至今.故扬子鳄又有“活化石”的美称。作为古代爬行动物的孓遗类群.对鳄类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机制,以及通过它们了解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等.均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龙腾岁月     
2012年8月盛夏,我们在安徽宣城考察扬子鳄的生存状况,收获很多,但还是没找到能说清扬子鳄生态变迁过程的当地百姓。在从泾县赶回宣州的途中.我们巧遇了一位当地司机——钱世友,他说他们村曾经有扬子鳄栖息。随后由他领我们进村。据说.我们还是第一批来此关注扬子鳄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朱承聃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扬子鳄的学者之一。他去世后,我接手了这部分工作。1955—1956年.我会同浙江、江西、安徽的林业部门全面调查了扬子鳄在这些省份的历史分布区域。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和浙江已无扬子鳄分布,而安徽的种群严重衰退。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扬子鳄的研究停顿了。  相似文献   

6.
土龙不土     
吼叫扬子鳄经常吼叫.有时是为了社交和繁殖等固有需求.有时是因为受到惊吓。例如.当你在池塘边突然起身时,它们要么呼啦啦地跳到水里.要么在原地呆若木鸡地大吼.声音如同放炮和打雷。一个个体吼叫.往往会带动邻近池塘的个体逐一跟着吼叫.声源由近及远地迅速移动.场面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7.
为了复壮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实施养殖扬子鳄放归自然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人工养殖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的试验研究,以探明其在野外环境下活动情况和适应能力.2007年6~11月,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望远镜观察和夜间辅助灯光望远镜观察等方法,对健康的4条5.5年龄和3条2.5年龄的人工养殖扬子鳄在自然环境下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在2008和2009年的5月,将这些鳄重捕后测量它们的大小并察看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扬子鳄的释放初期经历了过渡期和争夺领域期2个阶段,20天后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具领域特征和营建洞穴行为,能够安全越冬;逐渐恢复野生习性,自我保护的警惕性提高,逃避威胁的能力加强;小龄鳄生长明显,大龄鳄没有明显生长,这与它们所处环境的食物种类有关;鳄性成熟后,能够成功繁殖.总之,人工养殖扬子鳄能够适应相应的自然环境,能够正常生活、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8.
野放之路     
2010年2月14日,正是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这一天.世界著名鳄类保护专家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不幸感染疟疾而英年早逝。Thorbjamarson十多年来致力于扬子鳄保护。正是在他的建议和参与下.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宣州红星水库、郎溪县高井庙林场、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尝试野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  相似文献   

9.
几种鳄分子系统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伟铨  王义权  吴孝兵  周开亚 《遗传》2001,23(5):435-438
百年来关于扬子鳄的分类学位置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测得扬子鳄、暹罗鳄和湾鳄的mtDNA ND4和Cytb基因,并从GenBank中获得密西西比鳄和海龟的DN4基因和Cytb基因相应片段。用Clustal X1.8进行对位排列,以海龟为外群构建分子进化系统树。结果显示,在鳄类动物中,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最近,两ND4基因序列碱基差异的20.68%,而Cytb基因序列碱基差异为14.43%,但扬子鳄与密西西相比与鳄的分类问题仍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磊  王义权 《遗传学报》2004,31(2):143-150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我国于80年代初在安徽宣州先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现饲养种群存鳄数量已达10000余头。为了揭示扬子鳄种群的遗传结构,共采集了39个个体的样品,其中包括6件剥制标本,按代系不同,分为野生群、F1代饲养群及F1代饲养群,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扬子鳄种群在微卫星水平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2.3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0,平均观察杂合度He=0.3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3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G=0.327,3个群体间A、Ne、Ho、He、PIC及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但F1代饲养群在Ami-μ-6和Ami-μ-222两个位点表现出极显著的遗传不平衡。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造成,现阶段应将全部现存的扬子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从1 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8种鳄类的系统学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得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和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的mt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的2种鳄及文献中4种鳄的12SrRNA基因相应片段,经比对后构建系统树。其结果显示,现存鳄类为单系起源,可划分为3个科,即:鳄科、食鱼鳄科和假食鱼鳄科。食鱼鳄与假食鱼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假食鱼鳄作为食鱼鳄科的一个属,与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同。在钝吻鳄科中,扬子鳄与凯门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虽较近,但它们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两者12SrRNA基因序列差异达12.12%,碱基的颠换数为9。在基于碱基转换和颠换的NJ系统树及仅基于碱基颠换的NJ系统树中,前者支持扬子鳄与密河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后者支持扬子鳄与凯门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扬子鳄与密河鳄间亲缘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本文仅根据12S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进行分析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扬子鳄的关注始于上世纪末。1996年底.王小明教授收到了美国著名动物保护专家GeorgeSchaller(乔治·夏勒)博士转寄的一封信.信是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JohnThorbjamarson博士写来的。John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鳄类专家组成员。由于他在南美洲鳄类研究中的杰出工作.在当地有”鳄鱼John”的美称。他希望Schaller博士同意资助他来中国对扬子鳄开展生态研究及保护工作。经过认真考虑.我们欣然接受了Schaller博士的建议.并着手与安徽省林业厅等有关主管部门联系.希望能前往野生扬子鳄分布地对其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种群MHC 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吴孝兵  晏鹏  蒋志刚 《遗传学报》2007,34(10):918-929
分析了取自安徽宣城野生种群、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浙江长兴养殖种群的14条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在这些扬子鳄样本中共检测到34个单倍型,每个亚种群内检测到的单倍型数量分别为15,9和10个,与其他一些动物如哺乳动物和鲤科鱼类相比,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较高。另外,非同义替换率显著小于同义替换率,这可能表明扬子鳄种群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不是由平衡选择保持的。Tajima的中性检测拒绝了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是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零假设。D=-0.401也暗示了扬子鳄种群中存在较多的稀有变异。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核苷酸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扬子鳄的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养殖扬子鳄野放初期的活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4月27日,将经过兽医检查挑选出来的两雌一雄人工养殖的健康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释放到安徽宣城红星扬子鳄保护点,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测定其释放初期4周内的活动区域,共记录372个位点;还通过白天望远镜观察和夜间灯光计数法观察了它们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3条扬子鳄经过3-14d后处于不同的稳定区域内,具领域特征;雄性个体的活动区域大于雌性,日活动区域面积的变化也大于雌性;局部环境选择上均趋向靠近岸边并具有茂密植被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使用SSR和mtVNTR分子标记识别扬子鳄个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磊  王义权 《动物学报》2005,51(3):501-506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为有效避免种群衰退,最大限度地保持该物种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个体识别研究,以便重建遗传谱系,指导现有繁育工作。应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与mtVNTR(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 on mitochondrial DNA)两种分子标记对扬子鳄39个个体进行了个体识别分析,结果显示:8个SSR座位的累计个体识别率与累计父权排除率分别达0.9968、0.7697,mtVNTR的个体识别率为0.9146,联合SSR与mtVNTR两种分子标记的累计个体识别率理论值达0.9997,并在实际分析中将39个扬子鳄个体完全区分开,其区分能力较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及mtDNA控制区5’端序列分析等分子标记要高。此外,SSR和mtvNTR还可对某些低频等位基因及其携带个体做有效的筛查,这对今后进行大量扬子鳄个体的分子标记识别和群体的遗传谱系建立等工作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动物学报51(3):501—506,2005]。  相似文献   

17.
2龄前扬子鳄肠道的年龄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镜下,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四个不同年龄段扬子鳄不同肠段进行了研究。扬子鳄肠道长度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相对长度从初生至8月龄逐减,从8月龄至2龄增大。肠道各项组织学参数绝对值均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对值从初生至5月龄变化很大,5月龄至2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扬子鳄在人工越冬环境条件下,深眠期的温度值对越冬后繁殖的影响.6年的研究表明扬子鳄在深眠期的温度处在5~8℃时,扬子鳄越冬后能够成功繁殖产卵.  相似文献   

19.
扬子鳄的越冬管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经过20年的发展,现有扬子鳄8000余条,是国内外驯养、繁殖扬子鳄的最大种群基地。冬眠是扬子鳄适应寒冷气候的一种生理现象,其越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鳄的成活率和成鳄的繁殖率,故其越冬技术一直很受重视,并不断得以完善,现将其总结,供引种扬子鳄饲养者参考。由于不同年龄扬子鳄的生理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所以将扬子鳄的越冬管理分成当年孵出鳄、2-6龄鳄和成鳄3个年龄段来叙述。1 当年孵出鳄的越冬管理当年孵出的幼鳄,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尚…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饲养种群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至2000年,野生扬子鳄的个体数已不足150条,作为保护这一物种的措施之一,先后于80年代初建起了2个养殖场,现人工繁殖的扬子鳄总数已达9000余条。为揭示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从两个饲养种群中采集了42个个体的样品,其中宣州样品33个(xZSP),长兴样品9个(CxSP),用PCR方法扩增mtDNA控制区,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用ABI310全自动遗传分析仪荧光标记测序,得到其中39个个体的血DNA控制区5’端462bP的序列。经比对发现,39个个体间的5’端mtDNA控制区没有任何变异位点,共享一种单元型,提示扬子鳄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近50年来,扬子鳄种群衰退和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丢失,其次是人工繁殖的群体同时受到始创者数量较少产生的瓶颈效应影响。针对扬子鳄遗传多样性的现状,作者最后就这一濒危动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