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的κ和λ寡核苷酸探针,在原位杂交的基础上,检测了人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和浆细胞瘤内轻链 mRNA。结果显示扁桃体和淋巴结内κ和λ轻链 mRNA 主要分布在次级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和浆细胞内,帽状区阴性。初级淋巴滤泡虽然尚无明显生发中心,但也有 mRNA阳性细胞。κ和λ轻链 mRNA 阳性细胞在淋巴组织内混合存在。相反地,淋巴瘤和浆细胞瘤内 mRNA表达则是单一型的。瘤细胞内的 mRNA 含量较多,可能与 mRNA 复制速度增快有关。实践证明经过Formalin 固定和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mRNA 仍被保存,用检测系统四步法能够捕捉到被检 mRNA,而且是特异的。  相似文献   

2.
细胞内RT-PCR扩增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常,逆转录PCR(RT-PCR)需要高质量的mRNA,操作过程复杂,效率低且易受到RNase的破坏,为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用10%甲醛盐溶液固定杂交瘤细胞,以NP-40渗透化处理细胞后做RT-PCR,获得了大约350bp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与用同一对引物得到的常规RT-PCR扩增产物一致。这项技术可用于获得特定结构基因片段,连结并扩增嵌合蛋白基因及构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文库等。  相似文献   

3.
于波  张其中 《生态科学》2013,32(1):44-50
在前期研究克隆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全长cDNA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研究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的生物学功能, 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编码成熟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编码序列。将该基因编码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 构建黄颡鱼IgM重链的重组表达质粒IgM-pQE30。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转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 在30℃下, 经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8 h, 可获得大量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黄颡鱼IgM重链蛋白, 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 新增的62 kDa蛋白条带与预期值相符, 且能与鼠源抗6×His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 证明黄颡鱼IgM重链基因获得了高效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纯化该蛋白制备特异抗体, 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柏  王荻 《动物学报》2006,52(3):557-563
为了研究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组织结构和多样性,采用RTPCR技术从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脾脏总RNA中获得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cDNA克隆,随机挑取31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序列相同率高于75%,前导肽相同率高于90%,应属于同1个VH家族。其变异主要存在于互补性决定区,特别是CDR3区。在D片段序列中发现大量保守的基因序列(motif)。并发现多个VH基因片段可以共用一个J片段的现象。在基因组DNA重排过程中,VH片段可以与任意的D和J片段结合。此外,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的VH,D和J片段的随机重排外,外切核酸酶作用,以及在重排位点大量N,P片段的插入现象,都大大增加了鲟鱼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纪如荣  张勤 《生理学报》1993,45(4):395-399
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表明电针可促进脊髓脑啡肽释放,本研究进一步利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后前脑啡肽原mRNA在脊髓和延髓的表达。结果表明电针刺激(2Hz,1-2-3mA,30)后24h同侧脊髓背角前脑啡肽原(PPE)-mRNA阳性细胞数高于对侧。电针后对侧延髓腹内侧网状结构[包括延髓网状巨细胞核(Gi)及其α部(GiA)和Gi的外侧旁核(LPGi)]PPE-mRNA阳性细胞数高于同侧。我们推测电针诱发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增加可弥补因脑啡肽释放增多而导致脑啡肽前体物质的损失,从而参与针刺镇痛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6.
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序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荻  刘红柏 《遗传》2006,28(10):1247-1264
为了探讨几种鲟鱼免疫球蛋白(IgM)所包含的信息与其亲缘和进化之间的关系, 分别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小体鲟(A. ruthenus)、施氏鲟(A. schrenckii)、中华鲟(A. sinensis)和欧鳇(Huso huso)的IgM重链(IgH)恒定区进行了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对IgH核酸序列进行了克隆, 通过软件获得了相应的IgH氨基酸序列。在分别对这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4个区(CH1~CH4)进行研究后发现, 其CH4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通过对CH4区序列氨基酸变异期望值(Kaa), 物种分化时间(T)及物种间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等参数的分析, 将克隆的5种鲟鱼IgH恒定区序列与已发表的西伯利亚鲟同源序列比对(源于NCBI序列)后发现: 西伯利亚鲟与俄罗斯鲟、施氏鲟与欧鳇、小体鲟各构成一个分支, 并与中华鲟相对。实验结果从体液免疫系统的演化这个角度, 反映了被研究的鲟鱼物种间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专一地结合,为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最主要的一类抗体蛋白质。免疫球旦白不仅存在于血液中与其它体液中,同时也分布在淋巴细胞膜表面上,所以称前者为分泌型抗体,而称后者为膜结合型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四川白鹅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FHC)基因编码区序列特征及其组织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FHC编码区序列并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四川白鹅13种组织中FHC的表达量。结果四川白鹅FHC编码区序列为549 bp,编码182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1345.9,理论pI值为5.74。四川白鹅FHC氨基酸序列与北京鸭和原鸡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100%和97%),与北京鸭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FHC是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含有高度保守的2个铁蛋白铁离子结合结构域标签和7个亚铁氧化酶双铁离子结合位点。在所检测的四川白鹅13种组织中,FHC基因均有表达,并且不同组织中FHC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四川白鹅脾脏和视网膜中FHC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肝脏、垂体和肾脏次之,肌肉中FHC表达量最低。结论四川白鹅FHC是高度保守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具有维持铁稳态和参与抗氧化的双重功能,这为阐明鹅FHC功能和铁代谢机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抑制因子在IgA肾病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本文用原位杂交法研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RNA在3种类型IgA肾病(轻度系膜增生型、中度系膜增生型及局灶型)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TIMP-1 mRNA原位杂匀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也可检测到TIMP-1 mRNA阳性信号,但较肾小管弱,中度系膜增生型的TIMP-1 mRNA阳笥信号明显地较其他两型IgA肾病为强。以上结果表明: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合成的TIMP-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酶的活性,可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内过度沉积,从而对肾小球硬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抑制因子在 Ig A肾病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 ,本文用原位杂交法研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1(TIMP- 1) m RNA在 3种类型 Ig A肾病 (轻度系膜增生型、中度系膜增生型及局灶型 )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 :TIMP-1m RNA原位杂交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也可检测到 TIMP- 1m RNA阳性信号 ,但较肾小管弱。中度系膜增生型的 TIMP- 1m RNA阳性信号明显地较其他两型 Ig A肾病为强。以上结果表明 :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合成的 TIMP- 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 ,可导致细胞外基质 (ECM)在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内过度沉积 ,从而对肾小球硬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雌激素受体(ER)mRNA、孕激素受体(PR)mRNA表达。方法:应用RNA原位核酸杂交(RISH)和免疫组化(IHC)检测技术,结果:(1)278例乳腺癌石蜡切片ERmRNA,PRmRNA阳性率分别为67.3%和61.5%,阴性率分别为32.7%和38.5%,ERmRNA,PRmRNA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54.3%和25.6%,ERmRNA阳性PRmRNA阴性或ERmRNA阴性PRmRNA阳性率为20.1%。(2)RISH法的mRNA、PRmRNA阳性率分别为67.3%和61.5%均高于IHC法ER、PR的48.9%和41.2%(P均<0.01)。(3)ERmRNA与ER、PRmRNA与PR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7%和75.95。(4)杂产信号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分布可分为,柱状上皮的胞质的上下方,胞质内均匀或近胞膜,核周偏位和核内外分布。(5)ERmRNA与ER、PRmRNA阳性率与组织学级别有关,Ⅱ级组中RV的阳性率为83.5%分别高于Ⅰ组中62.4%和Ⅲ组中54.5%(P<0.01),Ⅰ、Ⅱ级组中PRV的阳性率为66.7%,67.3%,均高于Ⅲ组中50.6%(P<0.05)。结论。结论:地高辛标记的ER、PR寡核苷酸探针和RISH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mRNA和PRmRNA的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CD15 mRNA和nm23H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评估结直肠癌预后指标。应用催化信号放大-原位杂交技术。研究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中CD15和nm23H1的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84.4%和66.7%。CD15mRNA高表达及nm23H1mRNA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状况密切相关,提示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均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客观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 c-myc 癌基因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和 mRNA 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了 c-myc 癌基因在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并以胎盘作为阳性对照。发现在胎盘合体滋养叶细胞和结肠粘膜表面上皮都有 c-myc 癌基因的表达。结肠肿瘤 c-myc 表达增加,腺癌表达高于腺瘤。腺瘤中以绒毛状腺瘤表达最高。研究表明 c-myc 癌基因表达并不绝对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地高辛标记的甲胎蛋白(AFP)cDNA探针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几乎所有的BEL-7404人肝癌细胞均能表达AFPmRNA和相应的蛋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N-ras、c-myc癌基因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形态学分布,我们对38例石蜡包埋的HCC(其中33例带有癌周肝组织)标本进行了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HCC及癌周肝组织中N-r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和39%;c-myc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和36%;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和39%。HCC与癌周肝之间N-ras、c-myc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c-mycmRNA及蛋白阳性强度也无显著差别,其形态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癌细胞和癌周肝中的部分高度增生结节;N-ras表达增强主要见于癌细胞、癌周肝中的高度增生结节、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及少部分肝小多角细胞。它们与HBxAg表达之间无明确的对应关系。上述结果显示,HCC中N-ras、c-myc表达都显著增强,它们可能是人HCC发生中较晚期的事件,而N-ras表达增强早于c-myc癌基因活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凋亡与喉粘膜癌变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检测喉粘膜正常(normallaryngealmucosa,N)、炎症(inflammation,IF)、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及鳞癌(squamouscelcarcinoma,SCC)中细胞凋亡情况。标记后的凋亡细胞通过计数以凋亡指数(AI)表示。结果表明:DYS组的凋亡指数(AI)在所有病变中最高;DYS及SCC组的AI值较正常N及IF组明显增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SCC的计数显示,AI值随着SCC的分化程度下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SCC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AI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在喉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FasLigand(FasL)与Fas结合诱导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调节作用。运用FasL多克隆抗体、人工合成FasL寡核苷酸探针分别对淋巴结内FasL蛋白及mRNA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原位杂交。结果:正常大鼠淋巴结副皮质区散在分布FasL阳性细胞;非特异性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内有大量Fas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同时输出淋巴管内可见FasL阳性细胞。这为Fas系统在参与淋巴细胞凋亡,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同时也提示Fas系统可能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