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980 nm半导体激光可用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处理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但其对种植体的作用尚未完全被了解。本文研究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使用参数设置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纯钛圆盘试件,扫描电镜观察钛盘表面结构变化,热电偶检测钛盘温度变化范围和到达骨组织损伤温度升高阈值(10℃)的照射时长。结果:实验全部参数设置下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钛盘表面结构均无明显改变。脉冲模式输出功率1 W,移动照射20 s钛盘温度上升19.8℃;经过10.2 s钛盘温度升高可达10℃。连续输出模式或增加输出功率,钛盘温度显著上升,并可在数秒内超过10℃。结论: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无损伤,但存在种植体温度升高造成周围组织热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以氧化铝为基质,表面烧结羟磷灰石涂层的新型生物复合陶瓷与单纯氧化铝陶瓷为对照,修复犬下颌骨缺损。选用杂种犬8只,同体两侧下颌分别植入上述两种不同种植材料,术后4、8、12及24周处死动物取材对界面进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和元素探针分析。发现复合陶瓷材料植入后,具有(1)可引导界面新生骨组织生长,最终与涂层材料呈骨性结合。(2)伴随有钙、磷等活性离子的释放、迁移和钙—磷富集层的形成和变化。认为此过程在骨性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复合陶瓷克服了单纯羟磷灰石生物相容性虽好,但机械性能差,难以塑形的缺点,是理想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珍珠质自然涂层钛种植体表面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将珍珠质自然涂层的钛片与MC3T3E1成骨样细胞复合培养以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分别以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片和没有涂层的纯钛片作为对照组,以MC3T3E1细胞单纯培养作为空白组,分别培养3天,5天和7天,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金氏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细胞在珍珠质周围能形成良好附着,在其表面生长丰满.细胞培养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时,珍珠质表面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5.9±2.5)%、(69.7±3.3)%和(58.2±2.6)%,ALP活性分别为(6.123±2.917)U/g、(17.486±1.986)U/g和(23.987±1.372)U/g.第5天和7天时,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指数、ALP活性和TGF-β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珍珠质自然涂层钛表面有利于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表明了珍珠质涂层能提高种植体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有可能会促进种植后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minTBP-1与IGF-1融合蛋白涂层修饰的纯钛表面对高糖高脂环境下成骨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借助互联网Prot Param工具设计并筛选出亲水性较高的minTBP-1与IGF-1融合蛋白,用于修饰钛表面,分别将正常成骨细胞和高糖高脂环境下培养的成骨细胞接种于其表面,以钛表面无涂层的正常成骨细胞为对照组,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S染色及定量,比较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周、2周时,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细胞ALP、Ι型胶原、Runx2和OCN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1周、2周和3周时,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成骨细胞ALP、OCN蛋白的表达量。结果:高糖高脂环境下培养的成骨细胞扁平、呈不规则多边形,其ALP的表达、钙化结节形成均低于正常成骨细胞(P0.05)。高糖高脂环境下,在目标融合蛋白修饰的钛表面接种成骨细胞1周时,ALP基因及蛋白均有明显表达,与正常成骨细胞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周时Ι型胶原、Runx2以及OCN的基因明显高表达,第3周时OCN蛋白显著表达,与正常成骨细胞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nTBP-1与IGF-1融合蛋白涂层修饰的纯钛表面有利于改善高糖高脂环境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促进了成骨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有望为2型糖尿病条件下钛-骨结合的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兔股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对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等离子喷涂技术所制备的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进行骨植入实验的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探索该复合材料作为植入机体骨组织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采用骨科钻在实验动物股骨髁上钻孔的方法建立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将待研究比较的实验材料分别植入实验动物的股骨髁内,持续观察8周,在术后第2、4、8周时应用X线照片、组织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观察所研究材料在机体内对骨缺损愈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的骨植入实验生物相容性良好,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牢固,界面中成骨细胞生长明显,且炭颗粒脱落现象少,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植入动物体内的材料在植入期未引起机体局部的炎症浸润反应且表面脱落的碳颗粒在机体组织中也未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在实验动物植入材料后的连续8周观察期中,组织学观察显示:表面涂有HA的炭/炭复合材料对骨组织形态改建上表现良好,其与骨组织接界处所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层厚度明显比未涂HA的材料要小,与骨组织结合更为紧密和牢固;碳颗粒出现脱落游离的现象明显减少.结论: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涂以HA生物涂层对骨的形态改建和促进骨小梁生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血清CRP及尿DPd的变化及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人工种植修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种植修复组(n=83)和种植体周围炎组(n=1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分别监测不同时间段的各组受试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修复组患者在术后1周时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然后在术后1个月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修复组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术后1周后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此后至3个月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种植体周围炎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然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p0.05)。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在甲硝唑治疗前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初步的研究结论表明:种植体周围炎可导致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浓度显著升高,并且CRP和DPd参与牙槽骨的吸收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与可吸收胶原膜(BME-10X医用胶原膜)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方法:在兔股骨上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然后在其侧壁制造高4 mm、宽3 mm、深2 mm的骨缺损。对照组为单纯侧壁骨缺损,实验A组骨缺损区仅覆盖BME-10X膜,B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C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并加盖BME-10X膜。于术后6个月取带种植体的骨段,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对照组骨缺损区种植体表面见纤维包裹,实验A组骨缺损边界区少许骨质移行覆盖,实验B组下半部分缺损区新生骨覆盖。C组新生骨完全覆盖骨缺损区,且较B组硬度高,扫描电镜见与种植体结合更紧密。组织学观察B、C两实验组新生骨均可见比较成熟的哈弗氏管系统。结论: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替代材料,联合运用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0.
钛的优良特性早已被公认为首选牙用种植材料,其表面氧化膜是形成骨结合的关建。为了进一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人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表面处理,最终达到在植入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粗糙表面,以利于不同细胞在不同地方的附着,增加其生物活性。同时,达到避免各种污染物对纯钛种植体影响的目的。近年来钛种植体材料表面处理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表面处理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连续监测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性变化与早期边缘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1年期间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32名成年男性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植入45枚Strauman种植体,每名患者选择一颗(4.8mm×10mm)种植体,共计32颗种植体,种植区位于下颌后牙(骨质均为Ⅱ或Ⅲ类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测量时间点为植入时以及术后第1,2,3,4,6,8,12周。另外,影像学分析测量32颗种植体12周时的边缘骨吸收;结果:本实验中所有种植体在12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通过重复性方差分析,见表1,在种植体植入时,初期稳定系数(ISQ)均值为(79.03±6.756)。术后一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均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2周时达到最低点,与植入时稳定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后第3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逐渐上升。其中,稳定系数(ISQ)均值在第6周时与第12周无统计学差异,已达到延期稳定期。32颗种植体在第12周的边缘骨吸收均值为(0.86±0.068mm),而在第12周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均值与种植体植入时的稳定系数均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TM)连续监测,目前的结果认为种植体愈合期边缘骨吸收对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ITI和Osstem-SS种植系统的稳定系数(ISQ),评价这两种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为临床确定其上部结构修复时机提供依据。方法:93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179颗种植体,根据患者种植区骨量情况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种植区骨量良好,不需骨增量手术病例(62例);B组为种植区骨量不足,需进行骨增量手术病例(31例)。A组共植入125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64颗,OSSTEM-SS种植系统61颗;B组共植入54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28颗,OSSTEM-SS种植系统26颗。术后即刻及第4、6、8、12、16、24周分别测量各时期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并同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A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8周ISQ值平均(74.17±1.85),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12周ISQ值平均(72.00±2.59),进行负重。B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16周ISQ值平均(65.09±3.42),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24周ISQ值平均(62.09±6.16),进行负重。负重后临床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均成功,咀嚼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能反应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可以协助医生选择种植后合适的冠修复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上颌窦挤压内提升(OSFE)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35例患者,其剩余牙槽嵴高度(RBH)为4~8 mm,共植入43颗种植体。A组16例患者为植骨组,20个种植位点,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87±1.19)mm,植入人工骨粉后植入种植体;B组19例患者为不植骨组,23个种植位点,缺牙区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67±1.10)mm,上颌窦提升后直接植入种植体。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完成修复。采用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病例的牙槽嵴高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约36.7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20/20),B组中有1枚种植体因咬合力过大及口腔卫生较差脱落,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5.6%(22/23),两组病例的存留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VAS值比较亦相当。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种植义齿咀嚼功能良好。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症、准确掌握种植技巧的前提下,RBH在4~8 mm之间的病例无需额外植入骨代替材料即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简化了手术的操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节省了手术的时间和费用,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矫治单侧后牙正锁(牙合)中微型钛钉种植支抗(MIA)作用。方法:选择应用钛钉MIA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41例,选择11例单侧后牙正锁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IA压低伸长的上颌后牙,牵引舌侧倾斜的下颌后牙以矫正单侧后牙正锁胎。MIA植入部位为上颌后牙颊侧和腭侧根尖区,以及下颌后牙颊侧根尖牙槽间隔。观察植入术后钛钉周围组织的反应。结果:采用多部位植入钛钉TMIA、上下颌同时牵引的方法可有效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钛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其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结论:作为骨性绝对支抗,MIA能有效压低上颌后牙,扶正舌倾的下颌后牙,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15.
王健  吴松  陈腾飞  朱东波  王靖  周天宝 《生物磁学》2011,(14):2615-2619
目的:通过建立兔股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对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等离子喷涂技术所制备的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进行骨植入实验的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探索该复合材料作为植入机体骨组织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采用骨科钻在实验动物股骨髁上钻孔的方法建立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将待研究比较的实验材料分别植入实验动物的股骨髁内,持续观察8周,在术后第2、4、8周时应用X线照片、组织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观察所研究材料在机体内对骨缺损愈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的骨植入实验生物相容性良好,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牢固,界面中成骨细胞生长明显,且炭颗粒脱落现象少,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植入动物体内的材料在植入期未引起机体局部的炎症浸润反应且表面脱落的碳颗粒在机体组织中也未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在实验动物植入材料后的连续8周观察期中,组织学观察显示:表面涂有HA的炭/炭复合材料对骨组织形态改建上表现良好,其与骨组织接界处所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层厚度明显比未涂HA的材料要小,与骨组织结合更为紧密和牢固;碳颗粒出现脱落游离的现象明显减少。结论: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涂以HA生物涂层对骨的形态改建和促进骨小梁生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美国AcroMed公司开发的这种新型人工椎间盘已由美国Lutheran医学中心首次植入人体,继后美国FDA批准第二代椎间盘假体在多个中心进行临床试验。 这种人工装置由用商业纯钛多孔涂层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成骨细胞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上有良好的长入,该实验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涂层中掺入硅后,研究成骨细胞对该涂层的生物活性,为临床骨科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液相气化沉积/水热法在碳/碳材料表面制备了含硅羟基磷灰石(silicon-hydroxyapatite Si-HA)涂层。在体外成骨细胞相容性的研究中,以HA涂层为对照,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反应和对细胞毒性反应,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测定细胞的分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免疫荧光显影技术测定细胞的长入。结果:在HA涂层中引入硅后,Si-HA涂层和HA涂层在第2天、第4天的成骨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前者的细胞长入数较后者多,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Si-HA涂层浸泡液中的ALP活性下降较HA涂层而言更明显,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及荧光染色均提示在Si-HA涂层中成骨细胞的增值数更多。结论:在HA涂层中引入硅后,改变了涂层自身的晶体结构及表面电荷,同时诱导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使得成骨细胞更好的贴壁生长和增殖,成骨能力增加。在临床骨科植入物表面涂层改性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经低晶态羟基磷灰石(Low Crystalline Hydroxyap- atite,LcHA)涂层的双相陶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LcBCP)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扩增兔BMSCs,取第三代细胞复合LcBCP(实验组)后修复15只兔左侧桡骨15mm缺损;右侧桡骨缺损处植入复合BMSCs的BCP(对照组),于植入后4、8和12周处死动物,通过大体形态、组织学、影像学和扫描电镜检测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BMSCs-LcBCP复合物生长良好,随时间延长,X线显示实验组连接处骨痂形成,对照组连接处始终愈合稍差,12周大体观察实验组骨修复良好,髓腔再通;组织学显示板层骨形成,连接处骨性愈合,实验对照组连接处虽然也为骨性愈合,但尚有较多编织骨形成。结论:自体BMSCs复合LcBCP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低晶态羟基磷灰石涂层能够增强双相陶瓷的早期成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一种能结合钛表面的载药纳米粒及钛-载药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和性质研究。方法:(1)多巴胺修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巴胺-泊洛沙姆188(Dop-Poloxamer188)的合成和检测;(2)Dop-Poloxamer188作为表面活性剂、PLGA作为油相基质,制备纳米粒及纳米粒载药和表征;(3)钛片的预处理及钛片与修饰后的纳米粒的结合;(4)纳米粒修饰后的钛表面的表征。结果:新合成的Dop-Poloxamer188在285 nm左右有紫外吸收峰,说明多巴胺成功的修饰在Poloxamer188的两端;Dop-Poloxamer188能和PLGA制备出很好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在110 nm左右,PDI小于0.1;多巴胺修饰的纳米粒与钛片通过简单的浸渍过程结合后,通过水接触角、场发射扫面电镜(Fe-SEM)、荧光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检测都显示多巴胺修饰的纳米粒成功且牢固的修饰在钛片表面。结论:成功达到钛表面的载药纳米粒修饰的目的,为钛种植体的载药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国皓  谷方  孙红丽  李婷  杨建军 《生物磁学》2013,(10):1878-1882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种植体过盈植入对种植体-骨界面接触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直径为3.3 mm的ITI种植体和成人离体下颌骨,模拟种植体植入下颌骨内,过盈量为0.5 mm,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种植体周围骨最大应力为48.796 MPa,应力分布均匀。种植体所受应力主要集中于颈部,最大应力值为87.832 MPa。结论:过盈量为0.5 mm时,种植体-骨界面所产生的应力值在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范围内,种植体所受到的应力值远远小于钛的屈服强度,从生物力学角度,周围骨所受应力在骨组织能够承受范围,种植体也不会断裂,过盈联结在临床种植时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