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前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人类伤寒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近年来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频频出现,使伤寒的治疗更加棘手.由于该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又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受制约.新近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缺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杆菌是引起人类严重疾病伤寒的病原菌,为了构建有用的伤寒菌苗,人们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中已负出了很多心血。总的来说,非肠道使用死伤寒杆菌是一种有效的菌苗,但副作用比较常见,有时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促使人们想构建和试验口服菌苗,由于死的伤寒杆菌作为口服菌苗时没有保护作用,所以,人们设计和制备了许多无毒的,带有突变的伤寒杆衍生株,并对其中的一些菌株在现场试验中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伤寒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中国位于前十位,目前降低伤寒感染率和死亡率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本文对目前常用伤寒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二十世纪初根据巴斯德及其学生创建的原理发展了用灭活的伤寒菌制成的伤寒菌苗。将分离到的伤寒致病菌试用了许多方法来灭活。以前的菌体菌苗在预防伤寒上是有效的,但受以下三个主要限制:(1)伤寒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并含有一种脂多糖(LPS)成分,在大多被接种者中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菌体菌苗甚至在伤寒高发的国家也不受欢迎;(2)菌体菌苗只有约70%的有效率;(3)免疫力持续不超过3—5  相似文献   

5.
<正>一、概述 伤寒病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相继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伤寒症状不典型,加之出现耐氯霉素的M1型菌株,这就给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带来了新的困难。伤寒病的早期、快速、特异和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伤寒在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而且病情严重。接种伤寒沙门氏Vi荚膜多糖预防伤寒已在两个控制伤寒的随机双盲研究中得到证实。在5—44岁的儿童和成人中一次注射Vi,可提供大约70%的抗伤寒保护作用。在尼泊尔和南非德兰土瓦东部大约有75%的接种者Vi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Vi抗体的升高与Vi菌苗的有效率相似。 Vi是半乳糖醛酸(1→,)的线形同种聚合体,有与其它荚膜多糖特有的相同特性,即在动物和人类中重复注射并不引起加强应答。 接种Vi刺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成份是血清抗体。两种试验结果证明,Vi抗体的临界水平可提供对伤寒的免疫保护作用。为了增强免疫原性,从而  相似文献   

7.
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是引起人类伤寒的病原体,人类是其唯一宿主.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侵袭性细菌性疾病,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发达国家常引起流行.全球每年有约2 160万人感染伤寒,其中死亡人数超过21万,且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可罹患[1].伤寒沙门菌是革兰阴性兼性胞内菌,有菌毛和周身鞭毛,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现将近年来其重要的致病物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世界许多地区伤寒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疾病,并能造成旅游者的一种感染。大部份地区伤寒的发病率在5-19岁年龄组的儿童中最高。在控制伤寒的方案中以学校为基地的免疫接种是恰当的,因为学龄儿童代表着伤寒“俘虏”人群。 虽然热酚灭活和丙酮灭活的不经肠道的灭活全菌体伤寒菌苗提供了有价值的保护,但很少用于系统的控制伤寒计划中,因为它们的副反应高。 抗伤寒免疫接种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是  相似文献   

9.
我站于1983年分离的201株伤寒沙门氏菌中有两株从临床诊断为沙感的高烧病人血液中分离获得,此两株菌除对1、3和5%的乳糖迟缓发酵外,其余生化反应符合考夫曼沙门氏菌属定义;曾和标准伤寒沙门氏菌作交叉凝集吸收试验,两者抗原一致;尽管这类菌株很少见,但仍可能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碰到,因而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菌株若具有典型的沙门氏菌血清学特征,而个别生化反应异常。仍不能排除为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0.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机理对于控制病原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以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以其发挥重要致病性的转录调控因子SlyA为靶标,比较胞嘧啶单碱基编辑技术(CRISPR/Cas9-guided-Cytidine Base Editor,CBE)和λ-Red同源重组技术在构建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敲除菌株方面的方法差异,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提供数据。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病原菌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提供有力参考。[方法] 采用PCR、Golden Gate、Sanger测序等方法完成CBE系统以及λ-Red系统的构建以及敲除结果的验证,采用Editor-R软件分析CBE系统的单碱基编辑效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在蛋白表达层面对敲除结果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表型鉴定的方法验证了基因敲除结果。[结果] 经PCR产物测序鉴定、Western blotting分析及溶血素活性鉴定等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将CBE系统应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的单碱基编辑中,应用前述两种方法构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敲除菌株。[结论] CBE系统虽然以其操作的简便性在基因编辑中优势明显,但同λ-Red系统相比,该方法需要设立特定的gRNA及PAM位点,在非模式菌株中的普适性较低,且在进行编辑时,CBE系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尽管如此,但CBE系统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拓展与完善该菌的基因编辑系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嗜酸乳杆菌的S-层蛋白(S-layer protein)进行提纯,研究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和入侵的拮抗作用。【方法】应用阴离子交换柱(DE52)对嗜酸乳酸杆菌的S-层蛋白进行提纯,然后分别研究了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及入侵Caco-2细胞的作用。【结果】S-层蛋白能显著地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及入侵;在竞争、排斥、置换3种黏附试验中,S-层蛋白可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其相对黏附力分别为1.17%±5.97%、8.71%±1.36%、10.56%±0.92%,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竞争试验效果最好;并且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抑制作用极显著高于嗜酸乳酸杆菌(p0.01);此外,S-层蛋白也能显著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结论】乳酸杆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产生显著的拮抗作用,这可能与S-层蛋白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宿主黏附受体存在竞争作用有关;提示乳酸杆菌S-层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并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2.
用体内重组的方法,将经过多次现场考核,证明安全有效的痢疾T32无毒株和伤寒Ty21a无毒株,用前者作给体后者作受体,以两步法组建成一株既具痢疹福氏2a抗原特性又保持伤寒Ty21a株特性的两价菌株。经猴体免疫力试验,在对照组全部发病的情况下,能保护80%的免疫猴免于感染菌痢;以c,H系小鼠做免疫力试验,能保护伤寒毒菌的感染。该菌株经实验室传30代仍保持稳定,豚鼠角膜毒力试验无炎症反应,以400亿活菌口饲猴体,对101人,每人口服15 7—200亿活菌,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是一株有希望的菌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3.
湖北地区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999年湖北地区15所医院分离的80侏伤寒沙门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并与1996年资料比较。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WHONET-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氨苄西林(P<0.05)、哌拉西林(P<0.01)、头孢噻肟(P<0.01)敏感性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氨苄西林、氯霉素、环丙沙星对伤寒沙门菌仍保持高敏感性,分别为89.5%、96%、95.7%。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多发的烈性病。过去通过使用清洁水、污水处理和对患者及未发病的病菌携带者进行及时诊断、隔离和治疗等方法控制这种病的流行,但今后几十年内,局部或大面积流行此病的国家仅用这些方法还不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伤寒是最常见的烈性传染病。从病原学角度看,沙门氏菌属中唯有沙门氏伤寒菌具有荚膜多糖(Vi抗原),而沙门氏副伤寒菌C株偶尔才有同样的荚膜抗原。  相似文献   

15.
安徽猪源非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猪源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程度。方法应用标准K-B纸片法对100株沙门菌进行耐药检测,并分析其多重耐药性。结果分属B、E1、E4和F四个血清群的100株非伤寒沙门菌总耐药率为72%,其中B群耐药率为82.35%,E1群为44.44%,E4群为84.62%,F群为100%;72株耐药菌株中有52株为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其中B群多重耐药率为64.29%,E1群为75%,E4群为45.45%,F群为100%;多重耐药谱是强力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结论安徽地区猪源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程度严重,该地区养猪业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应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以及食品卫生的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 引起腹泻、痢疾、伤寒的肠道细菌性感染是整个世界的主要的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来说,威协严重;这些感染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参观不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也是潜在的危险。最主要的肠道致病菌有:(ⅰ)肠毒原性大肠艾希氏菌(ETEC),它引起旅游者和不发达国家中的婴儿腹泻;(ⅱ)O_1群霍乱弧菌,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霍乱;(ⅲ)肠弯曲菌,是幼儿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ⅳ)痢疾杆菌,引起水泻及痢疾(具血性及粘液性便);(ⅴ)伤寒沙门氏菌,系伤寒的病原,为最常见的肠热病(一种网状内皮系统及肠淋巴组织的伴有持续性发热和菌血症的综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17.
李豫  杨小鹃  张菊梅  王涓  吴清平 《微生物学报》2021,61(12):3918-3927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人、畜感染沙门菌后会引起伤寒、副伤寒、胃肠炎、败血症和肠外局灶性感染等疾病。抗生素是治疗沙门菌严重感染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和畜牧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整合子是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可有效捕获外源基因确保其表达,并复合于转座子、质粒等,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内或者种间进行传播。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新基因盒和复杂整合子的不断出现,导致整合子系统迅速进化。整合子在沙门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整合子系统的分子结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沙门菌中存在的Ⅰ、Ⅱ、Ⅲ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及现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耐药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肠杆菌病和沙门菌病是最常见的家禽细菌性疾病,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禽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通过禽类及其产品传播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加强禽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快速鉴别检测,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禽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确定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的特异靶标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多重PCR方法,分析该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结果】该方法能特异性地鉴定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每个PCR反应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3 CFU细菌和100 pg基因组DNA。临床分离菌株检测显示,多重PCR与传统血清学方法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快速鉴别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禽大肠杆菌病和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RT-LAMP技术鉴别伤寒沙门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定无动物源成分伤寒沙门菌Ty2株主代种子及工作种子,验证工作种子连续传代30代次的传代稳定性,为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无动物源工艺的建立提供前期研究数据。方法 无动物源成分伤寒主代种子、工作种子及脱脂牛奶工作种子分别连续传代至第30代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三部)(简称《中国药典》)伤寒沙门菌检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 MLST),并以伤寒主要抗原表位Vi抗原片段中毒力基因viaB区域为参考基因组,比对连续传代伤寒工作种子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结果 无动物源成分伤寒主代种子、工作种子及脱脂牛奶工作种子分别连续传代至第30代次种子,表型鉴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伤寒沙门菌检定要求;连续传代至第30代次,Vi抗原血清凝集效价、O抗原血清凝集效价均未发生明显变化;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PCR产物大小在1 474~1 478 bp之间,与NCBI数据库比对鉴定均为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MLST分型结果表明,疫苗用伤寒沙门菌Ty2株为ST1型,连续传代30代次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