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疫苗和高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已研制成功,并开始大量生产使用,这是近年预防医学和生物制品研究的两项重大突破;它使人类在征服全球性重大传染病方面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近十年来的研究已完全确认,上述两大制品在预防高危人群乙肝感染和阻断暴露后人群(如乙肝带毒母亲的婴儿)的乙肝带毒,卓有成效。这两大生物制品的有计划大量生产和正确使用,将会根本改变乙肝的流行状况,使控制和甚至消灭乙肝成为可能。现就国内外乙肝疫苗,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现状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阻断等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基因治疗是极具潜力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策略。具体包括:DNA疫苗、核酶、RNA干扰等。  相似文献   

4.
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肝疫苗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十分重要.近年人们仍在根据免疫学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进展不断研发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型乙肝疫苗.就新型乙肝疫苗设计的免疫机制和提高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自1964年从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BL)细胞发现Epstein-Barr病毒(EBV)以来,对此病毒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由于一开始就认为EBV与BL有关,故许多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本世纪初已认识到动物的致瘤病毒,EBV亦可致人类肿瘤,且与其它动物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6.
从定型的免疫活性细胞中抽提出的核糖核酸制品称为免疫核糖核酸。各种体内或体外的试验证明免疫核糖核酸能超越种间屏障特异地传递免疫反应。现在有证据表明,免疫核糖核酸可能具有信息核糖核酸的分子特征;它的主要来源是巨噬细胞,而受其作用后产生效应的细胞是 T 淋巴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免疫核糖核酸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探索性较强的工作,本文着重讨论了关于其化学本质、细胞来源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新近进展,并且指出了今后工作中有待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免疫-PCR结合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PCR的高敏感性,是一种极为敏感的抗原检测技术,并适合于各种微量抗原的检测。免疫-PCR的关键在于形成抗体-标记DNA偶联物,作为桥梁连接免疫反应的特异和PCR的高扩增能力。本文简述了-PCR的基流程以及与标DNA相偶联,PCR产物检测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后早期小鼠体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转录调节因子等多种免疫相关因子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反应,寻求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方法采用皮下免疫方式,每只BALB/c小鼠注射含2μg HBs Ag的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24 h、48 h、96 h、168 h收集处理小鼠脾细胞和血清,使用Luminex方法测定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和血清中蛋白类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脾细胞中IFN-α1、IFN-β1、IFN-γ、IL-2、IL-5、IL-6、IL-12p40、CCR1、CCR5、CCL3、CCL4 mRNA在免疫后3 h检测无表达,之后逐渐升高,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CXCL10、IRF7 mRNA在免疫后3 h即出现表达,至24 h时达到表达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6.09倍和9.01倍。血清中CXCL10免疫后3 h即可检测,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IFN-γ在96 h开始分泌,168 h时分泌水平最高。IL-12p70的分泌趋势与IFN-γ近似,在96 h之前的3个时间点分泌水平较低,168 h时达到分泌高峰。结论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到168 h可检测到多种免疫相关因子表达,为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了指标。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目前已有预防性疫苗可有效预防新发HBV感染,但全球仍有约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形势仍不容乐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并发症,但...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批号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乙型开炎血源疫苗,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及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以及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HBV易感者,程序为0、1、6个月。在第一针后9~12个月采血,用RIA法检测抗-HBs,S/N≥10.0为阳性。观察不同批号疫苗兔疫后的抗-HBs阳转率。6个批号的疫苗,以30、10、10μg和30μg×3剂量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10人,抗-HBs阳转率为74.46%~84.09%,7个批号以10μg×3免疫阴性母亲的新主儿1510人,抗-HBs阳转率为80.29%~96.24%;3个批号以10μg×3免疫易感儿童238人,2号批号以10μg×3疫易感成年人127人,抗-HBs阳转率前者为87%~100.0%,后者为90%~96%。如按S/N≥2.1计算,抗-HBs阳转率可全部达到90%以上。提示我国生产的乙肝疫苗对各年龄人群都有较好的免疫反应,个别批号间有些差异,但经统计处理多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新生儿大规模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的效果考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上海、广东、湖南、河北四省市试点区200万人口中,每年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3万人。四省市四年平均接种率为91%~95%。除上海地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免疫剂量为20μg×3外,其余地区大多来用10μg×3。免疫后1至2年和3至4年期间两次考核免疫效果。免疫后3~4年检检测省市HBsAg阳性率平均为1.78%,同免疫前本底对照的16.2%相比,下降88.98%(82.68%~92.71%)。上海4岁婴儿HBsAg阳性率降至0.98%,比免疫前本底对照的9.38%降低89.57%。四年后抗HBs阳性率在67.8%~81.6%之间。本项研究表明,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普遍免疫的效果极佳。如普遍使用10μg剂量,HBsAg阳性率可从10%下降至2%~3%左右。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如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首剂使用30μg免疫,或加用HBIg,则新一代人HBsAg阳性率将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大规模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的效果考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进展使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发生了革命的变化。由突变HBV所致不同类型的感染是由宿主免疫系统,干扰素(IFN)的反应和病毒基因型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所致。本文从病毒变异与宿主免疫应答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HBV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免疫机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痛和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来的一些研究已证实,在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病程进展中,包括靶器官损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缺血性心脏损害的进展等方面,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可能为其提供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人群中极其普遍,病毒一旦侵入机体,将长期存在于体内,且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在病毒与宿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病毒靶向性的产生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编码病毒自身免疫调节分子,参与调控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方面的功能,以躲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HCMV的免疫调节基因被认为在病毒的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HCMV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从病毒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功能的角度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病毒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病毒干预宿主免疫关键分子作用的角度映射机体对抗病毒的免疫机理。  相似文献   

18.
正白念珠菌通常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等,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内源性感染。一旦感染,宿主先天免疫细胞通过识别白念珠菌特异抗原,产生相应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此同时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也被激活,分泌相  相似文献   

19.
免疫测定法检测重金属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检测重金属的一种新型方法,免疫测定法有其特点和优势。免疫测定法的技术构成包括重金属单克隆抗体的获得、单克隆抗体灵敏性的提高和免疫检测,其中重金属单克隆抗体的获得是基础。我们对该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郑金伟  袁权  夏宁邵 《微生物学报》2019,59(8):1437-1451
尽管预防性疫苗显著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4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因HBV感染相关的终末肝病和肝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68万。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难以实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终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针对CHB患者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国内外团队正在针对HBV生活周期的各个关键步骤以及潜在的宿主因子,尝试研发更为有效的CHB治疗药物,本文简要综述了当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以及部分临床前阶段的CHB候选药物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