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扬子鳄的关注始于上世纪末。1996年底.王小明教授收到了美国著名动物保护专家GeorgeSchaller(乔治·夏勒)博士转寄的一封信.信是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JohnThorbjamarson博士写来的。John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鳄类专家组成员。由于他在南美洲鳄类研究中的杰出工作.在当地有”鳄鱼John”的美称。他希望Schaller博士同意资助他来中国对扬子鳄开展生态研究及保护工作。经过认真考虑.我们欣然接受了Schaller博士的建议.并着手与安徽省林业厅等有关主管部门联系.希望能前往野生扬子鳄分布地对其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野放之路     
2010年2月14日,正是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这一天.世界著名鳄类保护专家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不幸感染疟疾而英年早逝。Thorbjamarson十多年来致力于扬子鳄保护。正是在他的建议和参与下.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宣州红星水库、郎溪县高井庙林场、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尝试野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朱承聃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扬子鳄的学者之一。他去世后,我接手了这部分工作。1955—1956年.我会同浙江、江西、安徽的林业部门全面调查了扬子鳄在这些省份的历史分布区域。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和浙江已无扬子鳄分布,而安徽的种群严重衰退。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扬子鳄的研究停顿了。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种群MHC 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吴孝兵  晏鹏  蒋志刚 《遗传学报》2007,34(10):918-929
分析了取自安徽宣城野生种群、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浙江长兴养殖种群的14条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在这些扬子鳄样本中共检测到34个单倍型,每个亚种群内检测到的单倍型数量分别为15,9和10个,与其他一些动物如哺乳动物和鲤科鱼类相比,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较高。另外,非同义替换率显著小于同义替换率,这可能表明扬子鳄种群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不是由平衡选择保持的。Tajima的中性检测拒绝了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是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零假设。D=-0.401也暗示了扬子鳄种群中存在较多的稀有变异。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核苷酸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扬子鳄的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扬子鳄和大熊猫:哪个更濒危?我们似乎被这样一个问题所迷惑:现在中国虽然只有不到150只扬子鳄是野生的,但还有上万只扬子鳄栖息在人工鳄鱼池中,这一数目是大熊猫的数倍,连饲养基地都觉得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现今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但是在龙山时代(5000~4000 BP cal.)黄河流域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扬子鳄骨板.为判断龙山时代华北地区的扬子鳄是本地生长还是来自与长江流域的贸易交换,本研究对芮城清凉寺、邹平丁公、泗水尹家城3处遗址出土的7例鳄鱼骨板进行了Sr、C和O同位素分析.3处遗址鳄鱼骨板的87Sr/86Sr...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磊  王义权 《遗传学报》2004,31(2):143-150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我国于80年代初在安徽宣州先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现饲养种群存鳄数量已达10000余头。为了揭示扬子鳄种群的遗传结构,共采集了39个个体的样品,其中包括6件剥制标本,按代系不同,分为野生群、F1代饲养群及F1代饲养群,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扬子鳄种群在微卫星水平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2.3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0,平均观察杂合度He=0.3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3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G=0.327,3个群体间A、Ne、Ho、He、PIC及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但F1代饲养群在Ami-μ-6和Ami-μ-222两个位点表现出极显著的遗传不平衡。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造成,现阶段应将全部现存的扬子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简史     
扬子鳄和其他鳄类是中生代恐龙的近亲,逃过无数劫难而九死一生.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携带有环境变迁与爬行动物兴衰、演化等重要信息,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准确解读。  相似文献   

9.
2006年5月15日,一架从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的大韩航空班机稳稳地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2位身形独特的神秘旅客被科研人员从货舱中小心翼翼地接出来.它们就是重回故乡怀抱的扬子鳄。扬子鳄不是中国的特有珍稀动物吗,怎么成了美国来客.它们不远万里到祖国又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莫鑫泉采用DNA复性动力学方法和DNA分子钟技术在扬子鳄起源和鳄类分子进化研究中,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扬子鳄与密西鳄之间确曾有亲缘关系。他们从两者基因组结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两者虽然在DNA序列种类复杂性的拷贝数上有较大差异,但总复杂性还是相似的。他们采用自己建立的DNA分子钟技术,测定了各物种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那里分枝以后的时间跨度,证明扬子鳄在3500万年前与泰国鳄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4500万年前与湾  相似文献   

11.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几种鳄分子系统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伟铨  王义权  吴孝兵  周开亚 《遗传》2001,23(5):435-438
百年来关于扬子鳄的分类学位置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测得扬子鳄、暹罗鳄和湾鳄的mtDNA ND4和Cytb基因,并从GenBank中获得密西西比鳄和海龟的DN4基因和Cytb基因相应片段。用Clustal X1.8进行对位排列,以海龟为外群构建分子进化系统树。结果显示,在鳄类动物中,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最近,两ND4基因序列碱基差异的20.68%,而Cytb基因序列碱基差异为14.43%,但扬子鳄与密西西相比与鳄的分类问题仍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守护龙脉     
扬子鳄在分类上属于鳄目鼍属。鳄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与恐龙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它们在漫长的2亿多年的演化道路上.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高度适应环境和尽力抚养后代的本领.顺利通过生存竞争中一个个要塞险关存活至今.故扬子鳄又有“活化石”的美称。作为古代爬行动物的孓遗类群.对鳄类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机制,以及通过它们了解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等.均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野放前候选扬子鳄泄殖腔的细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 25 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 13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6个属的 8 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 8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1 个属的 4 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15.
人工条件下越冬扬子鳄的繁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1月~2004年9月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观察了人工养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在饲养池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区中越冬后的繁殖行为。结果表明,在与扬子鳄自然洞穴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相似但其他条件相差很大的人工环境中冬眠的扬子鳄具有繁殖能力。越冬后,这些鳄只能在具备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但不能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本研究拓展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扬子鳄人工繁殖场地的兴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扬子鳄在人工越冬环境条件下,深眠期的温度值对越冬后繁殖的影响.6年的研究表明扬子鳄在深眠期的温度处在5~8℃时,扬子鳄越冬后能够成功繁殖产卵.  相似文献   

17.
使用SSR和mtVNTR分子标记识别扬子鳄个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磊  王义权 《动物学报》2005,51(3):501-506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为有效避免种群衰退,最大限度地保持该物种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个体识别研究,以便重建遗传谱系,指导现有繁育工作。应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与mtVNTR(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 on mitochondrial DNA)两种分子标记对扬子鳄39个个体进行了个体识别分析,结果显示:8个SSR座位的累计个体识别率与累计父权排除率分别达0.9968、0.7697,mtVNTR的个体识别率为0.9146,联合SSR与mtVNTR两种分子标记的累计个体识别率理论值达0.9997,并在实际分析中将39个扬子鳄个体完全区分开,其区分能力较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及mtDNA控制区5’端序列分析等分子标记要高。此外,SSR和mtvNTR还可对某些低频等位基因及其携带个体做有效的筛查,这对今后进行大量扬子鳄个体的分子标记识别和群体的遗传谱系建立等工作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动物学报51(3):501—506,2005]。  相似文献   

18.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25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13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6个属的8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8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1个属的4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19.
扬子鳄幼鳄越冬时水分补充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子鳄在越冬时水分补充方式,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扬子鳄越冬后不再取食任何东西,其洞穴中的积水仅供湿润皮肤之用;另一种意见认为扬子鳄在此时仍能饮水,至少在越冬后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在浙江省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对人工繁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体温调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包括巡游、头出水、头背出水、贴地闭嘴趴伏、张嘴趴伏和抬头闭嘴趴伏6种行为。扬子鳄在水中活动更多,占62.1%,头出水是最主要的行为状态,占52.3%,而张嘴的频次最少,占1.8%。扬子鳄表现出有规律的水陆活动,6:00~8:00和18:00~20:00时分别是一天中扬子鳄大量入水和上岸的时段。水温和气温的差异是影响扬子鳄水陆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扬子鳄的水陆活动规律,发现扬子鳄主动选择不超过(31±1)℃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